或许就不会有靖康之耻了(靖康赵匡胤迁都这一就不会有)

当赵匡胤提出自己的想法时,立即遭到了群臣的强烈反对,大臣们用各种理由来阻止赵匡胤实行迁都的行动。
当时的喜车郎李符立即就向赵匡胤说出了迁都事关国体,宫殿修建会损耗国力等八大理由反对赵匡胤的迁都想法。
就连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也是极力反对。
赵光义更是以“迁都未便”的理由劝谏赵匡胤。
虽然遭到群臣们的反对,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可惜回到开封不久还来不及实施就不明不白驾崩了,而且弟弟赵光义摇身一变成了皇帝,这样的巧合难免让人对其中的事情有众多猜疑。

赵匡胤的想法是先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天下完全平定以后再迁都长安。
他认为,开封虽然地势平坦,河运方便,但是平原地区无屏障,作战守城没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导致无险可守,需要用数量庞大的军队来代替山川地势维护国家安全。
这就导致军队越来越多,造成了冗兵的隐患。
消耗了国家大量的军费支出。

他认为将都城迁到洛阳,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洛阳处于群山环抱之中,背靠邙山,面朝洛水,更有山川之险和河运之便,西有崤涵,北通幽燕,处于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可以有效地从中心辐射到全国四周掌控随时变化的形势。
有了山川之险,就省去了大量的守城士兵,减轻国家在这方面的支出,冗兵问题自然就不存在,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洛阳的地理位置都比开封更胜一筹。

或许就不会有靖康之耻了(靖康赵匡胤迁都这一就不会有)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赵匡胤死了以后,赵光义上台就实行了“守内虚外”的政策,极力发展守城禁军的数量,在北宋初年守城禁军的数量是19万多人,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到宋仁宗的时候京城禁军数量高达80多万。
这样庞大的军队,一方面消耗了大量的军费支出,另一方面,没有外出作战的能力和经验,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军团。
战斗力越来越弱。
而赵匡胤“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的预言成功得到验证。

终于在公元1127年,北方的金国铁骑部队长驱直入攻陷了北宋都城开封,金国的骑兵在开阔的平原地带如入无人之地,畅通无阻,北宋禁军在他们面前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就这样,开封被攻陷北宋灭亡,还把在开封的皇室一族全部当做俘虏押解到了金国,这就是历史上中原王朝的耻辱---靖康之耻。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赵匡胤当年的想法是无比正确的,不得不说是一个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和长远发展的决定,如果迁都洛阳的想法得以实现,历史上的靖康之耻或许就不会发生了,至少,金国的骑兵不会这么轻易的攻陷城池,也不会如入无人之境了,对于中原来说,据险而守是对付骑兵最有效的方式,也不会出现差点把赵氏皇族全部歼灭的危险。
可惜赵匡胤的想法没有得到大家的支持,没有实施就驾崩了。
算是历史的一大憾事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