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工控论坛上看了个帖子:《我想我是出现了职场厌倦了,不想写程序不想出差不想想问题》,内容如下:
曾经刚跨入电气这行时,对PLC和HMI编程有着极大的兴趣,不断的挑战各种有难度的编程,沉醉于各种编程技巧,热衷于解决各类问题,并享受解决难点后的快乐。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后,现在的我越来越不想写程序,越来越讨厌长期出差,越来越不想动脑。以前是有新的程序就觉得是有趣的挑战,现在是很讨厌设备总是改方案改工艺,因为被动和反复的跟着修改程序很令人头疼。而且最后明明是机械硬伤还得让你通过程序来各种弥补,有些设备明明程序都写完了,结果整个方案工艺重来,导致你得全部要改写,这时真是一点都不想动手写了。以前是在现场快速解决了问题而感到自豪,现在是经常各种因为时间紧让你在现场临场发挥,还被客户不断催促快点完成,一看到你电气工程师到现场,就恨不得你把程序一下载就能够马上生产。现场安装机械的时候一点不催,一看到电气工程师调试了,就是各种催促。以前出差个一两周还觉得可以,现在动不动就出差两三个月,要跟项目现场。实在是不想出差了。电气工程师不仅要会电气,还得要懂点机械,有些时候你得有能力证明你电气控制没问题而是机械的问题。但是行业普通对待电气工程师的待遇却没有机械工程师好。不想写程序,不想出差,不想解决问题,出现了职场厌倦期,但又不知道自己未来要从事什么。感觉这个行业,如果年龄在35以上,就开始很少人从事实际的编程等工作了。到了四五十岁,思维和体力都跟不上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很多公司也不会选择自己了,得思考未来如何规划了,继续打工还是转行做点什么小生意?然而都还没考虑好。
但我恰恰觉得问题不是出在别人,恰恰出在他自己。当然,这也是很多工程师的通病了。希望大家都来看看我接下来的内容,说不定对你有所启发。
![可以向老板提出加薪吗?(公司自己的员工贡献老板) 汽修知识 可以向老板提出加薪吗?(公司自己的员工贡献老板) 汽修知识](http://www.laqxx.cn/zb_users/upload/2024/07/20240722230225172166054542363.jpeg)
先普及一个常识,跟人讲道理的时候要多讲要做什么,而避免只讲不要做什么。只讲不要,而不告诉人正确的做法,基本上等同于耍流氓。所以,我这文章的题目,其实是犯忌了。当然,我会在文章中补齐,告诉大家应该做的是什么。咱绝对不耍流氓。
职场中, 市场经济下, 一个正常的公司,每个正常的职位,公司发给每个员工的薪水与他为公司作出的贡献大致成正比。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正常。所谓正常,就是公司的业务范围正常,在市场上攫取利润的渠道正常, HR和老板不发昏,给员工开出的工资正常。利润渠道就不多讲了,有很多公司,基本上就是靠老板一个人的特殊关系在接单,获利。如果没有老板的关系,公司基本上都没必要运营。
而一个员工的贡献,简单以金钱计价之后,去除公司的管理成本,投资方的利润,公司各种房租,水电,研发成本,市场推广费用,再扣除为员工个人所支付的办公设备、福利等各种费用后,以一定的比例,作为员工的薪水,发给员工个人。这种计算公式,对小公司比较容易,而对大公司,因为管理结构复杂, 有大量的管理人员,所以就不那么容易算得很精确。尤其是管理人员,不直接面向市场,不为公司直接获取利润,所以就更难算计。也往往会被一线员工所忽视。
很多一线员工,往往只看到我为公司接了多少单,卖出了多少产品,产品的利润率有多高,简单计算一下,就算出来自己的贡献。然后对比一下自己的收入,就觉得心理不平衡,觉得自己被公司剥削了。然后就整天惦记找老板要加薪。
这种思维,就是忽视了平台的力量。有一个很通俗的说法是:离了平台,你什么都不是。
很多员工,过高估计自己的贡献。表面上看,工作都是自己一个人辛辛苦苦跑前跑后搞定的,公司啥支持都没有。或者公司管理不善,人心涣散,大多数人在吃闲饭,就自己辛辛苦苦做正事...
其实这种想法很容易验证,就假设一下如果离开公司的平台,就自己单枪匹马,来干这个业务,能不能拿下?如果能的话,不需要支撑公司的管理费用,所有的利润都是自己净得,肯定比给公司打工核算多了。
当然,即便你算下来还是自己干比较有赚头,也不建议贸然行动。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能力评估也会偏高,真的辞职了,单干了,创业了,发现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回事。前面有过无数人前仆后继地验证那个最朴素的道理:离开了平台,你什么都不是。
我们当然相信,没有一个公司能把每个人的贡献计算得无比精确,那么当然,会有人付出大于收获,同时也有人收获大于付出。但总体来说,总是大致平衡的。即便有些偏差,也会在一个正常的偏差范围内。
一方面,每一个职位,在人力市场上都有一个公道的定价。如果公司为某个员工付出了超出他的职位公道值的薪资,那么只要HR经理核算发现这一点,他就会有给你降薪的利益冲动, 实在各种原因降不下来,那也会找个机会把你替换掉。所以,如果不巧公司认为给你工资偏高呢, 你还装模作样以辞职为要挟要公司加薪时, 很有可能就被顺水推舟,木已成舟了。
而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员工非常优秀,为公司创造的利润大大超过了支取的工资,那么对老板来说,最担心的是什么?最担心两件事,一是担心你被同行给挖了去,二是担心你不安分,自己跳槽出去创业了。
所以,只要精明的老板,一定会适时的给优秀员工更高的职务,更大的施展空间,以及配位的更高的薪资。
当然, 如果员工太过优秀,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公司平台的价值,那么唯一的出路是赶紧分手,员工跳槽出去创业,而公司老板对优秀员工的态度是扶上马送一程。比如孙宏斌离开联想,小鹏汽车的创始人何小鹏离开阿里巴巴,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离开谷歌。
所以,每一个职场人士,打工人,如果对自己当下的薪水收入不满足,那么唯一的方式,只能是,努力提高自己的价值,为公司贡献更多的效益,同时自然获取更高的职位。这其中,可以有两个方向。
首先,比较容易一点的, 是横向的扩展,尽量多学习,多锻炼一些跨专业跨行业的一些技能。比如从一个机械工程师,拓展到电气专业也会一些,再比如从搞技术的工程师拓展到搞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运营,努力成为多面手。
举一个前公司的一个同事的例子。那位同事刚来公司的时候,就是普通的采购员。后来被公司调岗去做市场销售,做到了某个分公司的经理,业绩做的不错。深得公司领导赏识。再后来公司要运营上市,这小哥就做董秘,配合各方面最后公司成功上市,功劳相当大,然后升职为副总,没听说有什么更多的分管工作。但身价百万是妥妥的了。
这里面换位思考一下, 公司领导如果要我自己去参与搞运营上市的那一套,我肯定会拒绝啊,我不懂啊, 做不了啊!
但你说人家一个采购员出身,凭啥就能搞得了了呢?还不是拼搏精神的问题,上进心的问题么!
这里面会有人提出自己想努力却没机会的问题。比如公司内有更厉害,更会经营关系的同事,自己竞争不过。但放眼天下,又有谁是天生做老板,入职第一个公司就逐渐提拔做到老板的呢?没有一个人,即便那位做董秘的小哥,之前也是从别的单位普通职位跳槽过来的。人总是在一步步成长的,这很重要。
所以即便当下的公司可能有更厉害的竞争对手阻挡了你的提升,但换个空间, 说不定机会就来了。总之不能一边拘泥于现有的那点技能,却天天惦记涨工资。
而职场人士另一条路子则难一点,就是坚持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做细做精,做出特色,做出无可替代的成绩,上升的路自然会有人帮忙给铺开。
还是前公司,公司上市之后其实比较混乱,一方面拿到融资,却没有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却被集团公司卡的死死的,各方面都被管住。所以那时候人心浮动,大批人员流失。包括总经理都曾经罢工不干了。而留在公司的,除了人浮于事混日子的, 还有一些利用手里的资源,给自己找后路。甚至有不少人做着公司业务的同时,自己却成立了小公司。那主要的心思可能都在给自己捞好处上面了。
但是其中一位搞市场营销的同事,原来就是附近一个热电厂的工人,跳槽过来后做销售。在职位也不高,但十几年一直勤勤恳恳,跑业务跑遍周边客户,拿下的订单也从来不漏出到自己的小金库。应该是压根没有。所以,一度公司最困难的那几年,他一个人的业绩能占到公司营业额的一半。
然而对于大企业的薪资制度,可想而知,他贡献再大,也不可能他一个人拿到全公司薪资总和的50%,要按照前面说的,他肯定是亏了,肯定是要心理不平衡的。然而人家仍然兢兢业业,连续几年都是如此。后来,公司高层变动,前总经理副总等创业元老成功离职,集团公司另调了总经理班子过来,很快, 这哥哥不负众望被提拔为公司副总。全公司无人不服。这是前几年的事。
而今年最新的消息,继任的总经理任职到期,要离开了,而总经理的职位,由这位梁姓兄弟接任。我跟同事聊天,讨论起此事,同事说,当下的形势下,他来接班对公司也算是比较好的结局了。他虽然是个工人出身,虽然公司还有那么多博士,硕士,但其他人跟他相比,水平可能高些,然而要么上进心不够,要么自身没有足够业绩支撑,竞争的资格不够。从公司来说,发展前途可能不是非常光明,但对个人来说,无疑是最公平的结局了。
前天, 有朋友跟我聊天,讨论起个人发展的前途,以及对成功的渴望。我跟他讲,收入是次要的, 人的收入只是自己能力和贡献的数字化的折射。然后给他提了个问题,假如,你现在还只是个车间的小工人,但公司的老板要给你涨薪,年薪100万,应该怎么回答?他想了想,说不敢接受。没有能力,承担不起!
是啊, 越高的薪资,需要越高的职务,以及越大的责任与贡献。谁能指望还继续做一个车间工人,只做工人的贡献,但年薪百万,工资可比总裁吗?
关注公众号【自动化与工程技术】,获取更多自动化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