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筑25获奖方案|历史与新篇深圳南山五校建筑方案设计竞赛

优胜方案:“记忆模板、浇铸校园”3号,朱涛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

方案将旧校园中的多种空间遗产,整理成一片“记忆庭园”;以它为“模板”,“翻转浇铸”出新建筑。
“记忆庭园”除传承历史外,还在高密度校园的中心留白,营造出园林环境,更弘扬一种新建筑精神:告别大拆大建,追求恒久细腻的文化品质。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荐筑25获奖方案|历史与新篇深圳南山五校建筑方案设计竞赛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总体评语

1. 方案重视历史文脉,图底反转的新旧融合策略在校园更新及设计方面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2. 设计手法细腻,腾挪策略合理,空间有温度、有故事,形成了具有园林特色的独特校园空间。

3. 方案有一定的学术性和方法论探索。

优化建议

1. 有效利用原有建筑的保留部分,避免“遗址式”的保护。

2. 建筑立面及新、旧界面的处理方式需再打磨。

优胜方案:故院·新园4号,深圳市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让校园历史得以延续,让历届师生记忆得以保留;让腾挪过程不会影响教学,让腾挪中的学校还有活动空间;让家长接送不再风吹日晒,让市民可以体验老校风采;让故院新园融合交汇,让大园小院渗透共生;让课堂与户外不再有边界,让学校成为连接自然与文化的桥梁。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总体评语

1. “故院”和“新园”的并置与融合产生院落式空间,回应了校园记忆和岭南特点。

2. 空间场景多元、细节丰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优化建议

1. 校园内部交通流线组织需梳理得更清晰,以增加空间的可识别性。

2. 设计语言及造型语汇需精简,并进一步提炼和梳理设计细节。

三等奖方案:共享公园 开放学谷1号,深圳市库博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三等奖方案:一所校园,一本空间的教科书2号,境象建筑设计事务所(深圳)有限公司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三等奖方案:南头聚落,森林书屋5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优胜方案:绿址-新园3号,普罗忆象建筑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承载校园记忆的“大树”与城市“小森林”形成贯穿校园的“城市记忆绿廊”。
方案保留这些树木,组成庭院场所,形成学校与社区的开放纽带和自然共享边界。
植入的“创造之翼”廊式专教楼,附着于普通教学区,形成高效教学网络。
顶部阶梯状“端口式交互教室”形成五大学院体系。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总体评语

1. 方案以现状树木为空间线索组织空间布局、形态。

2. 东南角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契合度较好。

优化建议

1. 优化临街界面的体量和形象,立面设计应更符合学校特征。

2. 建筑结构系统较为复杂,新建与保留建筑的交接生硬,需再优化。

优胜方案:小学大成·育才树人4号,南沙原創建築設計工作室有限公司

新建教学空间以黄葛树为中心并延展至数个主题庭院,产生多层地面空间。
校园布局中心位置的综合楼,是衔接新建建筑与原建筑的平台。
公共界面自图书馆向体育馆展开:图书馆面向东南角的小树林敞开;体育馆与原教学楼之间是校园主入口,家长等候时可看到孩子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景。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总体评语

1. 较好地传承和延续了育才一小原有的空间特质和建筑性格。

2. 新旧建筑分区明确,特色教学空间居中布置,联系便捷。

3. 设计语言利落、轻松,围绕保留的黄葛树创造了不同性格的空间,形成较好的校园特色场所。

优化建议

1. 进一步优化公共活动和功能教室的交通联系。

2. 优化高层宿舍的体量和立面形象。

三等奖方案:海浪·礁石:立体交织的台地学园1号,深圳一树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三等奖方案:南山蛇口 依树学堂2号,北京李捷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三等奖方案:层台积萃5号,上海和睿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优胜方案:石头,青苔与南山:校园场景、绿谷地景、社区愿景1号,刘宇扬建筑设计顾问(上海)有限公司

方案利用山边坡地的丰富地形,以“创建校园场景、串联绿谷地景、营造社区愿景”为线索,将南山山脚延伸进学校。
设计将立体的运动中心、葱郁的中央绿谷、丰富的社区界面、开放的入口公园组成一个座山望城的半围合架构,并最大程度地营造自然和建筑融合的生态校园。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总体评语

1. 建筑功能布局简洁、清晰。

2. 运动场和建筑之间的绿谷空间有进一步营造趣味性的潜力。

3. 建筑布局顺应地形,通过在沿山路布局小尺度建筑,较好地处理了与城市界面的关系。

优化建议

1. 优化绿谷空间的尺度和空间品质。

2. 提升教学楼与运动场的连接便利性。

优胜方案:麓城连校 林上书院4号,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总体评语

1. 规划思路清晰、理性,对场地的特点挖掘充分。

2. 建筑功能集约,动静分区明确。

化建议

1. 建筑造型语言需提升,体量组合关系需优化。

2. 进一步研究图书馆布局的合理性。

三等奖方案:融入城市、社区,回应自然的现代高密度校园2号,壹肆柒建筑设计事务所(深圳)有限公司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三等奖方案:揽山立园·城校共生3号,深圳市一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三等奖方案:五园学径5号,深圳市华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优胜方案:伴山围园1号,深圳市未知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城市建设的进程,让项目场地周边将完成从南山余脉向高密度住区的快速转化。
密度和尺度的跃升,催生了我们对于如何塑造校园场所精神的思考。
这包含了对高密度校园类型的内向反思,也包含了校园如何处理都市社区界面的外向思考。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总体评语

1. 方案策略清晰,采用聚落化布局,围绕庭院组织校园功能空间。

2. 功能构成理性,建筑造型语言统一,体量关系适宜。

优化建议

1. 进一步研究校园和山体的视线廊道和景观资源利用方式。

2. 关注普通教室采光和防噪处理。

优胜方案:风谷·台地·岛楼5号,亩加建筑规划(深圳)有限公司

场地位于大南山脚下,与自然山林紧邻。
大小南山塑造了场地的微气候,岭南夏季盛行的南向海风穿过隘口,为场地带来清晰、明确的西南风。
方案基于大地理、现状及预测的场地判断,完成了“一谷、两岛、四台”的布局规划。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总体评语

1. 城市关系分析较为透彻,规划逻辑清晰。

2. 退台式建筑组合的整体性较好,内部功能组织富有灵活性。

3. 逐级抬升的中央庭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公共空间。

优化建议

1. 优化中央庭院的下部空间及功能组织。

2. 优化沿山路的建筑立面。

三等奖方案:峡谷野芯2号,厦门市尘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三等奖方案:曦园3号,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三等奖方案:大山庭4号,深圳市土木石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优胜方案:云石海1号,深圳对角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在这个充满创造、革新、趋向未来的地方,我们抛开传统校园属性的束缚,植入跨类型、非典型的组织框架,建立一种新的空间机制——机能化的“结构”层与自由化的“流动”(undefined)平面,重新定义学校。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总体评语

1. 设计逻辑清晰,建筑空间有独特性与创新性,与“深超总”的形象和气质相契合。

2. 普通教室与公共教学空间的竖向叠合布局富有活力。

3. 建筑功能布局集约,空间灵活生动,富有弹性,对未来教育需求做了有益的探索。

优化建议

1. 结构体系待进一步推敲。

2. 进一步研究教学功能空间和自定义空间的配比。

优胜方案:半城半园一浮桥2号,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城市尺度的恢弘雍容,近人尺度的细语轻声,校园兼具气度和温度;这里的“城”和“园”,承载了当下,定义了未来,气势如虹又轻巧灵动;顶部的“浮桥”既是对显性的城市与自然的链接,也是对隐性的现实与理想的缝合。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总体评语

1. 操场布局的偏转为场地和建筑空间布局带来了张力。

2. 教学功能空间组织良好。

优化建议

1. 北侧邻近地铁线布置建筑,减震措施与建造成本方面有待论证。

2. 进一步优化建筑立面形象。

三等奖方案:屋檐之下·自在乐园3号,长物建筑设计(广州)有限公司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三等奖方案: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探想4号,深圳市柱梁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三等奖方案:城市绿洲·悬浮群岛5号,罗麦庄马(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 方案效果图

△ 方案展板及模型 ©有方

#头条创作挑战赛##建筑##设计##全球设计灵感##城市画册##建筑##设计##深圳#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