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王子修的故事1.1(冀中游击军区总指挥部长)

一、将军简介

王子修(1918—2006)原名王慎修,曾用名王自修,直隶省(今河北省)安新县人。
1937年参加冀中人民自卫军,1938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安新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教局局长、代理县长,河北游击军独立第1团经理处主任,冀中军区第4军分区30大队供给处主任、第18团供给处主任,冀中军区供给部军实科科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生产管理科副科长,冀晋军区供给部财务科科长。
参加了百团大战。

开国少将王子修的故事1.1(冀中游击军区总指挥部长)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纵队供给部部长,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后勤部部长,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4纵队后勤部部长,华北军区第19兵团第64军后勤部部长,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第64军后勤部部长兼政委。
参加了石家庄、新保安、平津、太原、扶眉、兰州、宁夏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64军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志愿军第64军后勤部部长、第19兵团后方留守处主任,军事学院物资保证部副部长、部长,军事学院院务部部长,武汉军区副参谋长,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
1951年2月入朝作战,参加了第5次战役和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
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2006年5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二、将军生平

王子修(1918—2006)原名王慎修,曾用名王自修,1918年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安新县同口镇北曲堤村。

1937年9月参加冀中人民自卫军,1938年10月加入中国***。
任安新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教局局长、代理县长,河北游击军独立第1团经理处主任。

1938年4月任冀中军区第4军分区30大队供给处主任、第18团供给处主任,冀中军区供给部军实科科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生产管理科副科长。

参加了百团大战。

1944年9月任冀晋军区供给部财务科科长。

1945年11月~1946年6月,任晋察冀军区第一野战军冀晋纵队供给部部长。

1946年6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后勤部部长。

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4纵队后勤部部长。

1949年2月任华北军区第19兵团第64军后勤部部长。

参加了青沧、石家庄、新保安、平津等战役战斗。

1949年4月,任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第64军后勤部部长兼政委。

参加了太原、扶眉、兰州、宁夏等战役战斗。

建国后,任第64军后勤部部长兼政委。

1951年2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64军后勤部部长、第19兵团后方留守处主任,参加了第5次战役和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

1953年8月回国。

1954年任军事学院物资保证部副部长、部长,军事学院院务部部长。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4年4月晋升少将。

1970年5月~1978年4月,任武汉军区副参谋长。

1978年4月~1984年12月,任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

1988年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2006年5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三、河北游击军

借机介绍一下河北游击军。

保定地方党组织建立的河北游击军与吕正操率领的人民自卫军,是抗战初期冀中区建立的较早、规模最大的两支武装。

抗战爆发后,冀中很快被日军侵占。
冀中各县相继组织起了抗日武装,但成份比较复杂,局面也比较混乱。

1937年9月16日,原红军团长孟庆山奉命从延安到达白洋淀,同中共保东特委取得了联系。
不久,保东特委和保南特委合组为中共保属省委,张君任省委书记、孟庆山任军委主席。

保属省委一面到高阳、安新、任邱、雄县等地宣传抗日、组织武装,还举办了4期游击战争训练班,孟庆山亲自任教,培训了一批游击战骨干。

1937年12月,保属省委控制的抗日义勇军各部,被正式定名为河北游击军,孟庆山任司令员。

河北游击军共辖3个师、12路。

1938年初,河北游击军进行了整顿。
部队序列为:

1、3个师。

第1师:师长孟庆山兼,辖4个团,约4000余人,随河北游击军机关,活动于河间一带。

第2师:师长段士增(1938年被错误逮捕处决,解放后追认烈士)、党代表王凤瑞、参谋长杨万林、政治主任王森贵,辖3个团,约3000余人,活动于蠡县一带。

第3师:师长马佑民、政治主任安贵普,辖3 个团,约3000余人,活动于安平县一带。

以上3个师的主要领导均为老党员或倾向于党的基本力量。
成份大部分是农民、学生,武器装备比较齐全,是河北游击军直属的力量。

2、13个路。

第一路:总指挥许佩坚(1939年牺牲于曲阳县)、政治主任董庆学、参谋长田同春,辖4个团,约4000余人,活动于饶阳县。

第二路:总指挥王贲(旧军官,1938年辞职离队,后不知所终),约700多人,活动于肃宁县。

第三路:总指挥陈沐新、政治主任韩印堂(两人原为束鹿、晋县、深泽、安国等地红枪会首领,后都转入地方武装后牺牲),约2700多人,活动于安国县。

第四路:总指挥王烈军(原任邱巡警,1938年借故离队,后不知所终)、政治主任张正庭、副主任刘光裕,约3000余人,主要活动于白洋淀的东部和南部。

第五路:总指挥高士一(任邱大地主、爱国绅士,解放后任陕西省交通厅厅长、***参事)、政治主任杨琪良,副主任高万德(高士一之子),队伍原为48庄联庄会,约5000余人,活动于任邱东部、南部。

第六路:总指挥郭梅村(1937年牺牲于高阳),约500多人,活动于高阳、蠡县。

第七路:总指挥孟阁臣(旧军官,1939年1月被枪毙),约5、6000人,活动于保定西部半山区。

第八路:总指挥刘克忠(原新安县保卫团大队长,1938年秋被冀中军区锄奸部逮捕枪毙)、副总指挥刘亦珂、政治主任阎均,约4000多人,活动于安新、容城两县的白洋淀以北、以东地区。

第九路:总指挥李庆锁(土匪出身,1938年1月被另外一股土匪杀害)、政治主任边伴山,约1000多人,活动于深泽县一带。

第十路:总指挥赵玉昆(土匪出身,1940年4月叛变投日军,解放后被捕枪毙)、参谋长宋学飞,约5000多人,活动于冀西易县、定兴一带。

第十一路:总指挥马玉祥(土匪头目出身,不久逃走,不知所终),约800余人,活动于肃宁、高阳两县交界处。

第十二路:总指挥柴恩波(原北洋军阀连长、新镇保安团长,1939年2月叛变,1953年被逮捕枪毙),约3000多人,活动于大清河以北、天津的西南。

第十三路:这个第十三路有点特殊,总指挥江东升原是东北军排长,组织队伍约3000余人,活动于新城县一带。
因经常与游击军第八路发生冲突,被游击军司令孟庆山调集1.2万兵力将其打垮后,接受收编为第十三路,并发展到2万余人。

后脱离游击军建制,改称华北民众自卫军,下辖3个师9团。
但在反扫荡中损失惨重,只剩1000余人,后在八路军帮助下又发展到3000余人。

1939年春,华北民众自卫军被整编为冀中军区独立6支队、第120师独立3支队8团。

江东升不愿接受八路军的直接领导,不久就带着少数亲信脱离部队,被独立3支队副司令员常德善追上逮捕后枪毙。

3、1个游击师。

另有游击第1师高顺成部5000余人,活动于任邱、河间一带。

这支部队最早是走私贩卖私盐武装,虽然高顺成同意加入八路军,但却始终不愿意接受八路军的领导和约束,还暗中与***来往,妄图游走于敌我双方之间。

1938年5月,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在河北省安平县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兼4分区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

1938年7月,高顺成借在任丘开会的机会,邀请吕正操等人赴宴,企图生擒吕正操,但最终阴谋没能得逞。

会上,吕正操将计就计,将游击第1师被改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独立第1旅,辖3个团。
高顺成任旅长,参谋长、副旅长均为我派出人员。

后高顺成在前往军区开会的途中,企图率部投敌,被警卫员击毙。

1938年5月的合编,河北游击军大部分被编为冀中军区第4军分区兼八路军第3纵队第10支队;高士一第五路、姜东升的独立6支队,编入了八路军120师;赵玉昆的第十路、许佩坚的第一路、高顺成的游击第1师,编入了冀西3分区。

这些部队的合编,加强了部队的组织与领导,但部队多是就地发展起来,原干部成份不太好、缺乏军事能力,但往往在部队中都有较高的威信与威望。

在改编中,把原来的干部调开,有的甚至是采取架机关枪的办法强行改编的。
特别是不经区党委的讨论,直接枪毙了师长段士增、师参谋长杨万林、团长崔树凯,而他们都是老党员。

这些做法,遭到很多河北游击军战士的不满,不少游击军官兵纷纷离队而去,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当然,部队进一步整编后,冀中部队迅速得到了巩固与发展,并成功地开辟和坚持了冀中平原根据地。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