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三大国事有河务(水患治河三大康熙国事)

作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最重视治水的君王,在长达61年的执政时间里,康熙帝将河务与三藩、漕运并列,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六下江南以巡视河工为首要,十二次到三河交汇处清口阅视河务,亲自筹划治河,指授河臣。

夙夜廑念忧河务

“听政以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康熙帝:三大国事有河务(水患治河三大康熙国事)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滔滔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像伟大的母亲一样哺育了中华儿女,并以五千年的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在我国古代社会,长城易修,河水难治。
从上古时期大禹开始,治河便成了历代统治者的试金石和朝代兴替的催化剂。

千百年来的历史规律是乱世治兵、盛世治水。
那时的康熙朝,东北有沙俄袭扰,西北有蒙族掠疆,东南有郑氏占台,西南有三藩之乱,内忧外患,离盛世尚远。
康熙虽心系治水,希冀河清海晏,但于国于己都力所难及,因此,他就把治水写在了皇宫柱子上,以昭心志。
正如他自己反复说过的:“听政以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自明末以来,由于战乱频繁,黄河年久失修,于康熙初年造成了巨大灾患。
仅康熙元年(1662年)至十六年,黄河大的决口就有60余次,不仅使河南、江苏、山东等地深受水患之苦,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清王朝的交通命脉——漕运。

“朕自十四岁即反复详考如宿迁以下高家堰等运河。

康熙六年(1667年),皇帝刚亲政不久,国家就遭遇了大洪水,黄河夺淮,黄淮相冲,不能合流入海,以致波及运河,漕粮受阻。
更加严重的是,河水漫溢不止,当时北面黄河“尽归决口,北流入海,正河淤浅。
宿迁以东,北岸民田,皆成巨浸”,南面淮河、运河一带“淮阳七州县(山阳、盐城、高邮、宝应、江都、泰州、兴化)田地一片汪洋”。
沿河州县尽受水患,江苏高邮更是水高二丈,城门堵塞,乡民溺死达数万之众。
从这时起,水患就引起了年少的康熙帝关注,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打败洪水这个难以降服的敌人,除水患、安民生。
诚如其言:“朕自十四岁即反复详考如宿迁以下高家堰等运河。

康熙十五年(1676年)夏,黄、淮再发大水,黄河倒灌洪泽湖,河南、安徽等地一片汪洋,大堤决口34处,淮水冲入运河,不仅人民生命财产受到直接危害,而且切断了维系清朝统治的经济大动脉。
这对平三藩、战噶尔丹以及收复台湾等国之大事都十分不利。
面对极度拮据的财力,青年皇帝还是痛下决心要会一会这个“水敌”。
他提出了“务为一劳永逸”的全面修治方针,提升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批准了一笔205万两巨额的治河经费,限定三年完工。

当时治河包括了黄、淮、运三河,目的是要疏导黃、淮,合流入海,恢复运河正常航行,使沿河人民免于水患,安心生产。
就当时的科技水平而言,治河是一项举全国之力也难以达成的任务。
但在这三年里,康熙命靳辅实施了导黄入海等六大工程,“水敌”初步就范。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