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吗?|产业蹲点报告(中山新能源产业风电低温)

7月初,由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肿瘤免疫双抗新药——开坦尼上市满一周年,其应用和发展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重要影响和变革;7月下旬,全国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项目——明阳青洲四海上风电场项目将投运,海洋能源立体化融合开发取得新进展。

“中山造”正在以全新的方式深刻影响世界。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中山提出要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新时代中山“十大舰队”。
新能源到生物医药与健康,从灯饰照明到现代时尚,中山“舰队出海”驶向何方?南方+将以深入蹲点观察,带来中山制造业现场的第一手动态。

2023年,或许是“能源转向”的关键一年。
有专家说,新能源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最有希望的行业。

能吗?|产业蹲点报告(中山新能源产业风电低温)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个多月前,《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营收破万亿”成为短期目标。
“行业普遍认为,2025年会是新能源规模化应用的转折点。
”广东明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文艺说。

大势所趋下,珠三角新势力千帆竞发,中山对这一赛道的重视前所未有:从产业角度,在新时代“十大舰队”的表述中,将新能源产业作为“领航舰”;从区域发展角度,在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翠亨新区,将新能源作为主导产业。

潮流涌动下,区域发展格局正被新能源重新改写。
冲向新蓝海,中山有哪些牌可以打?冲出新赛道,在产业链整合布局上,中山能否占据一席之地?

把视角拉回到三十年前,中山与新能源的故事可以从一个年轻人的创业史说起。

海上风电装置。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探索:从田野,向海洋

1993年,30岁出头的张传卫南下创业。
这一年,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创立不到三年。
中山东部的一片滩涂,是创业者眼中希望的田野。

不过,彼时张传卫所创立的中山市明阳电器有限公司,还只是一家开发生产输配电设备的企业,生产价值1000元的普通配电箱。
后来,张传卫屡屡提及“梦开始”之时的艰辛。
在这一时期,没有人能预见这梦最终实现时的样子。

但有一些种子在刚开始时就埋下。
在张传卫创业的前一年,火炬开发区中标了一个项目:国家“863”计划镍氢电池项目。
虽然实质上只是一个中标项目,但当时国家科委将其看作“重中之重”。

这一年8月,钱学森在了解这一项目后,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我想提出一个建议: 我国汽车工业应跳过用汽油柴油阶段,直接进入减少环境污染的新能源阶段。

“这是有可能实现的。
不久前广东中山市中标搞氢化物—镍蓄电池中试基地,说明我国氢化物—镍蓄电池汽车现在就可着手开发。
而这种能源的小汽车一次充电的行程已远远大于铅蓄电池汽车一次充电的100公里,可达250—300公里,是可以进入实用的。
外国也在同样阶段,并不比我们领先多少。

30年后,回过头看,伟大科学家的目光之长远令人惊叹。
这或许也是中山这座城市,第一次与新能源联系在一起。
遗憾的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曲折探索中,这一当年呼声最高的产业化项目,在2012年宣告终止实施,没能真正“改变世界”。

但星火的燃点是有意义的。
“新能源产业”由此开始成为中山火炬开发区的高新标签之一。
随着一个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时代宣告来临,2005年,明阳决定进军风电产业。

明阳集团。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当时,明阳电气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制造企业,主要生产高低压开关柜和高压变频调试装置,年产值约3亿元,小日子过得也不错。
然而,作为风机核心控制系统——变频器的供应商,张传卫看到了可再生能源装备的新商机。

“变频器相当于整部风机的大脑,我们是从核心部件起家的,进军整机制造有基础”。
张传卫已不满足于单纯做“核心部件”的提供商,他决定进军“整机制造”。

“风电技术开发的周期非常短,机会稍纵即逝。
”2009年,张传卫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谈起:“我们的目标是借助这两年的战略机遇期,使明阳风电进入行业领导者角色,在风电制造企业打造出一个‘华为’。

就结果而言,张传卫做到了。
2022年,明阳海上订单达到4628兆瓦,在海上风电领域优势明显。

一家明阳,占据了海上风电的一半份额,某种程度上,也让中山这座城市在全省新能源产业的版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竞逐:从风电,到氢能

7月10日,由明阳智能自主研发设计的全球首台“导管架风机+网箱”风渔融合一体化装备MyAC-JS05下线,打破了能源装备与渔业装备之间的“次元壁”,推进了能源行业与深远海渔业的“梦幻联动”。

7月10日,由明阳智能自主研发设计的全球首台“导管架风机+网箱”风渔融合一体化装备MyAC-JS05下线。

一个多月前的6月1日,明阳举行30周年庆祝大会。
当天,于一年前动工的明阳集团新会议大楼投入使用。
“我们将在梦想开始的地方延续新的梦想!
”张传卫喊出了口号。

三十年时间,明阳从万元起步,站上了竞逐“世界500强企业”的舞台。
在海上风电领域,明阳建筑起自己的护城河:2022年度,明阳智能凭借在海上风电市场的优异表现,位居新签订单总量榜首。
其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23.2%、16.4%,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乘风破浪间,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也成为广东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产业。
向海而生的明阳,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国产路。
在风机大型化的趋势下,头部企业将拥有更大的发展优势。

“深蓝”产业正在向更大的蓝海进军。
2022年,明阳海外营收增长超600%,成为首个进军欧洲、日本市场的中国整机厂商。
在国际市场开拓上,明阳不断取得海外订单和产值的新突破。

风电“出海”,正当其时。
但三十而立的明阳,已经在新能源领域开启了更加宏大的布局。

2023年1月1日,新年伊始,明阳集团在中山新能源发展动态中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与中山市人民政府达成协议,150亿元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花落中山。

根据发布,明阳将在中山打造创新研发、全球运营“两总部”和光伏、氢能、双碳“三园区”,形成支撑中山新能源装备制造的新支柱。

这不仅是明阳的大动作,更是中山的大动作。
在签约仪式完成5天之后,中山召开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超600家企业代表通过视频参会。
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会上“喊话”张传卫:“市委、市政府要将明阳集团的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作为中山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
传卫董事长有信心吗?”

张传卫的回答是明确的:“明阳在绿色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赛道上做了10年的准备和布局,已经具备了产业、技术、人才和资本的条件。
在中山这块‘福地’,我也有一个梦想,希望能成为企业走出中山、敢为人先、走向全球的榜样。

一个伏笔在几年前就已经埋下:2017年3月,“明阳风电”改名“明阳智能”,并于2019年1月回归A股市场。

彼时,明阳智能的营收尚未突破百亿,但将“风电”二字从公司名称抹掉,意味着张传卫的目光已逐渐移到更宽阔的新能源市场。
明阳的视野,已经不仅局限在风电领域。
作为风电领域具有完整自主创新能力的整机厂商,明阳开始谋求对氢能产业的“全产业链介入”。

在明阳3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一周前,5月24日,在中山市政府的会议室里,中山市政府、明阳集团与德国百年强企诺曼艾索集团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建氢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从幕后走到台前,这次三方合作的达成,在业内人士看来,是中山市政府全力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明确信号。

中山拿出了最宝贵的资源。
在明阳30周年庆祝大会当天,翠亨新区管委会与明阳集团签约共建氢能装备产业基地项目。
中山参与湾区建设的主阵地,成为中山竞逐氢能产业的赛马场。

为什么是氢能产业?在这条赛道上,中山有先手吗?

栽花:种出一条产业链

“这是5吨的氢液化设备,马上就要运输到安徽。
”在生产车间,中科富海装备公司董事长朱诚用激光笔指着一台装配中的设备。

今年3月,中科富海装备公司的“5吨/天氢液化器大型卧式冷箱”产品成功下线。
去年底,该公司研发的国内首台全国产化工业用1.5吨/天液氢装置完成调试投产,填补了国内大型氢液化器核心装备空白,大大降低氢气的储运成本,为后期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的推广、液氢设备研发提供支撑。

中科富海低温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氢的大规模储运,始终离不开液化技术。
”朱诚透露,中科富海氢液化装置的生产周期和售价,均低于国外同类型竞争对手,生产周期快50%左右,售价相对低30%左右,目前产能足以支撑国内产业发展需求,客户遍布全国乃至海外。
具有优势的生产周期和售价,也意味着未来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

“中科富海虽然在杭州、阜阳、常州、扬州等地均有布局,但唯一的装备制造工厂就在中山。
”朱诚说。

今年5月,中科富海中山大型低温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写入《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凸显了其在广东氢能产业布局中的重要性。

中科富海装备公司及其所投映的低温工程技术领域,是中山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道路上埋下的另一个伏笔。

2017年,中科富海装备公司落户中山。
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多个城市对这一项目的竞逐中,中山的诚意打动了企业。
“中山对我们是有知遇之恩的。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还是个‘奶娃娃’,中山就给我们投资了一个亿。
当时公司的发展风险很大,能不能活下来都不知道,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朱诚坦言。

中山市委、市政府就为其提供了关键的场地和资金支持。
考虑到装配制造的需要,中山在翠亨新区划出了50亩地。
后来又在三角镇划出了64亩地,用于中科富海综合气体岛项目的建设。
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山首个氢能供应基地,以2000m³每小时的速度制氢,可满足数百辆氢能车辆的需求。

中山在低温工程技术领域,付出的心血不仅是一家前沿企业。

2022年6月,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在中山南区动工建设。
在中山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共同支持下,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于2020年8月成立,从事先进低温技术的研究、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研制和相关技术的转化,以实现产业应用为导向。

“氢能源的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后,就能在各个行业进行广泛推广利用。
”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院长龚领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广东是我国氢能源发展的排头兵,中山先进低温研究院将对氢能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计划于2024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万瓦级超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有心栽花,花开满园。
研究院掌握的核心低温技术,为中科富海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
目前,在实现5吨容量的氢液化器的基础上,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正在研发10吨、15吨容量的设备。
“我们之间就像是嘴唇和牙齿。
我们需要理化所的技术,理化所也需要技术转化的落脚点,彼此是互相支持、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关系。
”朱诚说。

作为全球第三家、中国唯一一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化的大型低温装备制造公司,中科富海集团的一系列填补产业空白的成果,在朱诚看来,是氢能产业迈向应用化的重要一步。

这一步,也让中山在氢能大规模应用的产业赛道上,布局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黎明:“领航舰”驶向何方?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可以让中山氢能产业发展具备哪些优势?

“目前,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氢能作为交通能源使用,供应链还是不太成熟的,需要一些应用场景来不断测试、改进、完善。
”孙文艺说。

从公司落户至今,朱诚参与见证了国内氢能产业的发展。
他把氢能源产业分为能源和应用两个链条。
“两个链条互相促进、互为依存。
如果某一方太冒进了,另一方跟不上就无法发展。
随着氢能产业下游规模逐渐扩大,能源端的成本也必然会越来越低。

明阳电气在中山首个试运营的氢能制储加一体化示范站。

“中山氢能源企业虽然不算多,但在国内形成了最完整的产业链条,如同一副牌组成了一组‘顺子’。
”目前,一条涵盖制氢、储氢、加氢以及实体应用场景的氢能产业链条已在中山建立起来。
在朱诚看来,“中山的能源和应用链条,两条腿都有了,就可以迅速向前奔跑。

氢能产业同样也在反哺风电产业的发展。
2022年10月13日,全球最大单体碱性水电解制氢装备在广东成功下线。
该全新下线的碱性水电解制氢装备单体产氢量为1500-2500Nm³/h,单体产氢能力全球最大,由明阳智能自主独立设计并生产制造,具备10%—110%宽频调谐制氢能力,在消纳可再生能源波动性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

孙文艺接受南方+采访时表示,风电和光伏在大规模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受到能源波动性的影响,存在随机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二是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也是一个问题,而氢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些痛点。

海上风电与氢能的结合,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长远能源发展的角度来看,“海上风电+电解海水制氢”都是极具竞争力的“绿氢”生产方式。

2023年4月29日,明阳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项目首台风机正式吊装完成,实现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项目。

海上风电装置。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计,当前我国氢能需求2500万吨,绿氢却只占1%。
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接近6000万吨。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消纳市场,实际上也是我们明阳来布局氢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
”孙文艺介绍,绿氢方面,明阳智能氢能团队已经组建完毕,研发的方向包括新型电解槽(500—1000Nm³/h)、电解水制氢专用催化剂。

产业发展的车轮走到今天,中山新能源格局逐渐清晰。
以产业生态完善程度、政府引导投资力度、新兴领域发展速度评估中山新能源产业水平,不难发现,中山已经具备了完整的产业配套,与充分的应用场景。

也正因如此,在2022年中山新能源产业产值并不高的背景下,中山依然将新能源作为产业“十大舰队”的“领航舰”,以资源配置倾斜的方式加大政府引导投资力度。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氢能产业技术积累已经完成,从当前一直到2025年,都是氢能产业在应用领域迎来爆发的风口。

中山的优势与潜力,能否在新一轮产业竞赛上释放充足动能?让我们拭目以待。

【采写】南方+ 廖瀚 杨慧荣 苏芷妍

【摄影】南方+ 叶志文

【海报】朱晓宇

【作者】 廖瀚;叶志文;杨慧荣;朱晓宇;苏芷妍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