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轮到二三线(出险保费市场维修厂维修)

“全靠地段好,慢慢积累的老客户,维修厂有啥品牌概念,搬郊区了,靠啥吸引进厂?”老赵很愁。
维修厂的业务里,利润的80%都靠钣喷业务,环保检查这样严格,对漆的要求更高,施工天数也受影响,成本一下子上去不少。
“保险定损价越来越低,像宝马这样的高端车,得用进口漆,工艺复杂,返修率高,500一件根本没有利润。

事实上,吹向汽车后市场的各路政策之风一直没停过。
而可怕的是,现在大风真的要刮过汽修这个已经过分成熟的传统市场了。

环保拆关风暴之后废墟上的“重建”

马上轮到二三线(出险保费市场维修厂维修)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从2017年开始,一线城市对环保的政策要求越来越严。

以北京为例,五环内基本上已经不再新增喷漆店;常见的住宅区附近的路边喷漆店,因为安全或资质等各种原因纷纷关闭;硕果仅存的正规维修厂和修理店,则对雾霾天不允许进行喷漆作业的监管愈发严格。

而且,政府有意愿将钣喷集约化、规模化管理的风越吹越甚。
事实上,这几乎一定会是五年内的趋势。
因为成本等等因素,现在并不是所有维修厂都能使用水性漆。
即使使用水性漆,也还是会有排放。
在80%业务为钣喷业务的情况下,在现有的工艺下,汽修注定不会是个零污染的行业。

北京四环内不能存在钣喷类工厂、门店的消息一直都有,大部分行业从业人士对“钣喷中心一定会搬到人口密集度低的地方统一规划建设”的趋势达成共识。

如此一来,对城市居民来说,降低了排放和污染,是好事。
而对各类维修厂来说,主要受到挑战的,是传统维修厂的获客模式。
在居民住宅区搞一个门脸,购置设备招好工人,小区里发发宣传单,就等着车主自己上门,这样的好事可能不再存在了。

在我国,政策一向是催生行业变革的主力军。
在上述严苛政策的催化下,规模化、环保、符合政府需求和用户需求的钣喷中心,同时还具备低成本获客能力、节约用户时间的能力,极有可能将成为汽车后市场的转型方向。

万亿车险费改之后的供给“再平衡”

2017年6月正式发布车险二次费改,保费进一步下探。
具有良好驾驶习惯和安全记录的车主,最低折扣率将进一步下调至0.3825,部分地区低至0.3375。

而就在今年3月15日,距二次费改还不到一年,中国保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调整部分地区商业车险自主定价范围的通知》。
有媒体猜测,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商业车险第三次费率改革的前奏。

在此轮费改中,四川车险的自主核保系数、自主渠道系数分别由此前的75%调整为65%。
而山西、福建、山东、河南、厦门的两个车险系数最低均可达到“双70”;新疆地区车险自主核保系数、自主渠道系数实行“双75”。

业内人士推算,具有良好驾驶习惯和安全记录的车主,在四川三年不出险客户商业险保费折扣将达到2.535折;山东、山西三年不出险客户商业险保费折扣将达到2.294折等。
三年不出险有点儿难,而大多数车主一两年不出险很容易实现,起码能拿个3-4折。

当然,对出险的车主,涨价也是妥妥的。
以前,一年出险一两次可能还没啥。
现在一年出险一次,来年保费肯定上浮。

保费下调政策发布的如此频繁,代表着保监会去中间化的决心。
而对保险企业来说,则是喜忧参半。
虽然让车险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定价权,直接用低价获单。
而另一方面,也倒逼保险公司大幅压缩成本。
这其中,最容易动脑筋的,就是占比极大的维修赔付成本。

那么,保险公司留给维修赔付的钱,过去都给了谁呢?

在过去,因为保险公司需要依赖4S店赢得新车保费,所以维修中70%左右的赔付给了4S店,其他30%则给了各种维修连锁、维修厂。
因为4S店又主要依赖维修业务赚取利润,价格高昂,所以维修赔付中,4S店获得大量赔付,修的车辆次占比反倒不高。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已经足够大,新车保费对整体保费影响逐年下降。
新车销售和汽车配件的垄断被打破,销售渠道分散,4S体系对于新车保费的贡献开始不那么占绝对优势。
于是,理论上我们可以得知,随着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总会出现一个拐点,保险公司自营的保险业务会大于4S店贡献的保费。

事实上,在一线城市,这个拐点已经来了,2016年平安在上海的电销业务开始大于4S店的整体保费。
而在二三线城市,这个拐点都将马上到来。
保险公司不再与4S体系深深捆绑,这是汽车后市场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对于把赔付维修业务推到4S体系以外的意愿越来越强。

但这个过程可能没有那么顺利,毕竟过去二三十年间主机厂大量公关,4S店维修最好、最高端、原厂的概念深入人心,所以用户在走保险的时候,往往不愿意接受4S之外的体系,哪怕是行业内公认的优质维修厂。

那么究竟是否能有一类机构,是哪怕保险公司不必强推,用户也主动愿意来的?如果有,相比4S店,它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移动消费场景下的消费升级缺口

政府管理趋于严格、保险公司的转变,是催生汽车后市场破局的开始。
留下的疑问则是:如何建设规模化、环保、符合政府需求和用户需求的维修中心,同时还具备低成本获客能力、节约用户时间的能力,具备盈利能力。
它的质量和服务要让保险公司不强退,用户也主动愿意来。

首先我们需要看看新一代车主的画像:80、90后,互联网深度玩家,习惯了移动场景的消费模式,凡事期待一键搞定一切。
同时,追求更符合自己“三观”和“审美”的品牌,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
这样的车主,已经越来越主流。

那么符合这种趋势的维修机构,一定要能够符合这类用户的消费习惯,解决这类用户的痛点。
自费维修时,它的金额一定要比4S店更合理,出险时,它的质量一定不能低于4S店。
它不能位于人口密集区,但它一定有方便的体验,让用户甚至不必亲自到店,也能完成一次优质贴心的服务。

那么汽车后市场目前有没有这样的机构呢?有,但不多。
笔者前不久听业内同行谈起一个案例,颇觉有趣。
有台颜色特殊的福特ST做喷漆,在4S店返工四次还是有色差和质量问题,一怒之下去了互联网钣喷公司有壹手,解决了色差问题。
半年后这台车事故需要换件,车主特地到有壹手出险换件,这一单起码要定损到三四万元。

笔者一直关注有壹手这家公司,他们尝试把钣金喷漆这一单个品类的线下服务商品化,致力于做用户不到店体验的O2O钣喷快修连锁,倒是也靠着这个特色在市场站住了脚。
这两年,他们开始做出险定损直赔维修的一条龙服务。
如果以上分析成立的话,笔者对这个模式还是看好的,准备长期持续关注。

纯电动化趋势下后市场的仅存风口

笔者曾经和同行朋友探讨,在以上政策的影响和制约下,什么样的后市场机构会成为未来的风口。

探讨到最后,得到的一致结论是:一定不是以保养和机修业务为主的维修机构。

因为必须考虑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从燃油车——电动车——智慧驾驶,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看看现在汽车版面的都在说什么?百度的自动驾驶可以上路了。
而Uber自动驾驶出现了第一起恶性交通事故。

电动化的趋势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我们认为,从燃油车到电动车,可能5到10年就能发生这样的转变。
如果纯电动化的占比越来越高,机修保养就不再成为主要业务了,势必占比越来越低。
只有车身外观的修复、喷漆,乃至电动车的钣金喷漆(高压电钣喷)等等品类,还存在增长的可能。

如果站在后市场投资的角度,考虑10年内的市场环境,机修保养品类显然已经无需考虑了。
站在2018年的今天看这块市场,车后市场唯有车身外观,加高压电的机电维修,才是纯电化后市场趋势下的仅存风口。

笔者在参加行业饭局时听说,上文中提到的有壹手已经在布局纯电动车的高压电钣喷领域和机电维修了,互联网公司的响应速度确实比传统企业更快一些。

当然,在智慧驾驶成熟以后,后市场应该又是另一番景象。
但整个行业都认为,那是至少20年甚至更久以后的事情了。
现在讨论还为时过早。

结语:剩者不为王,顺势者称王!

以前我们在看汽车市场、后市场,以及紧密绑定的保险市场时,总会悲观的认为,各种拐点说是要来却总是不来,4S体系牢牢把持的市场虽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任何好处,却死水微澜,掀不起一点儿风浪。

然而今天,嚷嚷了十几年的拐点在一线城市以及某些二线城市真正到来之时,后市场的诸位,又有没有真正准备好呢?而拐点马上也将降临的二三四线城市,又开始准备了吗?

当我们看各种行业的时候,容易有一个误区,认为大浪淘金,剩下的总是最好的。
谁知道呢,也许吧。

但是在我们最熟悉的这块汽车后市场,因为外界环境的复杂以及诸多变化,可以确定的是,剩者不再为王。
老套而传统的运营思路不可能再有前景,只有顺势改变者,才可能活到最后,成为真正的王者。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