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科到博士,从学生到二级教授,乔明与母校脉搏同频共振二十余载,为解决“卡脖子”问题贡献力量,成为学子心中科研报国的师者楷模。他在完成身份转变的同时,也寻找到付诸一生追逐的方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他的风采——
乔明,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长期从事功率半导体器件及集成技术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在重点装备和LED照明、汽车电子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脚踏实地做科研,遍地开花“搞科研,最重要的是对应业界需求,做有应用价值的创新,解决行业的问题。”这是乔明的科研信条,所以他非常看重科研的内容是否“接地气”,希望科研成果在实际应用中有真正的作用。正是这种以生产为导向,与实际紧密联合的科研思路,令乔明的科研之途虽有荆棘亦有硕果累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多年来,乔明与多家民用企业保持着长期的深度合作关系,曾担任海思、华为等企业功率半导体领域特聘专家。与海思模拟开发部在功率器件领域开展合作,帮助模拟开发部从无到有构建了功率器件开发、优化和测试验收能力,器件指标达到业界一流水平。2023年7月,他获海思模拟开发部“最佳技术合作伙伴奖”,并获“华为优秀合作项目”;同月,和华为器件与模组工程部的技术合作获评“华为优秀合作项目”,在砥砺深耕中熔铸了一把把攻关产业难题的“利剑”。
为了满足高速数据链通信和航空电子系统的需求,乔明的团队和相关研究单位针对整机所需脚踏实地、顽强攻关,从器件结构、到工艺平台建立,直到最终研发芯片——最终使得相关模块体积缩小了2/3,响应速度显著提升,成功实现了SOI高压芯片领域的自主创新突破。
为了满足小家电领域所需要的AC-DC电源管理芯片的应用需求,乔明带领团队在早期就开展了700V高压BCD(Bipolar CMOS DMOS)平台的研发。由于平台的通用性,随着相关企业对芯片的自主定义和创新设计,在LED照明领域,创建的平台产出了系列LED照明驱动芯片产品,使得国内LED照明芯片的市场占有率领先。
在办公室专注工作中的乔明
多年以来,乔明以科研创新服务于实际问题为导向,凭着坚定的信念攻坚克难,为行业一流企业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同时也收获了一项项殊荣——
200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6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9年获工信部技术发明二等奖;
2021年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发表论文20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美国专利12项……
这些荣誉和成果是乔明多年来专注专业领域、不断向先进看齐的最好见证。
开拓“前沿”高峰,与时俱进从学生到老师一路走来,乔明作为成电发展的见证者,谈及成电近年的发展,他说“学校一直在努力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更好更高的学习、工作平台”。
近年来,为推动新工科与一流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学校在全面建成“始于新生、贯通四年、逐级挑战”的新工科项目式课程体系基础上,实施高峰体验项目式课程建设计划。在乔明教授的探索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也在“功率半导体芯片设计”课程上展开实践,将“高峰体验课程”成果转化为本科毕业设计。
在课程中,同学们将综合所学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企业实际问题“攻坚克难”。经过两学期的不懈努力,参与高峰体验课程的学生们均产出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乔明还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发表小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并提供相应经费资助等,引导学子感受自身内在潜力、体验完整的科研流程,将“攻坚克难”的成果固化下来,为未来的深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数据截至2023年9月)
乔明能够以与时俱进的课程设计为同学们赋能,既得益于他敏锐的行业嗅觉,也与其长期躬耕于教学一线密不可分。作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乔明长期开设了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多门理论课和实验课,课程总学时最高时达到了228学时。课堂之外,他又深度参与课题组的科研工作,提供指导,以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作为科研人员,应该脚踏实地,不说空话,保持使命感,就像我们成电的校训精神,只有‘求实求真’,才能‘大气大为’。”乔明常常这样告诫学生,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条守则。熊熊燃烧的科研之志,报国育人的赤诚之心,乔明将一腔热血洒向成电这片热土,助力着成电发展,也成就了自我。
关注“电子科大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电子科技大学官网、成电教师中心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