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生前为什么没能拿到建筑学学位

1923年8月31日,林长民致林徽因信

将梦想变为现实并非易事。
相比梁思成、陈植等人,林徽因没有清华毕业生可以直接对接美国大学的优势。
更何况,她还是一个女性。
当时整个世界都没有女性从事建筑专业的观念。
林家这位大家闺秀“冒然”闯入男性主导的“匠作之域”,乍一看似乎有些“匪夷所思”。
林徽因需要勇气,需要跨越一道道关卡,在不平等的环境中争得“同男生一起学习的机会”。
林徽因勇气可嘉,她充满自信地认为,自己会成为新一代的女建筑师。
她更是以极大的热情,凭着她的感召力,为建筑界引入了梁思成这样一位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物。
单凭这一点,建筑界就应该向林徽因致敬。
1924年夏日,他们这支三人建筑学习小分队不久将与先行到达美国的杨廷宝、童寯、赵深等清华老同学会合,一道走进新的世界。

林徽因、梁思成和陈植抵达美国时正值7月,由于错过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春季招,他们三人先行来到康奈尔大学,在康奈尔大学选修了暑期相关课程。
这样,作为一个过渡,有益于调整自我和适应美国的新环境。
同时,因为宾大采取学分制(对学生不做学年限制),如果他们通过选修课在秋季入学宾大,就有可能直接进入二年级或更高年级学习。
这对已延误一年学业的梁思成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林徽因生前为什么没能拿到建筑学学位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康奈尔大学,林徽因选修了户外写生课,同时还选修了高等代数。
或许有人会问,饱含艺术气质、发散性思维明显的林徽因,是否具有高等代数所需要的理性思维?其实,林徽因是文理兼通的。
她是情感丰富的女诗人,也是有着理性思维、缜密严谨的建筑学家。
梁启超说:“热心和冷脑相结合是创造第一流艺术品的主要条件。
”林徽因选择研修高等数学,对她在建筑领域的研究乃至诗歌创作都有意义。
“灵感是对某一问题长期思考后突然产生的思想火花”,林徽因称自己常常在这种“捕捉灵感和理性逻辑思考的状态间转换”。

这样静心修课的日子刚有一个月光景,正当梁思成、林徽因全力以赴投身于紧张的夏季选修课学习时,他们忽然收到家中急信,告知思成的母亲李惠仙癌症恶化。
梁林出国前夕,李惠仙被发现乳腺癌复发。
此时梁思成已经延迟一年出国。
“儿行千里母担忧”,但为了孩子的学业,坚强的李惠仙忍痛放儿子远行。
临别之际,作为长子的梁思成感到肩上的压力愈发沉重—— 他有着“时不我待”渴望求知的紧迫感;秉着“立业方可成家”的父训教诲;承着在卧病老母床前尽孝的义务;也有携手林徽因奔向未来的憧憬。
出行前,梁思成的内心是极为矛盾和纠结的。
他虽然远行求学,暂时告别故土,但别离慈母告别亲人时,他的内心惴惴不安,忐忑沉重。
7月下旬起,梁思成接连收到父亲梁启超的来信,信中希望他尽快归国同母亲做最后的告别:“我想要你这次暑期学校完了之后,回来一趟…… 你妈妈得着这种刮毒的病,真是无可如何,全家人苦痛是到了极点,我愿意我所爱的思成和全家人共甘苦几个月……”梁启超深知长子的求学之切,而极重忠孝的他还是希望儿子“权衡之后择大节”——“思成啊,做学问固然要紧…… 但学问耽搁一两年算不了什么,我现在五十二岁,我还觉得我做学问还不迟,二十几岁人将来补救的日子正长……”之后,眼见李惠仙病势难支,梁启超更急迫地再三催促梁思成快速回国。

另一边,考虑到梁启超的态度,了解到梁家人的苦痛,林长民也随即致信长女林徽因,向她告知情况,要她做好心理准备。

7月25日,林长民在给林徽因的信中写道:“思成的嬷病得好利害,我到太平湖饭店问过一次,见了令娴(梁思顺)。
令娴伺候病人当是很苦。
听说她已经有电报给思成,可怜思成初到远方就得此消息。

8月10日,林长民来信中再次描述梁家近况,同时也明确告知林徽因有关梁任公的考虑:“思成的嬷嬷的病状苦痛得很。
据医生说尚可拖延两三个月,但是苦痛日日加重。
现在一转动便作儿啼,可想其痛苦状。
医生说此病最后要解脱,须得家族同意,故任公先生力促思成归来……”此时此刻,最懂女儿的林长民深知孩子们的难处,但他要徽因体谅思成,勇敢独自去面对未来,“你两人这几天一定为了此事绞尽脑浆,但望你两人处此有同心同意的决断…… 一面又须体贴思成,不可给他难受。
若是思成回来(回国),你千万保重。
徽,我近来看你颇有主意,你便单独留学有何不可,提高勇气毅力来,三年后我预备欢迎我家的木兰。
”“徽:得你来电,又接到来函…… 并闻思成已有电要归省(回国),我更觉得你二人处此难决境遇很得体,我很欣慰。
”一片温情,不尽牵挂,无限体贴。
善解人意的父亲在孩子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的是温暖和鼓励。

正当梁思成紧急办理回国手续之际,李惠仙病势突然加剧,于1924年9月13日与世长辞。
对梁思成而言,即使他坐三天横贯大陆的火车,赶最早一班轮船,跨越太平洋,也无济于事了。
母亲终是没能等到日夜期盼的游子归来。

事已至此,梁启超劝孩子安心求学,不必再赶回国内:“电阻汝归一事,当十日前…… 况且那几天京奉津浦两线交通都已陆续梗阻,你若回来,保不定这两天还困守在奉天或上海,那么真急死了。
所以这次强制你不回来,或者也是上天可怜,不忍再加增你和全家的苦痛。
”他认真地告诉长子:“你妈妈对你和徽因始终是至爱而且喜欢的,你们动身前半个月,他〔她〕和老郭说你们如何可爱,自己如何满足…… 你妈妈两个月前病剧时暴躁异常,到最后三个礼拜,完全变了,慈祥到了不得…… 你和徽因,是他〔她〕所挚爱……”(1924 年9 月16 日,梁启超致梁思成信)

梁启超宽释、鼓励着孩子,而许多时候,失去李惠仙的痛苦只能由他独自承担。
他与李惠仙夫妇二人感情甚笃,李惠仙的离去对梁启超的打击是深重的。
梁启超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双重重创。
一向乐观昂扬、多少年笔耕不辍的他竟然几个月不能写作,痛感“不知人间何世”。

一年之后,他写下《祭梁夫人文》,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我德有阙,君实匡之;

我生多难,君扶将之;

我有疑事,君榷君商;

我有赏心,君写君藏;

我有幽忧,君噢使康;

我劳于外,君煦使忘;

我唱君和,我揄君扬。

今我失君,只影徬徨!

…………
李惠仙撒手人寰,梁家的大厦断了一根梁柱。

宾大岁月

1924年秋,林徽因、梁思成与陈植三人一同抵达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陈植都顺利地注册入学,成为宾大建筑系的学生。
而林徽因被告知该校建筑系“不收女生”,理由是“建筑系学生经常要整夜画图,女生无人陪伴无法适应”。
因此,林徽因只好转而去注册该院的美术系,成了美术系的一名学生。
最初是林徽因热心要选择建筑专业,并促使梁思成下定同样的决心,结果她却被拒之于门外,这样的处境不能不让她感到尴尬。
过去,我们家里人一直认为,林徽因是满怀希望,直到抵达宾大时方知“建筑系不收女生”,同时受到意外打击。
后来,我们从宾大了解相关细节,才知道情况并非如此。
林徽因在前往宾大注册之前就已经明确知晓“建筑系不收女生”。
她曾先后通过中国妇女留学委员会和美国大使馆给宾大写信,提出希望进入建筑系的要求,然而她两次得到的都是否定的答复。
她是有备而来,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硬闯”的!
我们了解到,当时在美国也有其他学校可以接受女生注册学习建筑学。
然而,当年的林徽因有着一种“非宾大不可”的倔强。
在宾大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施泰纳(Fritz Steiner)与部分教师来京座谈中,我们也试图去理解当年林徽因如此执着的动因。

首先,我们相信林徽因这份执着缘自她追逐自己梦想的信念。
少女时代,她便认定了建筑师这一未来职业。
她爱那伟大时代的建筑作品,爱那蕴含其中的人文历史的厚重,她遵从自己的本心—— 富有浪漫诗意也不乏科学理性。
她的人生选择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可以让自己奋斗终生的事业。
这位外表看似纤弱的女性,内中有着刚强不屈的执着和坚定。
她不肯轻易屈服于现实,放弃自己的挚爱和梦想。
她渴望进入宾大的建筑系—— 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系。
她要竭尽全力。

我感佩林徽因的勇敢,她孤身闯入建筑学这个本属于男人的世界。
在那个旧的时代,她称得上是一位颇具探索精神的新时代女性。
在宾大,她只是未能如愿成为建筑系的正式学生,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对理想的追寻。
当时中国尚未有建筑学科,建筑是匠作手艺,官学儒生不屑与之为伍,与女子更是不沾边。
这位年轻姑娘所面临的绝不仅仅是能否进入课堂的问题,她将面临一生的挑战—— 她要为祖国带回一门新学科,成为新一代的女建筑师,更多的挑战会接踵而来…… 如果此时林徽因选择放弃,她的人生之路也将彻底改写。

在交谈中,我们和宾大的教师们都觉得,林徽因当年的“抗争”还是颇有技巧—— 由艺术专业入校,走“曲线救国”之路,绕着圈子再返回建筑系“选修建筑学”。
说她是“选修”,其实林徽因的选修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建筑课程(除了男体写生和入工地现场等课程不被允许外)。
学院评估机构认定她“成绩甚至优于同班优秀的男生”。

2007年,为了拍摄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我曾同央视编导胡劲草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找到了林徽因、梁思成当年入学注册的档案。
捧起林徽因泛黄的成绩单,我只觉得一股暖流涌动,手中的文献似乎带着前辈的温度。
看到林徽因的成绩单上记录着不少“D”,我不觉微微皱起了眉头。
档案管理员见状笑着解释道:“别紧张!
‘D’代表着Distinction(杰出),也就是最好的成绩!
1927年,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成绩单
在宾大查阅林徽因资料和档案时,我万分感慨—— 她学习了全部建筑课程,却不为得到建筑学位;日后归国,她没有建筑学位,却又做了一辈子的建筑研究工作。
想来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这或许可称为——真正为志趣与热爱,为得到知识而学。
即使今天,又有几个人愿意耗费如此大的心血,千辛万苦地去“得不到学位”的大学学习,下这么大的功夫……

1925年2月,为鼓励在美国努力学习的林徽因,梁启超特意将张炎、吴文英、苏东坡、陈允平词中的佳句集成意境优美的对联书赠,名为“徽因劬学奖品”。
联曰:“笑索红梅,香乱石桥南北(玉田《木兰花慢》,梦窗《解连环》);醉眠芳草,梦随蝴蝶西东(东坡《清平乐》、西麓《木兰花慢》)。
乙丑(1925)二月 任公集宋词。
”钤印:“梁”“任公五十以后手笔”。

学校当时拒绝林入校的理由之一是“建筑系学生经常要整夜画图,女生无人陪伴无法适应”。
而在林徽因,其实她打破了这个禁忌。
从第一年入学开始,她就与梁思成等男生们一同上课,整天和建筑系同学们一起画图,没有任何“不适应”。
她还经常和梁思成为建筑绘图“争吵”。
当时建筑系的一位年轻教师说:“包括林徽因在内的一批中国学生建筑图作业都做得棒极了。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宾大档案显示—— 从1926年至1927年,在宾大求学的最后一年,林徽因这位非建筑系学生竟然受聘为“建筑系助教和建筑设计的业余指导教师”。
林徽因受聘为宾大建筑系助教的聘任卡
想来,打破禁忌的不只是林徽因自己,也有学校。
学校虽然貌似关上了林徽因进入建筑系的大门,却为她开启了选修建筑学的窗户,给了她和正规学生一起听课画图的学习机会,并将她所学的科目成绩一一正式记录在案。
看着这些本有些让人发蒙的文件,我逐渐理解,对于一位真正渴望学习的学生,学校是能够感知到的,也积极给予他们实质的鼓励和认可……
1927年前后,林徽因与梁思成(左一)、吴文藻(左四)、陈意(左五)、陈植(最前者)等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时的林徽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18年,在林徽因去世六十三年之后,美国《纽约时报》补发了一则关于林徽因的讣闻。
讣闻主要介绍了林徽因对中国建筑事业的贡献,并指出,之所以补发讣闻是为了“弥补当年因性别歧视造成的遗憾”。
自1851年该报创刊以来,讣告的部分一直被白人男性垄断。
2018年,《纽约时报》为了弥补曾经忽视那些伟大女性的遗憾,开启了名为“遗漏”的栏目。
林徽因的工作和成就以这种方式得到了首肯。

202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魏茨曼设计学院(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Weitzman School of Design)告知我们家人,他们要为林徽因追授建筑学位证书。
初闻此事,我的母亲梁再冰倍感惊异。
学校为了林徽因这样一位百年前的毕业生,要去重新评估认定她选修的建筑系课程和成绩,一切按照严格程序,得到了所有教师团队和评审机构的一致通过和支持。
弗里·施泰纳院长告知我们家人,他们做成了这样一件“以前不曾做过的事情”!
我们惊异之余,也倍感欣慰。
林徽因去世后能够得到母校这种承认,特别是在她入校一百周年之际,也是在她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时,母校为她圆了她未了的心愿,是认可,也是荣誉。
如果林徽因还在,她的笑容该会多么灿烂。

1926年,林徽因在宾大的求学生涯接近尾声,这是她最紧张、最有成果的一年,也是她最为沉重艰辛的一年。
1925年12月24日,林长民在奉系军阀的一场混战中不幸遇难。
据徐志摩回忆,事变发生时,家人都牵挂着林长民的安危。
当时徐志摩正在雪池林寓。
“忽然间一阵天翻似的闹声从外院陡起,一群孩子拥着一位手拿电纸的大声的欢呼着,冲锋似的陷进了上房。
果然是大胜利,该得庆祝的:‘爹爹没有事!
’‘爹爹好好的!
’”(徐志摩:《伤双栝老人》)国内亲友急忙给远在美国的林徽因发去电报告知平安。
1925年12月31日新年的前夜,林徽因在宾大收到了一则来自北京“最好”的消息,电文上清晰地写着:“Father Saved(父亲平安)。
1925年12月31日,林家由北京给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的林徽因拍去的电报,上面写着:“father saved.”
可惜,“平安”的消息只是误传,紧随其后的是林长民死讯的确证。
同行者从战场侥幸生还,告知林长民的遗骸已被焚烧,无从运回!
1925年12月28日,梁启超致信梁思成,讲述了林长民遇难的经过:“事情出在24日晚上,郭军(郭松龄部)覆没后,林叔(林长民)和三个人逃难,有两个逃脱了,跑到新民屯日使领馆,林叔和另一个人中流弹而亡……”

噩耗传到美国已是1926年初,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
林徽因悲痛欲绝,她无法接受这样突然降临的残酷现实。
毕竟,父亲纸上的墨迹犹新,父亲慈容仍在眼前……

今天,从林长民写自“双栝园”,寄往美国的一封封家信中,我们依旧能体味那种浓浓的父爱和隽永的情怀:

…… 挨过了这一个多月的日子,挨过了一个多月日子的感想思念,真是无理。

你七月一日的长信,我读了一遍,给朋友读了一遍。
隔了两三日,今晚又和燕玉一同读了一遍,你娘娘又叫亘读了一遍。
大家都很欢喜。
但是记挂着你到美洲后情形如何,想是不久再有信来。

我又晤了任公,就听他说,大约他是要思成回来的。
我想,思成真是难处。
你两人这几天一定为了此事绞尽脑浆,但望你两人处此,有同心同意的决断。
思成若是顾全家庭情感,不得已须回来,你在美洲须觅得安身不寐的地方,一面又须体贴思成,不可给他难受。

若是思成回来,你千万保重。
徽,我近来看你颇有主意,你便单独留学有何不可。
提高勇气毅力来,三年后我预备欢迎我家的木兰。

我家个个平安。
我好,娘娘好,二娘也好,几个弟妹都好。
老五能够多说几句话了,昨天晚上不肯睡,搂着你的相片喊姊姊,实在可爱。
桓、暄都预备入学校。
燕玉成绩甚好,免考升高特一班。
现在大家放学,我在家甚是热闹。
但是宣还没有来,因为我到大连、奉天不能带他同走……

(1924年7月25日,林长民致林徽因信)

你来信两封,八月五日、八月二十三日所发均收到了,(又一封寄娘娘的,我也听瑜姊念得很有兴会。
)满纸情绪,读之真真难过。
你放心读书,不要替爹爹太担忧。

(1924年9月17日,林长民致林徽因信)

我触旧绪,感时之迈,所怀万千,两鬓白过半兮。
徽,吾爱,念前游耶?罗马故宫,吾生能再谒否,愿再与吾爱同行,吾祷之。

(1925年1月10日,林长民致林徽因信)

我接你十二月廿九日、正月十日两封信,说来说去,我还不知道我所寄美金贰百元、一笔电汇款,你到底收到没有?那电汇是去年十一月底发去,由花旗银行经手,应当不会耽搁错误,何以你累次来信一字未提。
我计算你的用费,若是不接此款,早经竭蹶了。
你又不提你客中用费的状况,想来必是得了此笔接济。
我接你的信,第一盼望马上getpoint,你偏偏对我这百忙的老头儿呢呢喃喃写小说,真是急煞。

(1925年2月18日,林长民致林徽因信)

我自接汝一月十日来函后,至今未得只字。
所有寄报及我自己各信、转去各信,均不得复。
徽其病耶?其置我于不理耶?抑有别情耶?

我悬念不可不状如何,望即复。

(1925年4月11日,林长民致林徽因信)

1925年11月1日,林长民给林徽因寄去了最后一封家信。
信中文辞萧飒,心绪低沉:

双栝已枯其一,明年春到非补不可。
文光楼改名光诵楼,下为弟妹学堂,楼上真是窗明几净。

徽,我今略告汝我之今生活。
我在时局上实在无甚关系,我所任职务是宪法起草,计已经过两月余,现在草案全部已将告成,我之职务大半完毕,所余附则尚可从容着手。

时事近日又有大变形势……

(1925年11月1日,林长民致林徽因信)

其实,此前从父亲的来信中,林徽因已经感到了父亲从政的尴尬、疲惫和身不由己的无奈。
父亲的感慨让她心疼,令她担忧。
在信中,林长民这样比况自己的境遇:

我干这政治的勾当,好像是打铁的工匠,火烫的,悟苦的,真可怜的,好不愿意的,打得凑巧,一锤打出灿烂火花来格外好看,自己也就忘了烫手,更觉得也有一点意思。

徽,你不要害怕,也不要远远地替我发愁,更不要说我不愿意听的话。
我的真心真意,总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抛去大铁锤,跑到小小的深潭边,头靠半枯低桠的松枝,足浸入清浅的涧水,尽在急流齿齿的白石上写着无数的经石峪大字,那时候连你都找不到我咧。

我这个时候(现在写信)也不想火花水花了,但是闷热……

(1925年2月18日,林长民致林徽因信)

信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不祥之感。
林长民力图挣脱政治的樊笼,抽身出来,退隐山林,追求自我渴望的生活。
然而,上天没有再给他机遇和时间。
一切都已太迟太迟。

林长民遗像
林长民走了,林徽因失去了挚爱的父亲、人生的知己,失去了给她无限关怀和温暖的人。
那年,她年仅二十一岁……

梁启超闻讯泪如雨下,他匆匆致信林徽因,给她安慰:

1925年12月28日,梁启超致林徽因信

我特别心疼的孩子徽音:

我真没有别的话可以慰唁你,只有远远的寄给你两行同情之泪,但我愿意你知道,你爹爹生平唯一敬爱的朋友即你生平唯一敬爱的人的爹爹:他对于你是看着和亲生的孩子一样的。
愿你领受他的一点温情,减少你的苦痛。

别的话都在思成信上说了,请看罢。

十二月廿八日 任公挥泪

林家的顶梁柱已然倒塌,林徽因是不幸的。
而她的身边还有深爱她的梁思成;他们身后还有梁启超这样一位重情重义、敢于担当的长辈,还有梁思成那些关心他们的姐姐、弟弟和妹妹。
林徽因又是幸运的。
此时,还未从丧妻之痛中走出的梁启超,毅然接替故友林长民承担起了林徽因父亲的责任。
他给了林徽因恩重如山的关怀和支撑,给了林徽因父爱的温暖。
每每阅及依然保存在我家的梁启超致梁思成、林徽因的书信,总是泪流满面。

思成:

你和徽音真真不幸,出去游学一年多,一个失了妈妈,一个失了爹爹,徽音所遭尤比你更残酷万倍。
你妈妈是久病善终有我和你姐妹们守护围绕着,也可以算得福寿同归。
徽音的爹爹遭此横祸,招魂还不知从何处招起,我们做朋友的同行都哭不可抑,何况父子,何况徽音父子间之爱与别不同。
徽音体子本来不强,遭此惨更何以克堪,我恨不得将他〔她〕抱在怀里,拿我的热心保护他〔她〕的惊魂。
今又远在万里,只好把这个责任全交给你了,你须要自己十分镇定,让徽音尽情一恸之后,慢慢的拿达观的道理安慰她,这个可怜的孩子,现在就交给你一个人了……

人生在宇宙间几十年,总要替宇宙做一点事,做一国的国民,总要替本国做一点事。
最有价值的事,就是在那几万丈之长的文化线上用自己的努力添上一寸半寸,越发有天才的人,责任便越发重。
徽音是一个天才的孩子,她的特别责任要常常牢记的,况且林叔(林长民)有“文”的“美”的天才,自己未能十分发展,遗传给他〔她〕(林徽因)。
林叔特别爱他〔她〕,也是因为他〔她〕可以在这方面完成自己的心愿。
现在林叔的在天之灵,当然是天天盼着徽音能成一个人物,徽音所能报答亲恩的舍此必更无别路,所以他〔她〕一番恸哭之后,便要极力节制,将来希望的路上继续他〔她〕的工作,万不能因无益的伤心毁坏自己身体,萎缩自己精神…… 这些话都是我训诫徽音的话,你要常常拿来劝解他〔她〕。

(1925年12月28日,梁启超致梁思成信)

思成,徽音:

…… 思成去年一度一回剧烈的刺激,徽音这回所受更大,我很担心你们的身体和精神,尤其是精神方面。
年轻人学养不到,受剧刺后易生两种变态,或是由忧伤变为颓丧,或是由亢奋变为乖张。
有一于此,便将来一切事业都拉到〔倒〕了。
我有句话,平常也常对你们说过:“凡一个人总要禁得起一两场大风波,挨过之后,以前便是坦途。
”思成不必说…… 虽然失了妈妈,但这是人生不能免得…… 徽音呢,现在所处自然是人生极不堪之境,但有思成和我的爱,也总算不幸中之大幸……

(1926年1月16日,梁启超致梁思成、林徽因信)

身心受到巨大重创、失去父亲的林徽因面临的困境并非完全是个人的。
她不能放弃理想,学业还要继续;作为家中长女,她还有着家庭的责任—— 母亲还需赡养,众多的弟妹还需帮助,这个家还得支撑。
她深切感受到了立足社会的压力…… 身在异国他乡,失去父亲,林徽因难抑流落漂泊之感,她曾一度准备暂时放弃学业回国安顿家人,再重新去考清华全额官费留学资格,打算以这样的方式“挣出”自己的留学学费。
但是梁启超坚决制止了她,他在信中明确告诉林徽因与梁思成:“我把这责任挑在肩上”,徽因的学费“我勉强凑总可以凑得出来,我的主意连明年暑假也不消回来,还是一气呵成地把学程做完…… 一起回来。
”(1926年1月16日,梁启超致梁思成信)
面对梁启超的疼爱和援助,林徽因没再坚持。
但个性独立的她始终秉持着属于自己的一份自尊与倔强。
如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她常到附近的餐馆去洗碗,以打工来补贴一些日常开支。
打工辛苦,功课还是第一。
她坚持夜间和同学们一道赶着绘图,完成绘图离开时餐馆往往已经关门。
回到宿舍饥渴难耐,她索性就用自来水“饱腹”。
这样的作息和饮食对她本来就孱弱的身体显然非常不利。
而林徽因深知,自己必须更加刻苦努力,需要随时准备面对人生的困境和低谷。
林徽因的内心依然骄傲、坚强,她的容颜依旧动人、炫目。
之后的人生不断地证明,经历坎坷,只会让林徽因变得更加厚重、深沉。

在宾大学习的林徽因没有被击垮,更没有就此悲观消沉。
她愈加发奋,在众多杰出的同学中,她也称得上是佼佼者。
林徽因的建筑设计富有创意,其中常有别出心裁的灵感和“神来之笔”,颇具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她被破格受聘建筑系助教和讲师,最直接地证明了她的能力。

林徽因的中学时代,有一段时光是在伦敦度过的。
从那时起,开朗外向的她就能非常自如地“往来穿行”于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
在外国同学中,她也结交了不少朋友,如美术系的学生、来自费城的桃乐黄·卡罗琳·洛维特(Dorothy Caroline Lovatt)、伊丽莎白·苏特罗(Elizabeth Sutro)等都是林徽因的闺蜜。
苏特罗与林徽因相交最深,林徽因经常到苏特罗父母家中做客。
苏特罗晚年回忆:“(林徽因)是一位高雅的、可爱的姑娘,就像一件精美的瓷器……”

当年一位宾大学生在写给家乡《蒙塔那报》的一篇访问记中,生动描述了同窗好友林徽因在宾大读书时的情形:“她(林徽因)坐在靠近窗户的椅子上,俯身面对一张绘图桌。
那里能够俯瞰到校园一条小径。
她那瘦削的身影匍匐在巨大的建筑习作上,当这些建筑习作同其他三十到四十张习作一起挂在巨大的判分室的墙上时,将会获得很高的奖赏。
这样说并非捕风捉影,因为她的作业总是得到最高的分数,偶尔排第二。
她不苟言笑,幽默而谦逊,从不把自己的成就挂在嘴边。

当时报纸对林徽因的采访发布
林徽因在接受《蒙塔那报》撰文采访时“回答是微微一笑。
她的面颊上显现出一对色彩美妙的、浅浅的酒窝。
细细的眉毛抬向她那严格按照女大学生式样梳成的流海”,她说:“我在英国上了中学。
英国女孩子并不像美国女孩子那样一上来就很友好。
她们的传统似乎使得她们变得那么不自然地矜持……”采访者问她:“对于美国女孩子——‘那些小野鸭子们你怎么看?’”她这样回答:“开始我的姑姑阿姨们不肯让我到美国来。
她们怕那些小野鸭子,也怕我受她们的影响,也变成像她们一样。
我得承认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她们很傻,但是后来当你已看透了表面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她们是世界上最好的伴侣。
在中国一个女孩子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她的家庭,而在这里,有一种我所喜欢的民主精神。
”〔1926 年1月17日,《蒙塔纳报》(比林斯)Montana Gazette(Billings),January17,1926〕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学习中总能取长补短,他们的探索之旅充满激情,但也不时会陷入争吵,互不相让。
1926年冬,林徽因准备设计一张圣诞卡作为美术作业,萌发了一个新颖的艺术“灵感”—— 她设想采用点彩技法绘制一幅圣母像,以马赛克镶嵌画的风格,营造中世纪欧洲圣母像的苍古感;她的画中人物是东方三博士,他们手持礼盒,盒上的文字分别为painting(绘画)、culpture(雕塑)和architecture(建筑),寓意造型艺术三姐妹。
梁思成很赞赏林徽因的创意与画风,但他觉得这件作品一定由自己绘制才尽善尽美。
林徽因为此大为光火。
她认为,同学们都了解自己和梁思成的绘画风格,如果由梁思成捉刀,旁人一看就知道“枪手”是谁。
两人各持己见,结果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最终,该作品还是由林徽因一人完成了全部工作。

左图:圣诞节,林徽因设计的圣诞卡片

右图:林徽因为宾大女子本科生年鉴绘制的插图
在与宾大教师的沟通交流中,我们一致认为,当年林徽因“非宾大不可”的一个重要理由是—— 她能和梁思成在这里一起读书。
宾大也是他们二人事业搭档的起点。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宾大绘图室里常常互不相让地“争吵”,但这不仅没有消减他们的感情,反而成为他们思想交流的一种“常态”,也逐渐磨合出他们对艺术的认同,成为他们二人高度一致的艺术认知与理念。
日后两人“天作之合”的共同事业,也可以说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期间的林徽因与同学们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1927年2月,梁思成提前完成学业,被宾夕法尼亚大学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
同年7月,梁思成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
也是在2月,林徽因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四年制的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学士学位,同时也出色地完成了建筑系选修的课程。
1927年2月, 林徽因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时留影
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时的林徽因与梁思成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时的林徽因和同学们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林徽因的战时岁月

\" data-recommend-article-content-ur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M2OTMxMg==&mid=2653066998&idx=1&sn=f939204bb7f116b9c63de57021ff1f78&chksm=bd0d32798a7abb6feb4a95a7f9bf81f9272f0f8c6abc25f1ff09c550499108e90fb70c620b04#rd\">

林徽因 |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data-recommend-article-content-ur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M2OTMxMg==&mid=2653201171&idx=2&sn=3189f0d9e3a8df91eaf3fa8fc7209636&chksm=bd0b079c8a7c8e8a16e6ff952d93c61a03346da26db028eb99434bc63449bd3f8d740497c6eb#rd\">

林徽因诞辰120周年纪念礼盒上线,最美的初版复刻,沈从文题字!

稿件初审:周 贝 张 瑶
稿件复审:张 一
稿件终审:王秋玲
在这里,找到属于你的“那一部”……\" data-from=\"0\" data-is_biz_ban=\"0\">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