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解释看完《机器人之梦》结局时那种要躲开旁人哭一会儿的情绪涌动。
这部动画作品没有对白,但几乎感觉不到语言的缺位,仅用神情和动作就传达了丰富多变的情感。主人公是一只生活在纽约的孤独小狗,它购买了一只陪伴机器人,它们很快过着形影不离的快乐生活,却在一次意外中失散。
这样的设定容易让人联想起“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式的科幻故事,原本冰冷的机器生长出自我意识和类似人类的情感;或是2013年的电影《她》,主人公生活在疏离的现代社会,和语音人工智能产生了真正的依恋,最终却留下更绝望的孤独感。
![《机器人之梦》:如果我们不再重逢(机器人小狗重逢之梦一只) 汽修知识 《机器人之梦》:如果我们不再重逢(机器人小狗重逢之梦一只) 汽修知识](http://www.laqxx.cn/zb_users/upload/2024/07/20240721194956172156259626730.jpeg)
这一类故事常常通过机器人来反躬自省人类自身的情感,试探人机的边界,引发对人类意识和情感独特性的思索。
机器人和狗的故事显然没打算拘泥于这些边界,毕竟片中的角色没有一个是人,观众也许上一秒还在品味着机器人情感的养成系过程,下一秒又恍然想起,其他主人公也只是动物而已。在那个世界里,连雪人都活生生地行动着。这种超脱了物种边界的自由感,让整个影片携带着一种天真的气质。
天真只是这部影片的一面,忧郁的暗面很快就出现了。意外发生在一次海边之旅,机器人浸水故障后,无法离开沙滩,而沙滩刚好将关闭至来年夏天。小狗用尽方法想救机器人离开,一度因擅闯海滩被逮捕,最后只能在冰箱上贴好日期,等到海滩重开时再去接它。
秋尽春来,漫长的等待中,瘫在海边的机器人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它梦到自己恢复如初,穿过纽约的街道,找回了小狗家,还没按下门铃,现实把它敲醒,几只途经的兔子卸下了它的腿。第二个梦,它找到了小狗,却发现对方身边有另一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它已经被取代了。第三个梦,机器人在美丽的花丛中舞蹈,花丛化成小狗的模样,然而曼哈顿的天际线如巨幕倒塌,只剩下冰雪中绝望的现实。
三场梦境,象征着机器人从满怀希望到彻底破碎的心路历程。
现实中,机器人被肢解回收,废弃在垃圾场,一只好心的浣熊路过,一眼看中了特别的它。擅长机械维修的浣熊用拼拼凑凑的零部件,还原出一只新的机器人,肚子是用一只旧音箱改造的,它在欢快的音乐中重获新生。
片中重生的机器人(右)。资料图
另一边,小狗度过了很长时间形单影只的生活,逼自己走出家门,结交新朋友,当海滩重开彻底找不到机器人后,它终于买下了一只新机器人。
走散之后,这是两个各自成长的故事。或许我们都曾是机器人,像一个稚嫩的孩子,慢慢懂得人世间美好又残酷,天真懵懂的时候几乎被生活击碎,最终拼凑成了更成熟的自己。当然,我们更能共情小狗的孤独,痛失了珍贵的情谊后,害怕进入新的关系,最后鼓足勇气,才能和世界再次拥抱。
“反复梦见的人,还会重逢吗?”这是《机器人之梦》在国内院线公映时海报上的宣传语。
故事讲到这里,机器人和小狗的重逢能带来多少宽慰啊。那天,重生后的机器人在窗边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小狗牵着新伙伴经过,记忆一幕幕回到了它的脑海。
机器人飞奔下楼,冲出马路,追上了等红灯的小狗,拍了拍它的肩。它们热泪盈眶地重逢了,然而很快撞上了新机器人伤心的眼神,还有跟来的浣熊。机器人被拉回现实——重逢的这一幕不曾发生,它始终站在窗边,没有出去。
最后的最后,机器人摁下胸前的音箱,响起了从前和小狗经常共舞的一曲《September》(《九月》)。在分割成两半的画面中,机器人和小狗在各自的时空,协作完成了这支舞。这个想象的画面,是影片给我们唯一的安慰。
片中机器人想象与小狗重逢的情景。资料图
很多观众埋怨小狗不够努力,他们提议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无法接受就这样把机器人独自丢下。也有人责怪,机器人没能夺门而出是一种懦弱。
不难想象人们看完结局后的深深失落。那种遗憾实在太痛,难免希望有人能对此负责。
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漫画,原作者萨拉·瓦伦是一位美国绘本小说家,她曾说,创作这个故事时,她刚刚安乐死了自己的宠物狗Violet,这可能潜意识里对情节产生了影响。
不是所有分离都有重逢的机会。这大概就是这个不完美结局的意义:如果每个人都用尽了全力,分离仍会发生,故事仍然充满遗憾,该怎么办?
你只好把你的全力,转移到怎样让生活继续上:如何捡起那些碎片,如何走出那个家门,如何拿出投入新关系的勇气,如何再次感受到美好。缺憾的确发生了,但只要生活继续,就拥有再次圆满的机会。
因为人恰恰是在分离中成长的。
人类最初对分离的感受来自母婴分化,出生后,第一次拥有了独立的身体。而真正独立的自我意识还要在接下来的几年慢慢习得。精神动力学中有“客体恒常性”的概念,指的是人在两三岁时获得的一种认知,明白在某些情况下,即使看不见自己的照料者,他们依然是存在的,拥有对客体的恒定感受。
这就像一种预示,等我们长大后,这种或完整或残缺的感受就被移植到其他重要的关系中。即便重要的人离开了生命,能意识到爱不会消失,我们的自我也仍然完整,本身就是成长的标志。这个过程殊为不易,也许很多人一生都学不会。
不过生活的残忍就在于,它会让你一次次地学。
在《机器人之梦》里,小狗不再让新机器人碰水,更懂得保护它了。而有心的观众也发现,早在机器人还和小狗在一起时,就曾在一个地铁站门口偶遇过浣熊,那不到一秒的惊鸿一瞥,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伏笔。
人在关系中相互治愈,又在分离中各自成长。
片中的孤独小狗。资料图
这部电影于2023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展映,后来提名了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导演巴勃罗·贝格尔是西班牙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直生活在纽约,他刻意将影片背景设定在那个年代的曼哈顿,贯穿始终的《September》是当时红遍欧美的迪斯科金曲。
这首歌的第一句歌词是:“Do you remember?(你还记得吗?)”贝格尔说,这句话就是电影的主题。他想讲的是,失去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后,是记忆帮助人们克服伤痛。
“机器人和狗永远拥有纽约,他们也永远拥有《September》。”
这是一种安慰的说辞吗?当然。但是请不要拒绝安慰,这是为数不多我们能一直拥有的东西了。
南方周末 李慕琰
责编 刘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