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为何“不头铁”?(车头乘员保险杠碰撞行人)

在交通事故中,往往被撞的稀碎的,都是车头。

在普通人群的认知里面,驾驶员在前方靠近车头的位置,车头应该更“铁”、更坚硬才是?

为什么在现实中,车头往往是最脆皮的那个?

汽车为何“不头铁”?(车头乘员保险杠碰撞行人)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车头的“软”,是一种安全装置

在车头,有一个很重要的保护装置——保险杠。

以前,保险杠是金属材料的,但是现在保险杠都是塑料的了,这是因为塑料保险杠不仅省钱,且易于生产。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现代车辆的车身结构。
依照安全功能来区分,车辆可分为车头缓冲区、车尾缓冲区及乘员舱三个部分。

也就是说,当发生碰撞事故的时候,为了保护乘员,所以在整车设计中,乘员舱都是“最硬”的部分。
这就是为了保护乘员做的设计

而在车辆的前方和后方的缓冲区,如果不设计成“软”的,那么当发生碰撞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就无法通过压缩前后端装置缓冲吸能,最终只能由乘员舱来承受,对车上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

白话一点解释就是:车头和车尾设计得比较软,本质上来说也是为了保护车上乘员。

“软”车头怎么做到“硬”防护

1.吸能盒“以柔克刚”

汽车前保险杠与车身骨架的连接处,会有一个吸能盒。
保险杠的材质很硬,但吸能盒却很软。

吸能盒的作用,就是当发生碰撞的时候,会根据程序设定溃缩变形,然后将碰撞时产生的能量吸收。
可以增大缓冲,减少冲击。

2.机盖“卷”出安全

而发生碰撞事故的时候,发动机舱盖会弯折翘起,其实也是一种安全的设计。

机盖的材质是比较软的,在碰撞后会被诱导折断,防止机盖被弹飞,如果机盖很硬,会直接扎进驾驶室,对于司机来说,非常危险。

3.发动机下沉设计

车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发动机。

这块铁疙瘩可是有100-200公斤的。
所以在车头的安全设计中,如何防止发生故障时不挤压到驾驶空间,卡住驾乘人员的腿脚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发动机还做了一个“下沉设计”

也就是说,特别将结构设计为,诱导发动机被碰撞后按照预设的路线下沉,使之导向乘员舱的下部,而不是直接撞向乘员舱,以求为驾乘人员留下更大的生存空间,防止腿部受伤。

可见,车头虽“软”,但是防护效果却很“硬”,能够在车子遇到事故时主动卸力、吸能,保障车内人员的安全。

安全之外,还有这些

1.节能减排

车头软不仅能保护驾驶员不受伤害,还减轻了车身重量,降低了车辆的能耗,起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会让车子更省油些。

2.提升效果

而采用塑料和碳纤维材质的保险杠,主要是为了打造轻量化车身,从而提升车辆的加速和制动效果。

3.保护行人

车头软,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保护行人。

相比于在驾驶室还有几个铁皮保护的乘员来说,行人属于“裸奔”。

而且,往往在撞上行人的时候,行人会被摔在引擎盖上,所以车头软的情况下,可以极大程度减少撞击力度和行人的受力面积,减弱行人所受到的二次伤害。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