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莹
上世纪七十年代,春冬两个季节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去大河出工,去天津海河就是大河大工。如一个劳力去过大河出过工,他就是时代豪杰。建国公社的青壮年劳动力去的就是天津海河。留在家乡的劳动力属老幼弱妇群体。小河称为“渠”,县城区域内人工开挖的渠比比皆是,温庄干渠属故城县区域内人工开挖的工程。我的励志经历从此说起。
故城县县城郑口西南方向约15华里处,有一村庄名叫刘堂,是抗日英雄节振国的故乡,在该村的东西南方向有一条渠——温庄干渠,因源头始于温庄村命名,沿村向西流去……
1971年12月中旬,一个阳光充足的冬天,在建国中学就读初中一年级的我,吃过中午饭准备去学校上课,一小队指导员张某某突然到家当我面告知母亲(父亲出工送货外出未归)“一小队在刘堂村挖河,工程吃紧,需要学生出工支援,一会就得动身”,这好像就是命令,没有商量余地。母亲善良诚实,没有因为我年龄小说不,也没有问所以然,就这样,急匆匆准备好了劳动工具及物品待出发。下午两点左右,带着铁锨、行李卷起程,一同前往的有三大肚子(绰号)兄、18周岁;张振利兄、18周岁;王雪华二哥、16周岁;李梦华兄、16周岁;我,14周岁,我们5人将行李卷及铁锨放在小红车上(独轮车),交替推着向目的地出发。走小路途经姜庄、随庄、于庄、时庙、叩庄、张庄、李店、十八里洼。后来得知,十八里洼路程荒无人烟,古为强人出没之地,凶案多发于此地段,因我们无知,所以无畏。40华里路程,5点到达目的地刘堂村。
民主村设有一个伙房,供全村6个生产小队民工用餐,晚餐是玉米粥、玉米面窝窝头、白菜帮子咸菜,管饱。这等饭食在家是绝对吃不上的,当晚三大肚子兄吃了6个窝窝头,真是名副其实。晚饭后,负责人把我们领到了住宿地,一处没有大门及院墙的院落,两间北房,两间土坯东房,走入东房屋内,南间为牲口间,北间为牲口草料间,负责人一指,这就是我们的“卧室”。天啊,这哪是人住的地啊,这不就是牲口棚吗!
“卧室”地面铺满厚厚的麦糠,麦糠上面铺上草垫子,垫子上面铺上被窝,这就可以休息了。8平方米左右的地方住了10个人左右,人挤人,平躺后侧翻身再平躺回就很困难了,晚上不点灯,起夜回后找不到“窝”,那条件还真不如电影里面的“号子”。我们几个的到来,增强了整体实力,受到了老民工们的热烈欢迎!
工棚内以特有讲故事的方式为我们举行了“欢迎仪式”,工头言道:“好好干,饭管饱,一周改善一次伙食,吃白面馍馍、肉龙、包子”……还能吃上白面?真是来着了,为了能吃饱肚子,尤其是白面馍馍,干吧。因历史性地步行了近40华里路程,疲惫至极,尽管工棚简陋,尽管门口没有遮挡,尽管没有照明、尽管牛粪味扑鼻、尽管人挤人、但劳累使然很快进入了梦乡。
早晨鸡叫头遍,工头就招呼起床上工了。朦胧中自语道:”过年吃饺子都没起这么早,这不是周扒皮吗”。想想白面馍馍、包子,早起就早起吧。头顶星星,寒风凛冽,工头带我们奔村西步行3华里到达了工地:一条蜿蜒曲折望不到头的雏形新开槽水渠,渠宽30米,(深度10米),坡度为1:2。分到一生产小队的工程是宽8米的任务。进入工地后,负责人安排了劳动分工,由于我年龄小,不能单独驾车,被分配拉钩,就是每个推土车上坡时挂上钩助力拉上去至平地,往返奔波,没有喘息机会,干了一会,就累得不行了!
推车的有空隙喘息,而拉钩的永远是劳动进行时。干了两个小时天色渐亮。回去吃饭的路上,两腿如同灌满了铅。走一步,疼一步。早饭玉米粥、玉米面窝窝头、白菜帮子咸菜,后称呼老三样。饭后接着去工地劳动。中午饭老三样,只是把白菜帮子咸菜换成了白菜汤。晚饭等同早饭。第一天劳动结束,累得我只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白天在工地亲眼目睹了某青年民工耍滑,一天蹲茅厕12次,久经臭味考验,已彪炳屎册。别说我这个年龄,就是成年人也累得够呛啊!
有句话:“挖河泥房,活见阎王”、“河上的饭,拿命换”。在苦中累中,晚上闻着牛粪味还有1小时左右的”娱乐活动”,每个老民工轮番讲故事,逗大家开心一笑,驱赶一天的疲劳,但也有老“坏”民工专门讲妖魔鬼怪故事来吓唬我们,听完故事后还硬撑好汉,吓得都不敢出窝小解。每天晚上在故事中进入梦乡。咬牙坚持干了一周,问工头:“怎么还不吃馒头啊?”回答:“马上”。
为了吃上馒头、包子,还得咬牙坚持啊!
又干了一周,施工进度明显加快,掘进深度已达3米,拉钩改为拉滑车,就是把独轮车两个车把倒插入地中,里外车胎取出,在轮毂上套上8号铁丝,铁丝一端系上拉钩,另一端由5至6人组成,如纤夫一般合力自上而下俯身下拉。不知是哪位高人发明了此物,省力但不省工,反复上下,一天上下往返几十里路程。但危险系数也颇高,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安全事故。相邻工地因铁丝崩断造成了民工人身伤害。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平安无事。再次问工头吃馒头包子之事时,回答天不好,白面过几天就运到。干到第18天时,按理应改善3次伙食了,但是不知是客观原因抑或自始就是谎言,但就是没有兑现。
学校来了通知,可以返校上课了。晚上还再想:明天就返家了,是不是吃上一顿白面馒头为我们饯行?但遗憾的是:在18天的温庄干渠超强劳动中,没见过白面馒头的影儿,经常看到的是工头吆五喝六的白眼珠子和白吐沫星子满天飞。带着遗憾于第19天上午返回了家乡,到达家门口时,正值河东油棉厂鸣笛,仿佛欢迎我们凯旋!
生活条件提升后,每每吃馒头时,就想起温庄干渠之事。
继温庄干渠之后,初中至高中期间又分别参加了建国至马寺村干渠及宋唐庄干渠的劳动。与我同在温庄干渠工地劳动的有许多我的同学,同样经受了考验甚至称得上劳动模范。
特以此文给予致敬!
温庄干渠于1972年2月竣工,当年发挥其防洪、排涝、蓄水之功能,使沿河村庄大受其益。50年过去了,此干渠仍然发挥着其作用。每每回家路过温庄干渠时,都会深情地多看几眼,更多地是它凝聚着我们中学生时期的一份情怀,一份担当。它永远激励着我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励志精神!
温庄干渠——我的励志之地!
温庄干渠——我的浴火重生之地!
2020初稿,2023修订稿
刘宝瑩简历
刘宝瑩,1957年出生,中共党员,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毕业。擅长二胡,1974年留校任音乐教师并负责学校文艺宣传队的全面工作。1975年始在县文化馆发表作品累计20余篇。1975年在深县参加河北师范大学艺术系开办的作曲培训班。在培训班系统学习了声乐及作曲,在培训班发表优秀作品6首。1976年到海政歌舞团学习板胡。1984一1986上大学期间,在河北师范学院艺术系选修声乐及弦乐,1986年后,发表歌曲30余首。其中自作词作曲、《美丽社区我的家》、《衡水一我可爱的故乡》等获市创作一等奖。创作板胡独奏曲《欢乐曲》,培训二胡学生30余名。
15岁学习书法,擅长狂草,1993年始参加全国书法大赛并获得奖项30多个。
1986-2017年工作于衡水市委党校,2017年在衡水市委党校副校长职位退休。
2019年10月至今在衡水博文学校任党支部书记、校长。 2020年任河北省采风学会衡水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