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文在工作。 范木晓子 摄
现年41岁的孟建文,是盐城市范公路上的一家废品回收站的铲车工。今年一月,他在一次废品收购中发现了2200盒新蜡笔,便一次性全部买下,想捐给四川贫困山区缺文具的贫困孩子们。
昨天,从大凉山昭觉县补约乡中心小学获悉,蜡笔已送到县城,将在清明小长假后开始分发给学生。

扬子 范木晓子
收到2200盒新蜡笔
私下买来送山区孩子
2014年1月,一收废品的小商贩来到盐城市悦天纸张经营部,卖了一大盒废旧的书本,就在工作人员分拣盒子里面的物品时,铲车工孟建文看到盒子底部,塞满了两千多盒还没拆包装的新蜡笔。这么多新蜡笔当废品卖掉太可惜了,不如捐给贫困山区需要文具的孩子们。这个念头在孟建文的脑海中闪过。
孟建文是2010年底到盐城市悦天纸张经营部,他工作认真,愿意吃苦。老板娘吴晓平告诉,孟建文看到蜡笔后,就要私下买去,经打听才知道是要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因为孟建文是个普通的农民,他家庭条件也就一般,我们被他那种精神感动了,就非常支持他这个决定,本来我是不肯要钱的,但是他非不同意,就象征性收点。”
一个月整理一万多支蜡笔
32斤蜡笔分装成11箱
自买了这2200盒蜡笔后,孟建文除了白天正常上班处理废品到晚上外,下班后就回到宿舍整理蜡笔,整理好的蜡笔被一箱一箱收藏在拥挤不堪的宿舍里。经过近1个月时间的加夜班,最终,32斤的蜡笔被分配在11个大纸箱子里。他随后找到了一位朋友,请对方联系大凉山山区的一所小学,很快就有了回应——大凉山昭觉县补约乡中心小学表示很想接受这份遥远的爱心。
一盒蜡笔共有5支,2200盒就多达一万多支。“这不是个普通的力气活,更是个耗时间的苦力活。”老板娘吴晓平说,因为原来的每支蜡笔都是放在小盒子里,为了便于运输,他将每一支蜡笔用力地用手抠出,重新摆放在一个箱子里。
到大凉山2800公里
物流公司免费“爱心接力”
盐城到大凉山昭觉县大约有2800多公里,高昂的运输费又成了孟建文的难题。江苏中运物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曹群奇,在得知情况后,主动提出愿意帮助他免费运输。“传递一下正能量,能够帮助别人是举手之劳更是件开心的事。”
昨天下午,联系上了大凉山昭觉县补约乡中心小学的负责人吉布,他告诉,上周就有物流公司的司机与其对接,说蜡笔已经到县城,他们计划周一或周二到县里取货。据了解,补约乡中心小学在校学生共有335名,村小还有78人。“我计划每个学生发三盒,剩下的给村小的学生每人平均发放。我们会将发放的照片和内容第一时间传到江苏盐城,让帮助过我们的所有好心人一起分享这个喜悦。”
2.[徐州的苏佳,你还记得刘广升吗?]
10多年前在福州长途客运站,你给了他50块钱,改变了他的人生
39岁的山东人刘广升,在浙江温州经营一家中等规模的装修公司。他始终无法忘记,在十多年前他创业失败,身上只剩下1.3元的时候,一个名叫苏佳的徐州女孩,给了他50元钱。“如果没有这50块钱,我可能就没有今天。这么多年,我一直希望能找到她,当面向她表示感谢。”昨天,刘广升对现代快报说。现代快报 刘清香
窘迫 只剩一块三,付不起电话费
十多年前,刘广升创业失败,从山东菏泽单县老家出来,辗转到山西、天津、山东胶州、福建等地打工,寻找再次创业的机会。“都没有成功,后来我就想干脆去温州吧,说不定就能碰上好机遇。”
刘广升怀揣着120块钱来到福州长途客运站,买了一张去浙江温州的长途客票,“身上只剩下1块3毛钱了。我怕家人担心,想给家人打个电话报平安。”刘广升在候车室的收费电话亭给家人打电话,可一直无人接听,“我看没人接,就挂了电话准备离开,结果老板说没打通也要钱,一次长途两块钱。”刘广升感到委屈,掏遍全身的钱也不够付电话费的。
偶遇 徐州女孩苏佳给他50元救急
电话亭的老板不让刘广升走,他只好抱着行李,坐在电话亭一言不发。这时,一个长发女孩走了过来,“她可能看到我跟老板争论,过来就问我去哪里。我们是同一班车。”刘广升和长发女孩说了自己的遭遇,对方塞给他50块钱,“她让我拿着应急用,不用还。”
刘广升付了电话费,然后和女孩一起坐车去浙江。“凌晨12点左右车到温州,我下车时要了女孩的电话。”女孩叫苏佳,徐州人,比刘广升小几岁,她说自己是去浙江台州路桥区一所音乐学校实习。
“在温州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时候,那50块花得只剩下一块五毛了。”在温州的第一年,刘广升时常给苏佳打电话,“我不懂音乐,从来没问过她的职业或工作单位。大概一年后,有一次她在电话里说她可能要离开了,如果再找她,就联系杨老师。后来我的手机丢了,杨老师的电话也没了,一直无法联系苏佳。”
失联 一直没能找到恩人
在温州,刘广升先是在一家铝合金工厂打工,干了没多久觉得不适合,又到了当地一个工业园区,找了份电工的工作。“把技术学好,是当时留下来的动力。”刘广升通过努力,考取了电工证。几年后,刘广升所在的工厂效益大幅下滑,他开始自己联系业务,独立接活做。因为诚实守信、不怕吃苦,他有了不少回头客。后来,刘广升成立了装修公司,如今规模中等,一线工人最多的时候有上千人。
“我一直想找苏佳,当面向她道谢。也去过台州,打听她所说的路桥音乐学校,可是没找到。”刘广升说,“当地只有一所名为晓雯的音乐学校,我后来想,是不是在这所学校?”
寻找 苏佳,刘广升在找你
今年4月3日,刘广升回老家路过徐州,住的宾馆附近是徐州晓雯音乐学校,他跑过去问,不过学校的创始人说,徐州晓雯学校建成才5年,和温州等地的晓雯音乐学校没有往来,查不到苏佳。现代快报致电温州晓雯音乐学校,工作人员表示会将信息反馈到人事部门,查找是否有苏佳的信息。
苏佳今年大概35岁,徐州人,在浙江台州从事过音乐教育的工作,可能是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刘广升说,如果没有苏佳给他的50块钱,他可能会有另一种人生,“身上没钱,如果意志不坚定,可能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了。”
3.[赡养保姆20年 广西柳州现实版“桃姐”传佳话]
新华网南宁4月7日电(李斌)电影《桃姐》讲述了一名保姆在雇主家工作几十年,中风后被“少爷”照顾的故事。在广西柳州上演着一个现实版的“桃姐”故事:一位没有儿女的老人,在老伴去世后无依无靠之时,被她曾经抚养的孩子接回家,当做亲妈一样赡养照顾了近20年。
这位“桃姐”名为董少兰,今年85岁,如今正跟着曾被自己带大的孩子李永忠一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旁人问我们的关系,我就告诉他们,这是我儿子、媳妇。”董少兰说,“儿子”“媳妇”都对她很好,“孙子”也很孝顺。
44年前,才9个月大的李永忠因母亲体弱,被带到董少兰家,由她代为抚养,每月支付些许费用。虽说是保姆,但由于自己没有儿女,董少兰把李永忠当成亲生孩子对待。直到李永忠念初中时才离开董少兰回家生活。
“从刚谈恋爱时,阿忠就经常带我去看望董伯母,当时也没有多问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只知道这位伯母无儿无女,有病有痛时阿忠都会去看望她。”李永忠的妻子何金梅回忆说,那时候他们夫妇俩就一直把她当亲人看待。
1994年,董少兰的老伴患病去世。65岁的董少兰没有收入,没有子女,住的也是狭窄的廉租房,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成了一个难题。在老伴过世当晚,李永忠看到董少兰黯然神伤,就特意让妻子陪着董少兰一起住了一晚,以排解老人的悲伤。
“那一夜,我们一直聊到凌晨三四点,当时我安慰她并承诺:妈,以后你就跟着我们住,只要有我们一口饭吃,也就有你一口。”何金梅说。老人家没有退休金、没有房产、没有积蓄,何金梅决定和丈夫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那时,李永忠和何金梅的儿子才5岁,住的是出租房,只有一间卧室和一间厨房,面积只有二三十平方米。为了接老人住下,李永忠特意在厨房放了一张小床自己住,董少兰和何金梅带着孩子住卧室,屋外搭了简易的灶台煮饭。
当时李永忠夫妇都没有固定工作,生活拮据。李永忠摆过地摊、开过出租车、守过单车棚……尽管如此,他们却想尽办法让董少兰过得舒心一些。
董少兰拿出一本相册,里面有一张她珍藏的照片,是她和李永忠一家的合影,照片上印着“母亲69岁生日留影”字样。说起这张照片,何金梅还记忆犹新:“住在一起,是一家人了,但我们还缺张‘全家福’,于是我联系照相馆去拍了这张照片,让老人家从心底感受到这是一家人。”
和李永忠一家住在一起后,董少兰的户口没有迁过来。由于没有血缘关系,迁移户口不符合相关规定,何金梅一跑就是好几年。李永忠夫妇尽心照顾保姆的故事最终感动了派出所民警,经过向上级部门递交申请报告,董少兰的名字终于落户到了李永忠家的户口簿上。
董少兰爱看戏,每次李永忠他们出门前,都要预先帮她把电视机开好,调到戏曲频道。董少兰有风湿性关节炎,经常犯关节痛,何金梅不厌其烦半夜爬起来帮她擦药。董少兰的眼睛患了白内障,李永忠夫妻俩花钱到当地最好的医院给董少兰治好了眼睛。
李永忠夫妇悉心照顾曾经的保姆董少兰,也感染了下一代。李永忠的大儿子李慧波大学毕业后在柳北区城管部门工作,他用自己的第一份工资给董少兰买了一台平板电脑,装上软件让老人可以随时点播戏曲节目。去年9月,李慧波和父亲一起带着董少兰回到她20多年未曾回去的广东老家,圆了老人家看看远方亲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