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春
放弃“铁饭碗”
开创西南地区的“鞋底板”

四川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摩托车、电动车、汽车轮胎的制造企业。目前公司“远星”轮胎已经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地区,同时出口墨西哥、阿根廷、澳大利亚、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公司销售收入和纳税额都取得了新突破。
“获奖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我将继续努力,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更多的力量。”赵春表示。
1992年,从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赵春被分配到简阳“四川橡胶集团”工作,捧上了国营企业的“铁饭碗”。满怀干劲的他却遭遇了国企生存最为艰难的年代,企业经营每况愈下。是抱着“铁饭碗”等待企业“起死回生”,还是鼓起勇气“下海”,迎接未来的挑战?赵春选择了后者,他从自己熟悉的橡胶专业领域出发,开始寻找创业目标。
赵春发现,当时市场上的“鞋底板”产品多来自广东、浙江等地,几乎没有西南地区的产品,为何不做西南的“鞋底板”市场?
1996年,大邑人赵春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东拼西凑了10万余元,在大邑县王泗镇开办了“成都市大邑星宇橡塑厂”,生产“鞋底板”。
事实上,这个名义上的“工厂”更像一个家庭小作坊,几间简陋的平房就是厂区,十几名员工加上股东,就是工厂的全部成员。
创业初期,赵春既当管理者、技术员,又当加班的一线操作工人。为打开产品销路,亲自带人走访客户、推荐产品;为提高产品质量,整日整夜地做试验、钻研技术。当时,市场上的“鞋底板”容易老化变硬,出现断底、脱漆等现象,为了能让自家的产品脱颖而出,赵春亲自动手研究改良,下决心要攻克难题。
四川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赵春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大邑星宇橡塑厂的第一代专利产品“仿革复合底鞋材”问世。这种以橡胶为原料的新型“鞋底板”具有耐磨、防滑、轻便、透气、美观等特点,很快取代了市场上的传统制品,受到客户好评。这也为企业赢得了更大的市场,“鞋底板”的日产量由最初的每天几百双突破至上万双。
去年销售收入超27亿,
将打造“世界一流轮胎企业”
在当时,重庆摩托车市场蓬勃发展。赵春看准商机,重新制定了企业的发展规划,决定转型升级,将大邑县星宇橡塑厂改制为四川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启动摩托车轮胎生产项目。
多番努力后,隆鑫、宗申、力帆、嘉陵等多个国内知名品牌摩托车生产商纷纷同远星橡胶合作配套,“远星”摩托车轮胎如春风劲吹,迅速在重庆摩托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随着企业的发展,公司产品从西南发展至沿海市场,大长江、钱江等国内一流品牌摩托车制造厂同远星橡胶先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市场占有率得以逐步提升。
2009年,市场十分低迷,赵春却大胆地逆势而上,投入上亿资金组建高等级子午线摩托车轮胎生产线,并引入一支拥有高端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团队,倾力打造高品质摩托车轮胎。经过努力,公司成功进入本田、铃木、雅马哈等外资品牌的配套体系,成为国内内资企业中唯一得到国际知名摩托车企业认可的供应商。
2015年,公司启动“半钢子午线轮胎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和“半钢子午线轮胎精益生产技术改造项目”两次技术改造,完成了汽车轮胎的市场化,并逐步在多家电动汽车生产企业进行配套,零售产品已通过公司在全国的销售网络进入终端市场。
据介绍,现在的远星橡胶产品还远销国外,2022年销售收入23.64亿,税收8960万;2023年销售收入27.25亿,税收10140万元。
新的一年,赵春也有新的目标,“2024年,我们将以‘二期智能交通装备制造项目’为契机,实现生产全线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打造‘世界一流摩托车、电动车、汽车轮胎生产企业’;巩固完善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继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完善产品种类,争取早日实现产值翻番。”
红星 颜雪 受访者供图
编辑 于曼歌
(下载红星,报料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