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养护站里传家风

在导报基层蹲点走进绍兴的过程中,在感慨于交通剧变、行业引领时代发展的同时,更为传承在行业、弘扬在社会的交通精神所感动。
正因为这些深积在最基层的绵延不绝的服务和奉献精神,才让交通有了今天的面貌,并成为普惠城乡万民的重要载体。

在绍兴新昌,我们走访了拔茅、会墅岭等几个养护系统里的老先进单位。
他们,都是见证交通发展的“第一人”。

新昌是浙中交通要道,104国道等几条国省道干线公路翻山越岭,联通四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承担这些地区公路管养任务的拔茅等几个养护站所里,几代养护人抛家舍业,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和困苦,确保公路畅通,让每一位旅客都能顺利踏上回家的路。

践行四力养护站里传家风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里是一面镜子,是全省乃至全国交通人服务奉献的一个缩影——从无到有,从不便到畅达,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公路通达到美丽风景带、经济产业带,每一处交通基础设施的背后,总有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交通人,在坚守岗位、默默付出。

这里也是一面旗帜,坚守在风雪中的,是务实、忠厚、拼搏、奉献的交通精神——新时代的交通精神都离不开一线交通人的付出和实践。
无论条件怎样艰难,环境如何变化,几个养护站里修路造桥、普惠一方的初心不曾改变,务实奉献的家风、站风不曾改变,而且越发生机勃勃。

苦出来的老一辈

留下新时代交通精神的底色

老公***吴显彰有两个习惯坚持了多年。
一是每天一早一晚,老人总会沿着家门前的公路走一走。
有时候到街坊邻居家唠唠嗑,看年轻人干活,有时候就是单纯地到绿化带边上站站,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发呆。

家人们也都习以为常,知道老人的心思。
从新中国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从建设到养护管理,老人在公路上干了一辈子,路上的风风雨雨、苦辣酸甜,都揣在他心里、留在他梦里,只有在路上,他才踏实、自在。

老人的第二个习惯就是只要新昌有新的公路开工或者竣工,他都会让儿子带上他过去看看。
看完回来,他能开心好几天,唠叨好几天:“这条路可真厉害啊,双向四车道,跟高速公路似的。
和我们那个时候没法比啊,真是没法比。
”感慨之余,他照例会翻出老照片,拿出获奖证书、荣誉证书,自顾自地回忆几十年前的往事……

十几岁的时候,吴显彰就参与了好坝到曹娥公路的修建。
在茭白田里修路,工具就是铁锹、锄头和小推车。
沙石往中间倒下去,烂泥从两边冒上来。
那一年多施工的艰难和艰苦,到现在想起来他还颇有感触。
后来吴显彰加入萧绍公司,参与修建了新昌到临海的公路建设。

“白天就在烂泥里干活,晚上睡在只铺着稻草的工棚里,下雨天的时候根本睡不成。
但是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人也年轻,就觉得心里特别热乎,浑身都使不完的力气。
盼着能给建设新中国多出力,能让乡亲们走上宽敞平整的路。
”吴显彰说,路修完后,他就回到了家乡新昌的公路部门,在新昌的大山里养路、修路,最艰苦的会墅岭站、拔茅站都干过,一直干到退休。
和他同时招工进了养护站的有200多人,但最后剩下的屈指可数。

“刚开始的时候,养护工作全靠人工。
一把铁锹、一把扫把,每个养护工要养护2公里的砂石路,除了清扫杂物,还要把溅射到路面外面的沙石再扫回来,真正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当然,最辛苦的还是遇到灾害性天气,几个养护站的工人们都要严阵以待,风里来雪里去地抗雪保畅通。
”吴显彰回忆,有一年春节前降雨降雪,造成路面损毁,上级交通部门和新昌县高度重视,县长亲自到一线指挥抢通。
在一处坍塌路段,县长亲自下河,指挥工人们往路基上填筑石料。
当时大家连双雨鞋都没有,光脚下水有点犹豫。
可是见县长都光了脚下水作业,也都热血沸腾地冲了上去。
过了一会儿,县长带人去了别的地方,留下养护工人们在冰水中又奋战了半个多小时,才完成作业。
后来上来,每个人的脚没了知觉,又是搓又是捂,好半天才缓过劲来。
每次讲起这件事,几个老朋友就不免哈哈大笑一番。

“那时候人单纯,有时候评个先进,还觉得不好意思,但是工作都是抢着干。
”吴显彰回忆说。

上世纪60年代初,新昌县各个道班里引进了新型养护设备回沙器,可以比人工更快捷地清理路面杂物。
但回沙器需要用骡马来拉,而那时公路部门根本没有那么多骡马可以使用。
会墅岭站的几个工人看着更高效的设备干着急。
吴显彰他们几个人一合计,算了,也别等上级安排了,我们自己去拉。
工人们面面相觑,吴显彰知道大家心里怎么想的,就安慰大家:“不想让亲戚朋友看到我们拉车,咱就轮班夜里去。
这么好的设备还是要用起来,路还是要靠我们养的。

于是那几年的深夜,新昌会墅岭一带的几个养护站里,轮流上夜班成了新规矩。
周围的乡亲们也似乎从来没有人遇到过养护工人们深夜上班的事,只是,更多的家长会教育孩子们,长大了千万别去公路单位上班,太苦了。

拼出来的中间一代

诠释了交通为民的本质含义

和吴显彰一批招工当养护工的有200多人,但是坚持干到退休的屈指可数,这其中就有现任新昌拔茅养护站站长王正辉的父亲。

王辉正在修剪绿植

子承父业的王正辉,深受父辈的影响。
1986年参加工作的时候,交通事业初步发展,公路养护工作的条件已经大为改善,但是踏踏实实、敬业奉献的工作作风却被他们这一代交通人继承了下来。

“父亲他们那一辈吃的是辛苦饭,但都在兢兢业业地做贡献。
我们的工作环境好了不知道多少,收入也不低,社会地位也高了,所以应该做出更多成绩才行。
”工作30多年来,王正辉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既然干了这行,就得心里揣着路上的事,不然老百姓养我们干吗?”

2008年1月,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公路严重冰冻、受阻,大雪封山,交通中断。
地处山顶的公路站在大雪天冷得让常人无法想象,竺慧江、王正辉等人带领全体站队职工全部住到养护站,确保能在第一时间能赶到抢险一线。
晚上,站房闭紧了的门窗照样寒风呼啸,头露在被子外被冻得生痛。
没有办法,他们只能戴着工作帽睡下。
竺慧江带领全站人员,放弃春节假期,连续十天十夜奋战在公路一线,坚持24小时不间断巡道,在险要路段撒防滑路料、维护通行。
当年,新昌公路部门被交通部评为“全国交通行业抗灾保通先进集体”,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5年8月,新昌县计划在10天时间里完成上三道口至五龙岙段除辅道面层外所有工程。
据初步统计,主要工程量有主车道路面22500平方米计4860吨缘石2800米,辅车道贫混凝土8100平方米、底基层6750平方米。
全部工程量按正常施工,沥青面层摊铺10天,缘石安装47天,贫混凝土浇筑14天,工序一环扣一环,理论上讲10天根本不可能完成。
接到任务后,拔茅养护站迅速调配精干施工力量,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把艰巨的任务分解落实到人,逐个落实。
为确保工程进度,王正辉带领全体养护工抢晴天、战雨天,轮班作业,机械设备不停车,最终在8月30日12时,顺利完成全部工作量。

在抗台抢险、冰冻雪阻等紧急关头,养护站成了战斗前线。
说到抢通,每个养护工都能随口讲出几个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

在公路上工作的太久,县城里有什么事情他们可能不清楚,但是几年里每一个台风的名字他们都深深地记在心里。
桑美、云娜、卡奴、威马逊、利奇马,一个个是自然灾害,更是养护站员工们抢险保畅的纪念碑。
今年利奇马台风登陆后,新昌山区山洪暴发,多段公路损毁。
王正辉和他的战友们创纪录地抢通了沙溪到县城的公路,还冒雨参与了乡镇的抗灾工作,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乡镇和村里也逐渐了解了这些低调的公***:每一条好走的公路,背后都有他们的付出;每次有了困难,他们也是叫得应的人。

多年传承而来的奉献和拼搏精神,让新昌几个养护站始终保持着管养工作全省优良的水平,涌现出王正辉、竺慧江等好几位省级劳模或者先进工作者。
在他们的带领下,拔茅养护站、会墅岭养护站等多次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先进养护站点。
最美交通人成了群像,成了攻坚克难、服务奉献的一道风景。

二次创业的新一代

把梦想和激情写在未来

在新昌的几个养护站里,无论是上了年纪的老养护工,还是新参加工作没几年的大学生,大家身上都有相似的气质——话不多,活儿争着干,黝黑的脸上总是带着憨厚、略带腼腆的笑容。
虽然这几年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公路养护工作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养护站里那种踏踏实实的精气神。
机械化程度高了,工作环境好了,队伍素质提高了,很多人眼里养护站也成了大家羡慕的单位,但是养护人从未放松过一天,只有自己知道,现在的责任有多重。

“现在的养护工作不仅是要保畅保洁,还要做好高标准‘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求非常高。
我们要管理养护,还要做大量的绿化美化、安全便民、路况提升的配套小工程,还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道路通行水平,配合交警部门执法,还要配合乡镇开展新农村建设。
对我们这些养护人员来说,感觉像二次创业一样。
”新昌县公路管理局养护科任渝辉说。

任渝辉2017年从房建施工单位考进公路部门,当时觉得公路局是事业单位,待遇稳定,自己又是搞房建出身,在修路的单位应该不会有太重的担子。
但是没想到的是,他一来就赶上了江拔线美丽公路创建,不但要承担新林驿站的施工现场管理任务,还要负责驿站周围和沿线的一大段绿化项目施工管理,一下子就忙蒙了头。

“刚开始也有点不适应,但是身边的领导也好、同事也好,都在边学边开展工作,都是在摸索中积累技术和经验。
大家都很踏实,都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地拼,当时就很受鼓舞,慢慢的自己也找到了方向。
”任渝辉说,他从花木种类、定价、质量评估等内容,一样一样从零学起,逐渐掌握了绿化项目的管理思路和内容,工作也轻车熟路起来。
2018年,他又被调到会墅岭养护站,负责新场站房建和绿化的现场管理。
等到今年夏天调回公路局时,他已经成长为局里少数几个熟悉房建、道路施工、绿化、机电等施工管理的全能型人才。

和任渝辉一样,考进公路养护部门的年轻人在新昌还有好几个。
在养护队伍的熏陶下,他们个个都成为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骨干。
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既有踏实肯干、尽职尽责的老一辈养护人的影子,也有大胆创新、勇于学习和实践的新时代精神。

在公路养护施工一线,我们遇到了养护工汪其宏。
他告诉,今年年初以来,他已经连续做了新蟠线、后溪、泰坦大道等十多个养护工程,中间还穿插了几次抗灾抢通的任务,一年几乎没有过双休日,两个小长假也都耗在了工地一线。

“养护工作关系到老百姓的出行,耽搁一天都觉得心里不踏实。
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加了100多个夜班。
有一次连续一个月,每天6:30左右到棠村,吃个早饭,然后给7点到岗的挖机、模板工讲解施工要点和技术要求。
每个基础开挖面,模板的线形都要提前一个晚上弄出来。
”汪其宏说。

“无论是不是工作时间,只要有任务一定会尽可能做好,有时候施工单位或者同事工作上需要配合,过来找他,他能办到的,哪怕是利用凌晨、中午、晚上的时间也一定会帮忙做好。
”汪其宏同事告诉,汪其宏是睁眼就在工作。
“有一次晚上9点多,棠村电话打来,要晚上放样,连夜开挖,连夜浇筑。
汪其宏担心2车道改4车道路裂缝很大,整条路会发生滑移,他二话没说,立即赶到施工现场,盯着施工作业的每个环节,天大亮才找地方休息。

让老一辈同事们佩服的是:汪其宏不仅专业基础扎实,还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
白天实在没时间,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统计工程量,画CAD统计面积,做攻略,安排第二天工作,并提前做好日志提醒。
施工管理的每个环节,他都逐渐成了行家里手。
老同志们都说,汪其宏工作能力全面,人又认真负责,实在难得。

“有一年新蟠线要建18个公交站,汪其宏发现尺寸跟设计有偏差。
他二话没说,先统计好原设计桩号、现在桩号、原设计尺寸、现施工尺寸,并全部打印出来,结果开会正好用到,领导直接拍板整改方案,施工单位也无话可说,从而节约了大量工作流程和反复核实的时间和精力。
”新昌县公路管理局局长赵亮告诉,这几年工作方式在不断变化,公路部门的责任越来越重。
“但是这支队伍值得信赖。
传承而来的精神历久弥坚,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坚守这份责任和情怀,相信我们的公路事业就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昌最大的综合性公路驿站

采访结束时,我们再次拜访了吴显彰老人。
他颤巍巍地亲自送我们到门口,并用浓浓的新昌话告诉:“新昌都要修铁路啦,看完高速公路,下次我还要去看看我们的铁路……”

监制/丁前程、郑莉

编辑/张亚菁

/张帆 黄俊

通讯员/郑志红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