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车饰亮瞎了我的眼(车主乘客乔装救命瞎了)

是谁让路面混乱起来?

开车上路其实就是参加一场路上的社交派对,车内狭窄的空间更是近距离的社交场,车内的物件、音乐甚至气味都影响着司机与乘客之间的交流。

车贴病:总要贴点什么才有个性

你的车饰亮瞎了我的眼(车主乘客乔装救命瞎了)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中国车主的后窗,是一块“写字板”、一个“社交媒介”或者“交际舞台”,他们用此空间来发声,有时候甚至用来挑逗后车。

比如为了提醒后车礼让,正常的做法是,在后窗贴上“实习”或“Baby in Car”——哪怕自己是一位老司机。
也许贴上“女磨头——女司机、磨合期、头一年”更为奏效——哪怕你是一位男性老司机。

而如果你贴的是“做一个徘徊于牛A与牛C之间的人”,则可能随时激起后车追尾的冲动。

车贴的作用,还在于让车主标榜自己属于某个群体,或者幻想自己身处某个群体。
例如喜欢玩抖音或者内涵段子的车主,车后就有相应的标志;如果是皮克斯或漫威电影的粉丝,就会把伍迪警长或自主系玩偶贴在车上。

不过,贴上这种玩偶的车主,很可能因加戏太多而面临交警的处罚。
因为在机动车驾驶室的前后窗范围内悬挂、放置妨碍驾驶人视线的物品,交警可对当事司机处以20元到200元的罚款。

车上放置玩偶属于违章行为。

易容癖:花最少的钱,改出最好看的外观?

很多车主嫌原装外观太无趣,总要给爱车化化装才觉得舒服。
他们有参加化装舞会的强烈愿望,觉得把车改得面目全非,才能在社交圈吸引更多的眼球。

最廉价的装扮方式是“天窗车贴”,也就是给那些没有天窗,但又想假装有一个的车主一种心理满足感的车贴。
在很多中国车主眼里,天窗不是一个透气窗,它可以打不开;也不必是一个透光窗,它可以永远藏在遮阳板后面。
对他们而言,天窗只不过是展现自己的车并非“乞丐版”的装饰物。

想给爱车贴天窗车贴的车主切记,一定要贴紧,不然洗车的时候洗车工人会过来跟你说:“不好意思,把你的天窗洗没了。

那些对自己爱车的个性有着强烈表达欲的车主,则会选择改装外观。

爱车改装后提升最大的不是性能和外观,而是自信。

加一个大包围、装一副大尾翼、换一套大轮毂、改一套大排气管,这四大改是热衷于汽车外观改装的车主的标配。
改装后的爱车,即便性能并没有因此获得多大提升,也能给车主一种“开赛车一般拉风”的幻觉。

改装后的爱车要说车架号才能凸显与众不同,例如卡罗拉要叫“AE86”、飞度要叫“GK5”,否则就不够拉风。
改装车圈是一个社交圈子,改装车的聚会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化装舞会。

如果贴车贴和改装还不够张扬个性,还有终极绝杀——乔装。
国内有很多汽车车型是乔装高手:众泰SR9可以乔装成保时捷Macan,陆风X7可以乔装成路虎极光;北汽幻速C60更厉害,前半部分可以乔装成兰博基尼Urus,后半部分可以乔装成保时捷Macan,就看车主的需要。
在一些城市的汽配城里,有店铺提供全套乔装服务,把这些国产车型改装得跟致敬对象一模一样。

不过如果连车标也改,路上遇到交警时,警察叔叔会把车拦下:“行驶证拿出来了解一下!

电影中蝙蝠侠的改装座驾。

内饰病:让爱车更有“内涵”

汽车除了驾驶位以外,还有4到6个乘客座位。
这注定车里也是一个社交场所。
在这个狭小的社交空间里,车的内饰在咫尺之处揭示车主内心的秘密,这是公开的、想特意告诉乘客的“秘密”。
在车里放什么装饰品,显示车主想往自己身上贴什么标签,虽然这个标签在车主自己和乘客眼中,有着很不一样的理解。

在车里放玩偶、车模或手办公仔,还是放转经轮、貔貅或珠串,是类型截然相反的车主所为,但其效果却殊途同归。
前者想标榜自己是充满创意的新新人类,但在乘客看来这位车主不过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后者想标榜自己是成熟稳重事业有成的男士,但在乘客看来他只是个趣味一般的油腻中年。

有一些汽车坐垫极具中国特色。

还有更极端的情况:一些新婚燕尔的车主,在大喜日子到来之际喜提新车,会忍不住给爱车换一身大红色的座椅套、方向盘套、排挡套。
一进入车内,喜庆的感觉铺面而来。
这些车主简直把新车当新房来打扮,或者两者的功能会偶尔重合。
这种新车即便不拒绝外人进入,外人看到这种内饰,内心也是拒绝的。

放一些内饰小摆件叫“点缀”,如果把整个车厢“装修”了一遍,那跟建一个主题乐园没什么区别。

在香港那些千篇一律的“皇冠”的士里,许多司机通过内饰来耍自己的小心机。
有人把车内装扮成粉红色的梦幻乐园,充斥着粉红色公仔;有人玩起了“男人的浪漫”,车内全是合金玩具、高达模型……

印度孟买的的士司机也是玩内饰的高手,他们要经常改变车内空间的视觉设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揽得客源。
从车顶到车门,从座椅到方向盘,每一处细节都在用一种浓浓的印度风来给乘客讲故事。

他们口头上说,这是给予邂逅自己驾驶舱的乘客一个小小的惊喜,其实他们是利用这些白日梦车饰,来打发那些没有客人、百无聊赖的空载时间。

保罗·福塞尔在《格调》里尖酸刻薄地写道:“贫民阶层喜欢装点他们的汽车,不仅有仿豹皮的家具装饰品,还有在前后窗上荡来荡去的玩具骰子。

看来,如果不想在社交圈里暴露自己的阶层趣味,车里还是什么都不放为妙。

在一张网络流传的图片中,有车主给爱车装上了一套茶具。

尬乐症:我打开车窗,你听就完事了

车厢里的音乐也是一种社交手段。
通过音乐,乘客会形成对车主的第一印象。
听什么类型、语言、节奏的音乐,都会显示出车主品位。
在旅途中,一首歌可能是打破车主和乘客之间零交流的切入点。
当然前提是车主和乘客的品位相对一致,否则就是一方在享受,一方在忍受。

例如农村重金属摇滚是许多网约车司机的标配,穿行在城市的黑夜里,乘客听着《我们不一样》里唱着“我们不一样,虽然会经历不同的事情。
我们都希望,来生还能相遇”,顿生一丝寒意。

汽车音响的歌,是放给别人听的。

也有些司机为了营造一种充满“国际范儿”的感觉,特意在播放歌单里加入了很多英文歌曲。
但充满年代感的欧美经典歌单让人有一种穿越到上世纪的感觉。
他们标记这些歌曲的风格也别具一格,例如“Hotel California”写作《加州招待所》、“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写作《我回家走国道》、“Yesterday Once More”写作《耶稣他爹玩什么》,把洋音乐整成了神州特色乡村音乐。

还有“佛系”车主开车不忘禅修,在车里给乘客播送各种经书、悲咒、佛偈、仁波切,听得乘客昏昏欲睡,大有超然物外之感。

对于路上的行人,最怕听到的就是从敞开的车窗里传出的土摇。

香氛癖:我可以通过气味认出自己的车

新车会有皮革和塑料的气味,旧车会有发霉的气味,很多车主在搭载乘客的时候,为了掩饰这些气味,往往会求助于香水。

在某宝搜“汽车香水”,会莫名地弹出许多奇奇怪怪的气味类型,例如“高富帅香型”“泡妞香型”“一闻就想要香型”“就是这个味香型”“法国格拉斯香型”“中国风香型”。
由此可见,香水不是给自己闻的,而是给乘客闻的,尤其是异性乘客。

用香水来调节车内气味是一种低段位的操作方式,一些顶级的汽车品牌则使用特制的皮具来营造乘客的气味记忆。
英国某奢侈品级的汽车品牌号称它们的牛皮“来自欧洲高山平原自由自在生活的食用牛”,该品牌皮革车间总经理还说:“牛皮与人类皮肤有相似之处。
如果饮水不足、经常吃垃圾食品且整天躺在阳光下,您的皮肤将会受损。

这样的描述让人产生了一种奇怪的联想——难道这种挥发着高级皮具特有气味的座椅,跟人类皮肤有相似之处?细思极恐。

本文首发于《 新周刊》520期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作者/冯嘉安 排版/苏炜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