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奉献者 兢兢业业幕后人——记淄博“公交医生”杨成峰(公交奉献幕后自己的医生)

人们常常用“手到病除”来形容医生医术的高明。
如今,这个词同样可以用到公交车维修工的身上。
每当车辆遇到各种“疑难杂症”时,他们总能快速找到问题对症解决,以保证公交的正常运行。
每一辆在马路上奔驰的公交车,保障着成千上万的市民出行,背后都离不开他们的默默付出。
“默默无闻奉献者,兢兢业业幕后人”很好地诠释了他们的职业。

杨成峰为车辆底盘进行检查。

杨成峰所在车间的各项荣誉挂满了墙。

默默无闻奉献者 兢兢业业幕后人——记淄博“公交医生”杨成峰(公交奉献幕后自己的医生)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从平凡走向不平凡 “一个故障就是一道命令”

在淄博公交的维修队伍中,有这样一位“领头羊”,他先后被授予“振兴淄博劳动奖章”“市十大金牌工人”和“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他叫杨成峰,现任淄博市公共汽车公司车辆维保检测中心保养维护车间主任,负责着车辆的维保、车间安全生产管理、技术难题攻坚,他从最初的机修工成长为车间主任,匠心逐梦,注解着一个平凡的工作者的不平凡。

2004年7月,杨成峰走出技校的大门,满怀热情地融入一线修理工作中。
某个夏日的一天正午,杨成峰准备交班,这时,一辆126路公交车因柴油发动机发生故障,被拖回厂里。
根据以往的经验,他立即判断出故障原因,但这种故障排除难度较大,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有可能会耽误线路运营,他二话不说,立马换回工作服,拿起工具,上车干了起来。
在烈日高温下,扑在发动机就像扑在一个大火炉上一样。
连续工作两个多小时后,最终及时排除故障。
出来时,看到他脸上的汗水与油污交融在一起,同事们笑他像“包黑炭”。

“一个故障,就是一道命令。
”2012年,保养厂日作业量由6台到8台,再到9台,并且又新增了公交抢修作业。
当时技术过硬的修理工人手不够,杨成峰就主动请缨,不管时间早晚,只要有需要,随叫随到。
有次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他接到一个现场报修电话,当他到现场一看,发现车辆下面全是雪和冰渣,由于该车底盘较低,他只有脱下厚重的棉衣才能钻进车底进行故障排除,由于身穿单衣且空间狭小,维修进度变得比平常慢很多,作业完成后,他身下的雪、冰都已经融化,身上的衣服也跟着湿透。

每每看着自己维修后的车辆安全平稳地驶上营运路线时,杨成峰觉得流再多汗都值。
努力、勤奋、肯钻研,成为了他成长成才的基石。

在维修车间里,杨成峰为年轻同事进行技术指导。

杨成峰(左三)与他朝夕长处的一线同事们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团队的力量才最重要”

保养厂刚刚组建时,人员大部分是青年技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实习学员。
杨成峰便把自己在工作中擅长的发动机电脑检测知识,毫不保留地和班组里的年轻人一起分享,针对班组成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他结合保养岗位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传授专业知识和修理经验,手把手地教,使岗位新人们尽快掌握技修要领。
在他的带动和引导下,班组的年轻人在保养过程中都能自觉规范工艺操作,做到“错报不错修、漏报不漏保”。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注重加强同事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帮助,使班组关系和谐融洽。
班组职工有困难,他主动关心、排忧解难,经常和大家交谈沟通,引导大家“爱岗敬业、勤奋奉献”,带领全班共同进步。
杨成峰常说,“其实很多成绩就不是他一人的,正是有了大家的紧密配合,才能出色的完成生产任务,和全班人员一起共甘苦,为车间分忧解难,团队的力量才最重要。

为了引领职工业务技能和自身素质双提升,2015年他成立了创新工作室,从引导车间职工从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入手,开展技术交流和探讨,研究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集思广益破解工作中的壁垒问题。
如今的保养维护车间30余名员工,同样是以90后为主的年轻队伍,可虽然年轻,但在杨成峰带领下已成为一支有技术、肯吃苦的精英队伍。
连续四年先进集体,一人获得山东省公交维修技能大赛第六名,多名员工参加市级技能比武均获得优秀成绩。
2018年,车辆维保检测中心成立全国第一家国家电控实训中心,各地的维修人员队伍纷至沓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杨成峰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一个又一个公交人。

杨成峰的一些发明创作,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不少劳动强度。

车间的年轻人们在保养过程中都能自觉规范工艺操作,做到“错报不错修、漏报不漏保”。

国家电控实训中心里有一台供学员们实践学习的公交车底盘构造,均是杨成峰与同事们拆装完成。

为了检查出故障原因,杨成峰与其他维修工们经常要钻进发动机舱。

从学技艺到建新功 “搞不明白绝不撒手”

打铁需要自身硬,修车更要技艺精。
所以,一名出色的汽车维修人,光有吃苦精神和十足干劲还远远不够,更要具备干好这项工作的过硬本领。
初入岗位时,做为一名技校毕业生,杨成峰深知自己的文化知识还远远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
为尽快适应工作需要,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业务上,学理论、钻技术、看流程、走现场,并结合车间实际反复推敲。

工作期间,杨成峰阅读了大量的与岗位相关的理论知识,先后自行学习了《车辆构造》、《机械基础》等技术理论,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对拆换下来的零件进行研究、揣摩,搞不明白绝不撒手。
在从事修理的十年间,他在一次次的检修工作中摸爬滚打,积累实战经验;在一次次的保养大修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在一次次的事故抢修处理中积蓄自己的工作能力;又在一次次的行检工作中储备自己的专业知识。
他相信只有做到了“厚积薄发”。

2016年6月杨成峰参与设计发明了“一种自动喷漆装置”,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在2016年7月参与设计制造了“一种制动鼓轮毂拆装小车”,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为车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安全风险。
而像这样的发明创作,在杨成峰的车间里已有七八个。

从一个毛头小伙一路成长为维修保养车间主任。
有人也不解地问杨成峰:“凭你的技术到别处去干一定比在这儿强多了,何必在这儿干奉献呢?”每逢此时,杨成峰依旧是淡淡一笑,说道:“是公交培养了我,教会我修理技术,给了我施展自己的平台。
当我最困难的时候,也是企业给我关心和帮助。
我要把我丰富的修理的技能、我几十年积累的修理经验奉献给这个岗位,回报企业。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