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思考这个问题,一般会从旅行人数、载物量、舒适程度这几个角度着眼。
也许有人还会考虑油料价格和风险大小,等等。
但如果撇开这些不谈,就从旅行的体验上去思考呢?
有一本书给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看法。这本书名叫做《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通过自己和儿子驾驶摩托车从美国的明尼苏达州一路到加州的经历,告诉了我们这二者的区别。
骑摩托车和其他的旅行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总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你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
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在一个框框里无聊地从你身边飞驰而过。
而骑在摩托车上,框框就消失了。你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
简言之,坐在汽车里,我们只是风景的看客。而骑上摩托车的旅程,我们也成为了风景的一部分。
初看被这个角度所震撼,我从没自己骑过摩托车,一般都是开车,但作者的描述令我如临其境。
直到今天,上海疫情好转,我第三次出门。走得远了,回家的时候因为赶时间,扫了一辆共享单车。
平常这段路送儿子上学都是开车,一路就盯着前方的红绿灯,偶尔停车时,从窗子外看看路边的风景。
真的就如作者所说,一切景物都被定格在一个小小的方框里。
而今天骑着自行车(虽然不是摩托车)再走这条路,我突然想被击中一样,想到了作者的这段话。
头顶没有了遮拦,速度也慢下来,我看到了树顶的新绿,看到了小花的招摇。车轮的前行就好像将一副画卷徐徐铺开。
视野开阔,内心踏实。
唐朝诗人王维写过一首《周庄河》。
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此时只觉,虽隔千年,唐朝诗人和美国作者所描写的,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看,同样的一段路,换种体验方式,在感受世界里留下的东西,就如此不同。
如果你也感兴趣,不妨换种出行方式,换种心情,寻找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吧!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