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能定个啥(历史随笔)(广宗定陵咸丰王莽西汉)

(列车在高温中进了站)

六月的邢州,骄阳似火,刚下了列车,热浪就迅速包围了我。
从尚未开始炎热的苏北腹地北上来到邢台,我原以为纬度比苏北高了许多的邢台地区应该非常凉爽,没想到气温却达到惊人的36摄氏度。
迷惑了一会儿,我明白了:太行山脉从西到北环包了邢台地区所处的华北平原,山东丘陵则分布在邢台地区的东南部和东部,因而,这里的平原其实类似于盆地,像个闷罐子,气候当然干燥而炎热。

虽然如此炎热,但是我此行的一个考察活动还是要进行的。

你们能定个啥(历史随笔)(广宗定陵咸丰王莽西汉)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由于二女儿将要嫁给邢台市威县的一个小伙子,于是不久前我在网上搜索了威县的详细信息,偶然间发现威县有一座定陵,是西汉末期的广宗王陵。
定陵,我记得历史上有四座,它们分别是三国东吴景帝陵、唐中宗李显陵、明代万历皇帝(明神宗)陵和清代咸丰皇帝(清文宗)陵,如果威县的这座定陵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定陵将是五座了,而这一座是最早的。
虽然二女婿、二女儿把家安在我所在的苏北的这座城市,但是他们要依旧俗在威县办喜事,我和妻将要送二女儿赴威县参加婚礼,于是我决定借这次威县之行考察一下突然“冒出来”的威县定陵。

午后的阳光非常刺眼,我们夫妇带着伞出了宾馆,叫了一辆计程车,不料司机只知道有广宗王,却不知道广宗王陵在哪里。
我们又拦下几辆出租车,司机均对广宗王陵一头雾水。
这些出租车都是本地的,司机们也是威县人,他们怎么不知道广宗王陵呢?莫非我在网上看错了?后来我们拦下一辆载客的小三轮车,车主是一个五十来岁的妇女,她却知道广宗王陵,说是她小时候去那里玩耍过。
于是我们就坐上她的三轮车,来到城市西北方大约十里路之外的一片森林边。

远看,森林一眼望不到边,三轮车驶进森林,我发现森林里古树和新载的树在数量上差不多,古树大多是松、柏、杉、榆等,新载的大多是果树,也有少量的杨柳,有的果树正在开花,有的已经结果。

越走路越窄,后来三轮车没法开了,我们就跟车主步行往森林深处走去。
转了几个弯,车主踌躇了,她说新载的那些果树改变了她过去的印象,广宗王陵她却找不到了。

好在车主还算聪明,她带我们往回走到森林外,询问当地也就是大高庙村的村民,后来由一个村民带路,我们终于找到了广宗王陵。
找是找到了中国历史上这座最早的定陵,但是其情形却是“惨不忍睹”的。
陵墓就是一个二十多米高的大土堆,土堆坡上坡下的树木跟森林各处的树木没什么区别,土堆上有一座被向导称为庙的建筑,他说大高庙村就得名于此,其实那哪里是什么庙啊,两间小瓦房,现代的红砖红瓦,窗户的玻璃全坏了,破烂的不规则的木门用一把修锁锁着,完全就是我们苏北湖汊上看管鱼塘的破房子。
我从窗口向里面看了看,蛛网中凌乱的摆着几具面目狰狞的泥塑金刚像,它们或者手拿钢鞭,或者挥舞宝剑,都侧着身子,抬起左脚或右脚。
我摇了摇头,便环绕“庙”走了一圈,后来在“庙”的左前方灌木丛中发现了斜埋在土里的一个简易石碑,碑上刻着“汉广宗王陵”几个字,根据上下款可知此碑是威县县政府1982年所立。

指着石碑,我对向导说:“这座定陵是中国最早的定陵,如果你们县开发的话,这一大片森林将会成为景区的。
”向导说:“这里都是歪斜的树木,沾鞋的泥巴,有啥开发价值!
就这破古墓,我们村也只有像我这样的中老年人才知道。
”我笑道:“广宗王在古代还是有点名气的,你们这里是他的都城,年轻人居然不知道这个古人,广宗王在他的都城里居然不是名人呢。
”向导用手指了指远处,说:“这片森林属于丘陵地带,你看,类似这个土堆子到处都是,年轻人哪来的耐心一个一个土堆子转悠啊。
你是外地人,居然有闲心来看这个土堆子,我算是见识了。

高温使我们的衣服都湿透了,妻还因为山路崎岖把凉鞋跟给走掉了,我们实在不敢在那里呆太久,遂在向导的引领下,沿原“路”走出森林。

回到宾馆,我思考着广宗王陵,头脑中“展览”着广宗王所处的西汉末期的历史图景,同时,我又想起广宗王陵之后的历史上的另外四座定陵和墓主们所处的时代,不禁唏嘘起来:定陵们,你们想定什么呢?

(广宗王陵)

西汉乃至两汉时期,外戚干政始终是帝国试图规避却又总是摆脱不掉的现象。
只说西汉吧,最初是吕后的七年专政,引发汉文帝诛杀吕氏的夺权之乱,血流成河。
汉文帝、景帝和武帝有效的避免了外戚干政现象,汉武帝晚年甚至还走向了极端,即临终前把将要继位的太子刘弗的生母处死,以杜绝将来的外戚干政现象发生。
然而,接下来的西汉皇帝就像软骨头,稍不注意就又靠上外戚的肩膀,且一靠上就离不开。
汉宣帝之后西汉的所有皇帝无一例外的依靠外戚来平衡宦官和将相,西汉终于在汉平帝时期迎来了西汉的掘墓人、外戚王莽。

王莽篡夺西汉大权,采取的是蚕食的策略,涉水前行,一步一个脚印,西汉的军政大权逐步被王莽收入囊中。
为了避免皇权的进一步弱化,汉平帝决定有限恢复西汉前期历经近百年,大小数次战争,好不容易才废除的封国制。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春,汉平帝封三个刘姓子弟为诸侯王,即刘宫为广川王,刘伦为广德王,刘如意为广宗王。

刘如意是西汉前期代孝王玄孙的儿子,广宗国的辖区即今河北省广宗县和威县,但是其都城位于今威县县城西北郊。
同汉代及以前的统治者一样,刘如意刚做广宗王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他把陵墓选在都城西郊,即今威县洺州镇大高庙村,取名为“定陵”。
以“定”命名其陵墓,刘如意的出发点大概有两个:一是保佑自己的封国坚如磐石,二是期望汉朝的江山和皇权坚如磐石。
不几年,刘如意死了,他如愿以偿的被埋在他所修建的定陵中,他的儿子继位做了广宗王。

诸侯国在政治上高度自治,客观上分解了王莽的大权,王莽一直视新封的这三个诸侯国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废除汉朝尊号,建立所谓新朝。
随后,据《资治通鉴》卷三十七,王莽下诏道:“汉氏诸侯或称王,至于四夷亦如之,违于古典,缪于一统。
其定诸侯王之号者皆称公。
”于是,广宗国被废除。

唉!
刘如意的定陵不仅没有安定广宗国的国祚,而且更没有安定刘汉江山。
定陵,你能定个啥!

定陵最终所定的是一场梦,于广宗王如此,于吴景帝、唐中宗、明万历皇帝、清咸丰皇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东吴后期文物)

三国后期,魏、蜀、吴的政局都发生了巨变。
魏正元二年(255),魏国辅政的大将军司马师病死,其弟司马昭袭位,次年加九锡,甘露三年(258)设置晋国,司马昭为晋国公,其篡位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的便是当时的情形。
司马昭的愿望迅速得到实现,随着景元四年(263)司马昭灭蜀和不久病逝,司马炎袭位,遂于咸熙二年(266)废除魏帝,建立西晋。
蜀汉自诸葛亮死后,先是费祎重内轻外,后是姜维重外轻内,国势迅速由表面上的攻势进入实质上的守势,终于于炎兴元年(263)秋被魏国的司马氏所灭。
东吴自孙权之后,国力遂一年不如一年。
吴太平三年(258),吴主孙亮病死,孙休继位,升级国主称号为帝号(即吴景帝),改元永安,这看起来是孙休“雄才大略”的体现,其实却是三国形势走到拐点时的垂死挣扎。

吴景帝孙休也如古代帝王,继位之初即开始修筑自己的陵墓,虽然他未必是仿效运气很不好的西汉广宗王,但是他却鬼使神差的也把自己的陵墓命名为定陵。
吴景帝要定什么?当然是东吴的既有现实,当然是天下三分的割据局面。
其实,孙休生前自己都明白,阻挡北方大国统一天下,无异于螳臂当车,孙秀临死前一年,蜀汉即已灭亡,东吴立即成为曹魏和司马氏砧板上的下一个肉块。

我们不知道孙休临终前是怎么思考他的定陵的,但是,总之,东吴在他死后,迅速走向天下一统的时代潮流,孙秀的陵墓“定陵”和其年号“永安”都没有能够保佑东吴的安全。
定陵,你能定个啥!

(唐中宗亲自护送金城公主远嫁途经的金城县)

唐中宗李显做过两次皇帝,一次是在他的母亲武则天之前,一次是在武则天之后,两次做皇帝,总共在位时间才五年半。

唐朝是中国古代巅峰级的盛世皇朝,唐朝的灭亡起源于两次“硬伤”,一次是人人认可的唐玄宗后期的“安史之乱”,一次是之前的武则天代唐建周的“插曲”,唐中宗代表了武则天这个“插曲”的序曲和尾声。

也许是武则天母性未泯,武则天称帝后并没有害死唐中宗,后来在立武氏子弟还是立李氏子弟为太子的问题上,她听从了重臣狄仁杰的建议,立李显为自己的太子。
唐中宗二次继位,李唐皇朝回归,确实可喜可贺,唐中宗作为李唐转向武周的枢纽,武周回归李唐的枢纽,李唐江山由高宗以来的混乱转向唐玄宗前中期大治的枢纽,实在是一个经历丰富多彩的帝王。

景龙四年(710)唐中宗被韦皇后毒死,葬于他生前就在修建的定陵。
两年后,唐玄宗登基,开启“开元盛世”,但是好景不长,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755-763)不仅使大唐由盛转衰且再也没有复兴,而且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从宏阔开放的进取态势转入逼仄内敛的保守态势。

唐中宗被葬于定陵,李世民的子孙后代想重定、永定李唐国基,想延续李世民时期的“贞观之治”,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大唐盛极而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唐中宗的定陵,你能定个啥呢!

(明神宗陵)

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汉族皇朝,明朝在文治武功方面绝对是一个可以跟汉、唐、宋并驾齐驱的皇朝。
明朝前期,历代君主均励精图治,相继出现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天下太平局面,经济繁荣现象持续了很长时期。
但是,明英宗时期(1435-1449),明朝前期一直不存在的宦官干政现象出现了,而宰相王振飞扬跋扈,朝纲遭到破坏,蒙古族瓦剌部趁机入侵明朝,制造了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

万历元年(1572),年轻气盛的明神宗继位,他大力整理吏治,打击宦官势力,并任用张居正实行以“一条鞭法”为主的经济改革措施,社会经济迅速得到发展,国力和军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抑制了外敌的入侵欲望。
明神宗在位达四十八年,历史上称为“万历中兴”。

定陵是万历皇帝生前命名和组织兴建的,他死后被继任者葬入定陵,我想反映了明神宗及其继任者明光宗(在位一年)、明熹宗永续“万历中兴”的愿望,永保明朝社稷的愿望。
但是事与愿违,大明国势在万历皇帝死后迅速衰败下去,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盛世再也没有回来。
明神宗的定陵,盛世你是定不了的!

(清文宗)

清道光二十年(1840),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状态逐渐土崩瓦解,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时期。
咸丰元年(1851)正月,清文宗继位。
咸丰皇帝继位后虽然励精图治,他任贤去邪,革除朝纲弊端,但是政治现实却差强人意。
他继位之初即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不久又有捻军起义,大半个中国席卷进起义之中,这是内忧。
而咸丰六年(1856)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后清政府被迫与各国签订新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圆明园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际(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的。
这是外患。

咸丰皇帝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仓皇逃到承德,不久死在那里,朝政随后被皇后慈禧通过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攫取,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最后挣扎的五十年。

咸丰死后,慈禧把他所葬在定陵,据说定陵是咸丰生前亲自选址、命名和组织修建的。
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想永定什么?永定咸丰时期内忧外患的政治形势吗?我想,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贵族可能只想永定满族人对中国各民族的统治,却并不太在意外敌入侵。
即便如此又怎样呢?辛亥革命还不是砸碎了他们的梦想!

(是人民而不是定陵决定历史)

据《畿辅通志》记载,威县的这座定陵在名称上是属于两个人的,一个就是前文所说的西汉末期的广宗王刘如意。
在这座陵墓的东边不远处,也就是今威县洺州镇小高庙村,还有一座广宗王陵,目前也是荒丘状态。
前文我们不是说了吗,王莽建立新朝之际,即废止了广宗国,可是后来,也就是东汉后期,类似西汉的外戚专权现象再度不可遏制,汉顺帝也打起了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以牵制外戚的主意,他于阳嘉四年(135)再建了一批王国,其中包括广宗国。
东汉的这个广宗国“开国”之王死后被葬在刘如意陵墓的东边,其陵墓与刘如意的陵墓一起被称为定陵。
数十年后,东汉在黄巾大起义和军阀混战中灭亡,第二个广宗国自然也就灰飞烟灭了。

封建统治者活着的时候醉心于权势,却不思为民分忧,死后却想通过陵墓的名称“盗取”“永安”,这不是做梦吗?历史是人民群众书写的,从来都没有像样坟墓的人民群众是不会保佑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的。
如同汉武帝的“茂陵”只能长满茂密的野草,唐顺宗的丰陵注定连野草也丰不了;如同汉和帝的慎陵谨慎也没用,隋文帝的太陵再大也枉然;汉广宗二王、吴景帝、唐中宗、明神宗、清文宗的定陵实在是什么也定不了的啊!

【说明】正文插图来自网络。

(编辑:董尧、霜婵、丰渔)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