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老中医”——记三明“金牌工匠”曹冬生(汽修他说老中医汽车金叶)

●三明日报 詹铁笛

20多年的光阴,让不起眼的农村小伙,成了众人瞩目的“金牌工匠”,三明市金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曹冬生感慨万千。

不久前,他被三明市总工会命名为2018年三明“金牌工匠”,技术和从业精神都受到认可。

汽车“老中医”——记三明“金牌工匠”曹冬生(汽修他说老中医汽车金叶)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曹冬生是汽修高级技师,喜欢自称汽车“老中医”。
从门外汉到熟练“诊断”汽车的“老中医”,曹冬生靠的是努力、执着和对汽修行业的热爱。

汽修工人大有可为

1994年,16岁的曹冬生刚刚初中毕业。
未来路在何方?他很迷茫。

受父母之命,毛头小子离开家乡——宁化县曹坊镇,到宁化县机关小车修理厂,做了一名学徒。
一家人的想法很朴实:学汽修有前途。

那个年代,汽车是财富地位的象征,开车的吃香,修车的也吃香。
曹冬生说:“那时候,车容易坏,会修车的人又很少,修理工很派头。
急着用车,只能请修理师傅加个班,大家都客客气气的。

在修理厂,曹冬生开始接触北京吉普、伏尔加、拉达等车型,认识、使用工具,学习汽车基础知识,练习组件拆装,曹冬生慢慢上道。

汽修学习需要循序渐进,过程很漫长。
曹冬生说:“我每天做一些基础的工作,锻炼动手能力,做了两年学徒,只掌握了最基本的技能。

曹冬生对师傅恭敬有礼,师傅却把看家本领藏着掖着。
“那时候的人看重一技之长,不愿随便教人。
”曹冬生说,“修到关键的地方,师傅就让我去拿个工具,回来一瞧,车子已经修完了。

曹冬生也不委屈。
他说,当时的行业情况就是这样,师徒大都如此。

做学徒很辛苦,没有报酬,吃住自理,但曹冬生觉得充实。
甚至,他还慢慢爱上了汽车修理。

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1996年,曹冬生来到三明金叶汽车维修有限公司,谋求更好的发展。

“当年,这是全三明最好的汽修厂。
设备从国外进口,工人的技能娴熟,还能看到很多进口好车。
”曹冬生说,在厂里,他第一次看到奔驰、宝马等高档豪车,大开眼界。

良机难得,曹冬生非常刻苦,白天师傅教,晚上自己学。
信息闭塞,有疑问只能去新华书店求教,再无果,就只能自己尝试,一根根量线路,一个个测电脑针脚。
仪器上的标识大多是英文,曹冬生对照英汉词典,一点一滴去熟悉。

人有意,天无情。
2001年,传统化油器车辆停产,电喷车时代来临。
技术全面更新换代,老技师也要从头学起,很多人无法适应。
加上汽修工人脏、累,待遇、地位一落千丈,许多人改行了。

曹冬生回忆,当年,自己这一批次有30多人,现在只有两三人仍在做汽修。

面对剧变,曹冬生选择坚守。
他说,人活一辈子,重要的是认真做好一件事。

曹冬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埋头读书,十几本教材摞起来像小山。
曹冬生读书有自己的方法——抄书。
他说:“把书抄一遍,记忆就深刻了。

那时,曹冬生20岁出头,身边也都是年轻人。
下了班,大家喜欢打牌、喝酒,曹冬生基本不参加,一个人闭门看书。
曹冬生说:“人各有志,做个普通工人,可以不学。
我想做大师傅,那就要吃苦了。

金叶汽修厂已拆除多年,曹冬生还保存着老厂区、宿舍的照片。
他说,这是一段珍贵的回忆,自己在这里付出了青春,艰苦而充实。

别人不行的我要行

2004年,金叶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倒闭,曹冬生又站在了十字路口。

他试过自己开店,帮人打工,做过技术管理,也做过采购。
2011年,曹冬生加入金诚车饰,入股做了老板。
他牵头组建一支维修团队,渐渐小有名气。

曹冬生做事有原则:实诚待人,真心替客户着想。

曾有客户慕名而来,想做个全车隔音。
曹冬生不谈价格,而是拉着车主去试车。
跑了一圈,发现左后轮的轴承烧了,这才有了噪音。
修理之后,噪音消失了,花费不过200多元。
而做全车隔音需要两三千元。

曹冬生说:“有人做隔音,很多店就直接报价了。
我们替客户着想,客户就信任我们。
从那以后,他就成了我们的老客户。

曹冬生对技术有追求。
他的微信名叫“汽车老中医”,戏称自己是“望闻问切”的一把好手。
他说,行家靠诊断,庸手靠瞎蒙。
他要求自己:如果我修不好,其他人也修不好!

2013年,店里接了一辆1988年产的福特水星。
客户说,车子不能启动,跑了3家店都修不好。

这是一台老爷车,不能依靠电脑检测,只能凭经验发现问题。
曹冬生安慰客户:“没事,我能修好。

经过层层排查,确认是发动机ECU点火模块故障。
问题其实不严重,就是比较麻烦,不容易发现症结。
曹冬生说:“当然了,如果没水平,也肯定是修不好的!

“我和同行聊起过这辆车,他们都说,没什么好修的,没意思。
可能他们不愿接这麻烦事,没钱赚吧!
”曹冬生说道。

痛心行业人才断层

从鼎盛到衰退,汽修行业的剧变让曹冬生很痛心。
他说,现在行业人才出现断层,很多维修厂都缺人,形势很严峻。

“除了待遇差,压力大,社会地位低,教育机制也有问题。
”曹冬生觉得,传统的师徒帮带,过程漫长,不够系统全面;学校教育虽然体系完整,可老师只懂理论,没有实践经验,教不出合格的汽修工。

曹冬生说,在学校,学生可以动手实践,但操作内容脱离实际,意义不是很大。
他举例,老师可能会剪短某一线路,要求学生接上,但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毕业了,却不会修车,学生们只能去做学徒。
工资低,地位低,信心受挫,年轻人熬不住,最后就转行了。

针对这一现状,曹冬生决定和学校合作,让一线技工走进校园。
2017年9月,曹冬生被三明市高级技工学校和三明职业中专学校聘为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委员。
曹冬生和学生分享自己20多年的从业经验,让他们学到真正的“干货”。

往后,曹冬生希望成立三明汽车维修技师协会,整合技师队伍,培养优秀人才,让汽修行业发展壮大,重放光彩。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