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棚匠工的绝活儿,独一无二(天棚绝活儿都有手艺都是)

天棚鱼缸石榴树,这就是老北京的“天棚”。
用木棍竹竿浮搭在地上做支撑,讲究“上天不入地”,不埋在土里也能做到稳定。
天棚一般主要是搭顶子,然后东西厢房如果太矮的话才挂上东西,目的当然就是遮阳了。

天棚是用席子铺就的,权贵阶层的大宅门每年都用新席子,而普通家庭和买卖铺户就都用陈年旧席了。
像这照片里明显就是客栈或者公寓,谈不上很讲究,也没必要。
所以才搭了半个院子,夏天让客人们有个荫凉儿就行了。

天棚的大部分都是可以卷起来的,看看那些杆子上的绳子,就是用这个控制席子的开合,很精巧的。
中午全都拉上遮阳,下雨天也能避避小雨,晚上和雨过天晴再拉开,通风防晒两不误。

老北京棚匠工的绝活儿,独一无二(天棚绝活儿都有手艺都是)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种设计是北京独有的,工匠更是都有绝活儿,其他城市的天棚都只能是弟弟。
所以哪怕辛亥之后很多遗老遗少们跑到了天津,也要从北京找棚匠,当地的手艺达不到要求。

而且棚匠不光会搭天棚,这只是最普遍的常规生意,而其他不定期的临时生意才更赚钱。
比如红白喜事的喜棚丧棚,买卖开张或庆典的彩棚,唱戏的戏楼或看戏的楼棚。

更大的生意都有,搭牌坊或门楼,那就是大型皇家庆典了。
比如光绪大婚之前的太和门被烧,就是让棚匠们搭了个纸的,竟然能以假乱真。
还有庚子国乱时烧毁了前门楼子,慈禧回京时也是临时弄了个差不多的意思意思,救急的无奈之举。

北京的天棚是1937年之后逐渐消失的,《四世同堂》里就描写了,日寇怕国民党的飞机来轰炸,出于防火的目的当年就让拆除所有天棚,之后也严格控制。
本来棚匠们还都有踩高跷爬杆子的技艺,蹬高爬低时练出来的,能在各种“会”上赚点钱。
日寇来了之后也就基本没了,所以他们的手艺逐渐失传。

1945年之后北京又改为北平,搭天棚的稍微多了一些。
但很快就是内战爆发,各种棚子再一次受到限制,之后也就陆续的没了。

90年代的时候我还见过几个“末代棚匠”,都是解放前的学徒工,勉强出师吧,会的手艺不太多。
但爬高的本领是没的说的,所以解放后基本都被收编进了房管所,修房子也能发挥特长。
而且平房糊顶棚也算是棚匠手艺之一,一直延续到前些年才被吊顶所取代。

或许天棚就会永远消失了,现在都是用的现代工艺,电动的都有的是,就算棚匠手艺再高也没用武之地了……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众号,有房产相关问题,点击“免费咨询”私信提问即可。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