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无数人(父亲车门父母叶子烟儿子)

7月4日上午9点,在市委党校的乡镇街道干部培训班“微课堂”上,万州区郭村镇镇长向军分享了一篇名为《父亲》的文章。
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位农村基层干部的父亲,受到城里儿媳和孙子的嫌弃后,默默离开儿子家,留下多年积蓄,并嘱咐儿子要好好为官。
曾为很多人开过车门的儿子,第一次为父亲拉开车门,搀扶他上车……

课堂上当时就震动了。
随后班主任老师将《父亲》转发到党校教师群,文章立即在各个学习班的微信群疯传开。

重庆晨报第一时间联系上文章作者——万州区长岭镇镇长黄方国。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这篇创作于2001年的文章,却是“虚构”的,他的父亲早在1991年去世。
然而,我们却了解到背后更多的故事。

看哭无数人(父亲车门父母叶子烟儿子)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心酸的现实

“走出来”的儿女

淡忘了在农村的父母

黄方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他说,这篇文章所写的虽然并非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事件,但却是源于多年所见所闻。

作为扎根基层的乡镇干部,他看过太多这样的事例:农村的老父亲老母亲,为让孩子走出贫瘠的山村,毕生都在打拼,不惜倾其所有。
但一些孩子过上好日子,有了“城市人”的身份,反而看不起在农村的父母,甚至把年迈的父母当作包袱。

在课堂上分享这篇文章的万州郭家镇镇长向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也遇到过活生生的例子:子女住的是四层小洋楼,高档家电俱全,父母却住在隔壁一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里,子女还向政府要钱修父母的房屋。

“就像文章所写的,父母一辈子为儿女弯腰,最后却遭受冷遇和嫌弃。
对于这种背弃中华传统美德的人和事,我是感到特别愤慨的!
”黄方国说。
希望通过文章,树立社会正气,警醒人们在物质丰富后,不要疏忽和淡忘父母恩情。

倔强的父亲

打家具供三个孩子读书

不搞“歪风邪气”

黄方国的父亲曾是万州高梁镇一名乡村木匠,每年只有三四个月在家,其余时间走南闯北,帮人打家具。
赚来的钱供三个孩子读书。

1988年,面临工作分配的黄方国由于品学兼优,原本是有机会分配到城里的。
有人提醒父亲,去跟有关工作人员“活动一下”。

倔强的父亲拒绝了。
“娃,这些歪风邪气我们不要搞。
草能处处生,分配到哪里不能靠自己本事吃饭?”结果,黄方国被分到一个与湖北交界的偏僻山区教书。

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一根扁担挑起儿子的生活用品,翻山越岭送他到学校。
黄方国哭了,这里比想象中更荒凉,没集市,没饭馆,不通车。

那一晚,父亲默默坐在他身边,一直猛抽叶子烟,昏黄的灯光下,他看到了父亲眼眶中的泪水。

父亲只低声说了一句,“你莫怪爸爸啊,娃。
”黄方国沉默着点点头。

在父亲影响下,黄方国安心教了七年书,后来才转行。

在黄方国的讲述中,他的父亲仿佛也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乡下汉子,个不高,因为风吹日晒到处跑,饱经风霜的脸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苍老。
他有一双典型的木匠的手,粗糙,关节粗大。
衣袖和裤腿上都打着补丁。
这也是黄方国记忆中的父亲。

这份记忆,永远停留在了父亲48岁时。
那年,父亲被确诊患有肝癌,三个月后,父亲在新盖的房里去世。

动人的创作

不到一个小时写出《父亲》

入选全国语文高中教材

正直、坚强、勤劳、勇敢、爱家爱子的父亲,在黄方国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他对家庭的付出,我一直牢记于心。
这辈子最为亏欠的就是父亲。

在农村基层工作十年,他也看到太多其他农村父母的无私奉献。
对父亲的感情在压抑了十年后的2001年迸发出来,满怀对父亲深深的爱,他几乎是一气呵成,不到一个小时就写出了《父亲》初稿。

黄方国说,迄今为止,他一共写了30多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收录在他的两本散文集里。

黄方国写出《父亲》后,给报刊投稿。
全国多家媒体转载,包括《读者》《青年文摘》这样有巨大影响力的刊物。
接着这篇文章被万州电视台拍成电视散文,在重庆电视台的评选活动中获奖,同时也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专题类提名奖。
2007年,《父亲》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全国普通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材。

作为一名农村干部和文学爱好者,黄方国觉得,虽然过去了十多年,但这篇文章仍具有现实意义,若是读后能对读者有一点点触动,给父母更多的爱,他就没有白写,也是对在天堂的父亲的告慰。

上游·重庆晨报 纪文伶

《父亲》全文

父亲

黄方国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
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喝斥他走开。
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
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
”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
父亲垂着双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清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
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
”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
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
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
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
他鞋也没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父亲说:“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
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了3年了。
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
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爹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
”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烟子叶,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父亲执意要走。
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
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
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
”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霎时百感交集。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
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
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
但我们呢?给了他们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

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您及天下所有像您一样的父亲乞求原谅和深情致敬啊!

变黑部分为语文课本节选部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