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国王庄公出门打猎,有一只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车轮子搏斗。这句话出自《齐庄公出猎》选自《庄子》,成语螳臂挡车就是出自这边文章,螳臂挡车意思是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它并不比喻出色的勇士,而是比作自不量力的可笑人物。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
齐国国王庄公出门打猎,有一只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车轮子搏斗。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啊?”车夫说:“这是称为螳螂的东西。作为虫来说,它是那种只知道进不知道退的,不估计一下力量就轻率和敌方对阵。”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庄公说:“这虫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于是让车绕道避开了它,后来勇士都投奔了庄公。
1、出猎:外出打猎。
2、却:退。
3、搏:搏斗。
4、勇武:勇猛的武士。
5、知:知道。
6、避:避开。
7、举:托举。
8、轮:车轮。
9、回车:掉过车头。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古代考城县,一说山东东明县)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