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常年武警把守禁止拍照的老桥永远留在记忆里(大桥武警都是把守常年)

位于邦达镇与八宿县之间的怒江大桥,下怒江72道拐不远便可遇见,横跨在水流湍急的怒江之上,两边都是陡峭的悬崖,要知道上世纪50年代在这样的悬崖峭壁间修建一座桥梁,其艰险程度难以想象。
老怒江大桥全长74米,海拔高度2730米,怒江大桥于1953年建成,当时是一个便桥,在1972年时改建成了水泥混凝土拱桥,到2013年为了通行安全,在原拱桥上采用桥背桥的方式搭建了一座钢架桥,是一座单向通行桥梁。
桥的一端建在了陡峭的崖壁上,另一端则直接延伸到了山体的隧道中,为了安全,桥上通行时限速每小时5公里,限载30吨。

图/天路骑兵,骑川藏线,怕家人担心,报名天路骑兵

这座大桥为何如此神秘呢?

那座常年武警把守禁止拍照的老桥永远留在记忆里(大桥武警都是把守常年)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怒江大桥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它是极其重要的交通要道。
在这地势险要而且地质复杂的深山峡谷里,怒江大桥是唯一一座能够通行大型车辆的桥梁,是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一条重要的战备通道,被称为川藏公路的“咽喉”,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关于怒江大桥,虽然长度仅几十米,但飞架于两山之间、横跨怒江,是川藏公路的\"咽喉\"。
这里陡峭、荒凉、自然灾害频发,被专家定义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然而这里却常年驻守着一群年轻的守桥兵。
守桥兵默默地坚守,与连绵的崇山,荒芜的大地日夜为伴。

曾经走过怒江大桥的网友说:怒江峡谷的怒江桥,虽然这条桥并不算宏伟,却是318国道的咽喉要道,因此桥附近一段属于军事管制区,有武警战士守卫,在桥上及桥后的隧道都不能停车和拍照,通过时车速也不能太快。

武警昌都支队十八中队处于昌都地区八宿县怒江大峡谷中,四周都是5000米以上的荒山,没有植被,土质松散,几乎每天都会有石头飞落,一到雨季,泥石流滚滚而来,几乎让人无处可逃。

2008年,支队专门聘请专家来到这里进行勘察,被专家定义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长期以来,官兵们形象的用“抬头一线天、低头无人烟、脚下江水急、罕见飞鸟至”描绘了这里的艰苦和险要。
60多年前,无数建设者们在这里开山架桥,修筑出了长达100多米的怒江大桥,大桥穿江而过,气势磅礴,贯穿川藏线的南北,是川藏线的“咽喉”要道。
29年来,中队始终坚守大桥,敢于吃苦奉献,充分发扬“老西藏精神”,日夜守护着这座桥,保障了川藏线运输安全畅通。

曾经走过怒江大桥的网友说:限速桥面,5公里时速。
超速倒回去重新开过。
很重要的大桥,就是路面环境不好,灰很大。
怒江大桥的照片是不能带出来的,过往车辆的照相机都要被检查,必须删除与怒江大桥有关的相片,我路过这里,守卫战士让我快速通过,不能够停留更不能拍照,过了该地几百米,我才能够停留,如果这个地方出了问题,川藏就断了,冬季的怒江如此文静,夏天可是黄龙怒吼呀!
桥傍边还有半个篮球场,见了武警我们停车问候,我在副驾驶位置,推开车门半米之外就是悬崖,差点没敢下车,抱怨开车的哥们停的太靠边了。
桥上养的狗太凶了,去年骑摩托去拉萨,那狗对我直扑,吓坏我了。

怒江大桥每天至少有300余辆大大小小的车辆从此经过,转身、打手势、敬礼等一天整整1000余个单兵动作成为哨兵与过往车辆之间独有语言。
每天晚上,中队官兵都要在桥上和营区周围巡逻2次,每趟15分钟,长年累月,已经成了官兵们的“家常便饭”了。

官兵们“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他们喝的水是从营区3.7公里外的半山腰上用水管引来的山泉水,水质较差;吃的菜是从40公里以外的八宿县购买的;日常用电一直都是靠一台12KW的柴油发电机供电。

曾经走过怒江大桥的网友说:我们五个人开着普桑路过,老远就告诫不许拍照,车距都是拉得很远,路况很不好,我们四个人下车来减轻重量以免石头擦汽车的底盘,结果被武警用81-1指着命令我们上车去,说是那里不许下车,不许停留。
环境确实很差,四周都是光山坡,在那里生活确实很艰苦。
应该向守桥的武警官兵致敬!
敬礼!

这是革命前辈开路时在征服山刻下的字:

征服怒江、英勇顽强!

官兵们每天都是“枕”着江水入睡,营房前不到三米宽的路下面便是怒江,桥面与水面之间的距离是150-160米左右,到了夏季,水位猛涨,滔滔的江水拍打着岩壁,如雄狮怒吼般。
长年累月,官兵们已经习以为常,诸多的习以为常,已经不得不让官兵融入其环境中。

常年窝居深山峡谷,未婚的中队干部和年长的士官都与地方女青年“不结缘”,已婚的干部也是常年“不着家”,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中队官兵坚守“桥在人在,把誓言化作风雨中一个个守护平安的身影,用汗水与执着履行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据说在怒江大桥修建时牺牲了不少战士,“这其中就有一位战士不慎掉入桥墩里牺牲了,当时没办法将他救起来,便被浇筑在桥墩里长眠于此,现在虽然老的怒江桥已经拆掉了,但这个桥墩还永久的保留在了怒江上,作为一个永久的纪念。
还有一位战士叫张福林,在检查排炮的时候,山顶滚石落下来砸在了他身上,他牺牲了,后张福林烈士被追任为筑路英雄”。
这是当时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政委穰明德之女穰李华同志讲解的文字实录(来源江西组工微讯)。
其实在修建怒江大桥时牺牲的战士还有不少,湖北卫视的《大揭秘》栏目曾也详细地讲述了修建怒江大桥时十八军所遭遇的困难。

从这些事迹可以看出修建怒江大桥时的艰辛和危险,先烈们不畏艰难险阻打通了这条重要通道,他们为祖国的和平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虽然我们今天能安全平稳的从桥上通过,但不要忘记了这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重要通道。

曾经走过怒江大桥的网友说:其实在川藏线上,有着许多这样的部队、这样的英雄。
去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坐车从拉萨到昌都,路过这里的时候当时惊呆了:这里到八宿县城还有进一个小时的车程(都是砂石路,不好走)在这荒芜人烟的地方竟然有部队在这里扎根边防,确实让人流泪。
记得桥对面当时有一座老式的碉堡当时正在拆,从桥上走过的时候听着车底轰隆隆的江水声很是心惊。
从这里开始一直要过了72拐,才能到邦达草原,才算有点绿色。
从昌都回拉萨时候又路过这里,在桥头被哨兵很严肃的将车拦下,我们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随后照片中的胖哥(应该是队长吧)上来和颜悦色的问车里还有没有座位了,好像是搭个便车去县城,很可惜我们的车子(丰田巡洋舰4500)已经是5个人了,连后车厢都塞满了行李,当时只能很遗憾的说没有了,胖哥笑笑说打扰了。
其实当时特别想帮他们,可惜实在是无能为力。
后来在通麦大桥遇见交通四支队的官兵,也是很辛苦的守着那一座桥。
感觉他们守卫的不仅仅是一座桥,而是他们守卫者自己的信仰、履行着自己入伍时的誓言。

部分图文来源于新华网、网络,侵删。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