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这个网红书店不一般在这里肥厚的绿植似乎都染上了书卷气

近日,在我市最大的民营书店——河南学府书院看到,一些读者正坐在舒适的沙发上,手捧书卷,伴着轻柔的音乐,在温和的灯光下深嗅书香。
在这里,肥厚的绿植似乎都“染”上了书卷气。
“同城送书”、青年志愿者服务、残疾人专用通道……一个个贴心服务,更使这家书店区别于焦作读者印象中的传统书店。

这里,全年活动不间断,各种读书交流活动、定期举办国学大讲堂,以及于近年举行的各单位党建活动,异彩纷呈,牢牢地吸引读者,令其流连忘返。

焦作这个网红书店不一般在这里肥厚的绿植似乎都染上了书卷气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书店,当然要卖书。
可如今的书店,更应是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综合体。
在这里,读者更希望以书为媒,乐享生活,为忙碌的身心找到可以栖息的“后花园”。

从单纯的卖书,到为适应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努力打造城市文化生活综合体,焦作书店产业的成长道路经历了剧痛,才顺势而为,迎来今日的曙光。

2000年,网络大兴,纸质书籍市场衰退,全国各地书店行业大洗牌。
此时的焦作书店产业发展也已触及谷底,一些书店彻底倒闭,一些书店转行谋生,还有一些书店被并购重整,书店仅靠售卖教辅类书籍勉强维持生存。

而正在此时,一处位于焦作火车站对面、面积仅15平方米的小书店开门营业了,这便是最初的学府书院。
此时开书店,无疑是在大浪淘沙间逆水行舟,翻船的概率比翻车的概率大。
好在苦心经营下,这家小店扛住了风浪。

2008年至2015年,全国书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碎片文化备受读者推崇。
各大书店内,《知音》《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等报纸杂志的月销量一再飙升。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书店的春天”已经来临。
在十几年甚至更漫长的时间内,书店单一的品种、单一的经营方式、单一的服务内容,始终是书店发展的“绊脚石”。
2013年,全国书店行业爆发危机,许多地区纷纷出台政策扶持书店发展,国家也紧急出台免税政策,提振书店行业士气。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长时间的逆流而行,已让学府书院有了在风浪中掌舵的能力。

他们思考:新时期,实体书店如何创新转型发展,去适应日益增长的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呢?

上海、苏州、天津、昆明、南京、西安、山东,以及日本,河南学府书院董事长郭西玲带领员工走南闯北,上下求索,意欲突破重围。

取经归来,他们不退反进,持续扩充营业面积。
因为,他们坚定了一个发展理念:破除“单一”模式,确立多元化经营理念,打造“时尚书店”“唯美书店”,让书店引领城市文化新生活。

在书店行业摸爬滚打了近20年,刚刚度过不惑之年的郭西玲开始自我解惑。
他感慨:“过去,书店只知道卖书,很少思考如何让读者在书店度过一段美好的文化生活。
现在,市场倒逼书店创新改革,如何让读者在书店产生深度的文化体验,成了书店从业者们的必考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文化事业发展新理念,更为书店发展输入了丰盛的营养液。

汲取丰盛的营养液,河南学府书院实现了华丽转身。
原来,书店购书单品少、数量多。
现在,书店购书单品多、数量少;2016年前,一年最多搞两次读书活动。
2016年后,书店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安排;原来,书店像仓库,书架员工自己设计。
现在,书店像“网红”,美得令读者驻足留恋。
书架是聘请广州专业设计师设计制作;原来,书店与许多单位一样按点开关门。
现在,建立24小时城市书屋,书店成了这座城市的“不夜灯”。

学府书院让生活更有趣!
这是学府书院的创业理念。

原来,读者为了买书去书店。
现在,读者为了享受生活而去书店;原来,读者买了书就走。
现在,读者可以在优美的环境里喝茶、听音乐,脱了鞋子看书,消磨好时光。

小荷才露尖尖角,创新转型的初步成功使学府书院持续发展更有底气。
目前,学府书院文化产业园区已被立项,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将全力打造成焦作市首家集高端综合性书店、文旅、商务、康养等为一体的全域旅游项目,弘扬儒家思想,展示焦作地域文化,打造焦作城市会客厅,成为焦作对外宣传的一张响亮名片。

从书店到书院,再到文化产业园区,学府书院在近19年的发展中,靠着对书店文化的坚守,靠着不断地创新升级,铿锵有力地走出了一个民营书店发展的“三部曲”。

然而,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打造“书香焦作”,让焦作人更有“书卷气”,需要焦作书店产业作出改变。
河南学府书院的突围之路,或可成为我市民营书店发展的坐标。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