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省优秀共产党员、南京科远董事长刘国耀:“红色芯片”凝聚创新精气神(党员公司共产党员精气神员工)

1986年,东南大学硕士毕业的刘国耀选择留校任教。
那一年,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凭着突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他30岁不到就成为当时东大最年轻的副教授。
随着对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了解的增多,刘国耀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校园之外的市场。
“当时,一些核心技术产品被进口产品垄断,人们不看好国产货。
”刘国耀说,以分散控制系统(俗称DCS)为例,这种相当于电厂企业“大脑”的关键产品,完全依赖洋品牌,一块小小的线路板,就要花几万美元。

“我是科研人员,更是一名共产党员。
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振兴中国自动化产业,是必须肩负的使命。
”刘国耀说。
“象牙塔”里虽然是“舒适区”,但大学校园难以将成果直接转化。
怀着初心,带着使命,1993年,他和同为教师的妻子毅然走出大学围墙,在江宁开发区租了几间房,买了几辆自行车,开始创业。

26载艰苦创业,26载创新发展,刘国耀创立的南京科远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一家投资10万元的小工厂,发展到净资产超20亿元的上市集团公司,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对国际工控巨头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记省优秀共产党员、南京科远董事长刘国耀:“红色芯片”凝聚创新精气神(党员公司共产党员精气神员工)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党员身上的精气神,凝聚的那股攻坚克难、敢于争先的劲儿,是我们企业不断创新的奥秘所在。
”刘国耀报出一组数字:在这家千余名员工的民营企业中,有179名党员,其中70%以上都处在高管位置。
走进科远内部,随处可见布置温馨的党员阵地,红色书籍和党建掠影摆满了整面墙。
丰厚的“红色家底”,在企业营造出浓厚的争先氛围,越到技术攻关的关键时刻,越能迸发出强劲动力。

科远公司技术副总曹瑞峰清楚地记得,2002年,公司接到一笔重量级订单,帮助一家电力企业上马一套新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对方一句“我们几十亿的资产全部压在你们头上了”,让公司上下倍感压力。
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关键时刻,党员挺身而出。
刘国耀和两位技术副总冲到一线,带着党员技术骨干吃住在车间里,“两班倒”地查代码搞测试,换岗不下线。
最终,他们抢在规定期限前一天完成任务,赢得了客户的满意和信任。
经历这个里程碑事件,公司攻克了新的技术难关,经过对国际先进技术的追赶,实现了并跑。

“共产党员越是困难越能迎难而上,越到关键时候越能顶得住。
”刘国耀把党员身上的这种精气神,看做企业发展的法宝。
经过多年探索,他带领科远探索形成了一套“双提升、双培养”计划——实行业务骨干和党员双向培养,将科技人才配置到支部书记职务上、将支部书记配置到科研重要岗位上。

凭借独创的“党建+产学研”模式,科远在创新之路上高歌猛进。
坚持“再省不省研发”,目前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40%,研发投入每年不低于营收10%,累计投入已超过10亿元。
近五年来,公司营业收入保持20%以上的年均复合高增长率,共获得200多项技术专利和300多项著作权。
在发电厂控制系统方面,科远打败众多老牌国外厂商,稳居国内市场第一。

企业做大做强之后,如何长盛不衰,打造“百年老店”?作为一名党员企业家,刘国耀的答案是: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再立新功,继续艰苦奋斗,创新永远在路上。

“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利器,让科远走出了‘大企业病’的发展误区。
”刘国耀说。
一次年度总结会上,他收到一条来自基层党员职工的意见:“和员工交谈时,以工作居多,知心话少了。
”这让他陷入了反思: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员工越来越多,他们的思想状态如何?家庭有没有困难?个人问题解决了没有……不了解这些,就容易和员工疏远,进而影响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此,科远公司号召全体员工“提意见”,根据意见建议逐条改进,有的放矢。

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在刘国耀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
2016年东南大学校庆上,刘国耀和爱人胡歙眉向母校捐赠了4300万元,这笔校史上最大规模的捐款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位党员企业家没有豪言壮语,而是句句朴实真切:“我们上学时都要抢自习座位,当了老师又要抢实验室。
我希望能尽自己所能给母校学子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帮助他们更好地回报社会。

国家,社会;初心,使命,这是刘国耀谈及企业发展必说的几个“关键词”。
回望一路走来的历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今年“七一”,刘国耀被授予“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本报 王世停

见习 董 翔 李 凯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