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你看 青龙场的“脸”在改变(你看青龙街区设计改变)

到了21世纪初,青龙场虽然也经过了一系列改造,旧颜换新貌,但仍有提升空间。
从成都设计咨询集团获悉,该集团下属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于日前对成华区青龙街道进行了城市更新设计,目前已经实景呈现。

六大景观节点讲述青龙场烟火故事

此次青龙街道城市更新具体设计范围包括昭青路、致顺路、云龙路、致强环街等,总长约2800米。
在设计中,从致强环街入口起,到致顺路出口,一共设置了六大景观节点,分别为昭青里——宴乐剧场——工坊步行街——昭青社区——烟火集市——青龙场。
“整条步行街都将打造烟火青龙,集食行乐的主题游线,以工坊集市一条街带动街区的烟火气息,‘集、食、行、乐’分别对应着集市、美食、步行文化街区及宴乐剧场,以此顺应了场地的景观节点。
”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你看你看 青龙场的“脸”在改变(你看青龙街区设计改变)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昭青里

入口处设计采用了斜坡屋顶,木格栅及小青瓦等元素,提炼川西民居外观形态,形成简约的线条,前后交叠以营造聚落的视觉概念。

结合现有的山墙面,卷轴题记作为“聚落”的背景,形成远景、中景、近景层次分明的城市画卷,以此揭开我们整个特色街区舞台的序幕。

沿街住宅小区规整业态,店面店招设计作为街区的指引,一层商铺采用落地玻璃增强街区的进深感。
道路增设慢行系统串联工坊步行街。

▲宴乐剧场

宴乐剧场不仅是景观序列的一个转折点,更处在街口的转角,在设计中希望达到“在远处能被看见却无法看清全貌,形成引人进入的视角焦点”的效果。
设计将文化观台围绕表演中心形成一个半开敞的圆环,平时作为地面装饰带,而在乐队演奏时,又可点亮盛景,延展立面空间。

▲工坊步行街

此处作为新老青龙的连接点,在铺装上采用了两种材质,一种是青砖,一种是透水混凝土,以此划分出不同的氛围空间,透水混凝土漫步道利用地面投射灯,塑造活力的步行空间。
同款跑道串联了整个街区的慢行系统。

外墙记录了街区的历史记忆,而内墙绘画呈现了对时下生活的热爱。
现代活力与古巷雅韵相互碰撞,形成新老青龙交替交融的景象。

▲昭青社区

作为整个街区重点的昭青社区过去虽然为绿化广场,但地域辨识度低,缺乏文化归属感。
而广场中央围绕大树下设有一圈座凳,不利于大型活动的开展。
设计团队重新整合空间,把景观座椅放置于广场两旁,中间预留出平坦开阔的活动空间。
平时放置可移动坐凳,供市民交流、喝茶,活动时可撤除,形成弹性空间。

昭青社区入口,以构筑+植物组团的形式形成挡景,其后则一片开阔。

利用建筑山墙面,在入口可视范围彩绘昭青印象图,保留市民们的市井记忆,增添街区色彩活力。

过去的亭廊无休憩功能,同样缺乏文化识别度,顶部过于厚重。

针对亭廊,设计团队采用了较为轻盈的钢结构框架,立面嵌入画像砖形式的LOGO,坐凳结合宣传栏复合功能,打造具有光影变化的展艺亭廊。

▲烟火集市

设计团队利用现有的沿街绿地空间,设计打造烟火集市,植入青龙巷独有的文创IP形成具有当代慢生活气质的赶场集市,在此汇聚人气。

建筑立面对空调机位进行了规整,统一外立面以白色调为主,局部点缀灰色。
更换铁栅栏为半透明青色玻璃,点缀街区色彩的同时也起到了居住私密性的作用。

利用现有的围墙,改造为打卡式2.5D景墙,串联街坊文化,再现昔日场景。

▲青龙场

与入口相呼应,结尾由赶场集市为终点,而它同样也是一个起点。
“我们希望最大限度地保留生活的轨迹,让街道最平凡、又往往被忽视的基因延续下去。
被留下的故事,依旧在书写。
”设计团队负责人表示。

成都日报·锦观 袁弘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宋和霄 图片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供图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