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发展先机 开振兴先局——怀化市2021年乡村振兴工作综述(乡村振兴帮扶脱贫产业)

守好返贫底线关

2021年12月28日,沅陵县官庄镇界亭驿村辰龙关碣滩茶园,万亩茶树覆盖着厚厚的积雪,银装素裹,美不胜收。
茶园边的农家小院里,村民黄先升与妻子罗美珍正忙着熏腊肉、做腊肠。
“趁着下雪把年货备下,天晴了就得去茶园上班。
”罗美珍笑呵呵地告诉。

黄先升一家曾是脱贫不稳定户,被纳入沅陵县防返贫监测系统,享受到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健康帮扶、就业帮扶等多项帮扶政策。
罗美珍在茶园做事,月收入3000元;黄先升在外务工,每个月有4000元。
前段时间,黄先升家通过县里的评定,消除了返贫风险,退出监测系统。

抢发展先机 开振兴先局——怀化市2021年乡村振兴工作综述(乡村振兴帮扶脱贫产业)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沅陵县借母溪乡两岔溪村火灾户杨远品收到“防贫保”赔款。

2021年,怀化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一项底线任务严防死守。
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下发《关于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十条措施》,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抓细抓实防止返贫监测与帮扶。
截止12月31日,全市共有监测户12543户31838人,已消除风险户9047户24413人,风险消除率为76.68%。
持续深入推进“十看十排查”专项行动,落实以村为单位的包干责任体系、以行业为单位的分工责任体系,推动“四支队伍”集村部,问题在基层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
加强低收入群体常态化帮扶,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开展巩固社会救助对象脱贫成果“回头看”专项行动。
通过劳务输出、以工代赈、就业帮扶车间、公益岗位等措施,实现33.57万脱贫人口、0.39万名边缘易致贫人口实现稳定就业,总体规模较去年增长3.35%。
推行精准防贫综合保险,签单保费4315万元,为全市375.49万农村户籍人口购买“防贫保”,构筑防返贫致贫最后一道“防火墙”。

做好振兴新储备

积极借助外力,配强班子,使得班子结构科学,搭配合理,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金点子”层出不穷,“好办法”推陈出新,“新措施”一鸣惊人。
麻阳富田坳村在全县乃至全市率先制订了《村庄发展规划》,在全市第一个建立了村级垃圾处理站,在全县第一个推行的“绿色庭院”行动……短短8个月时间,麻阳富田坳村从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默默无闻的小乡村建成了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现在的麻阳富田坳村。

为加强乡村振兴系统队伍建设,2021年,怀化市本级和13个县市区乡村振兴部门领导班子全部调整到位。
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业务培训,并组织学员赴先进地区现场案例教学,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同时,研究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大力实施16项重点行动,着力创建大湘西片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行示范区。
制定下发《关于加派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的实施方案》,按照“一拖二”模式,在今年内实现所有行政村(社区)驻村帮扶全覆盖。
坚持规划先行,集中发力,在今年年底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

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抓乡村振兴,确保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适应,共整合投入资金22.11亿元。
储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16032个,总投资101.48亿元。
市县财政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6.22亿元,2983个乡村振兴项目开工建设。

强化产业硬支撑

阳春三月,作为中国杨梅之乡的靖州,优质的杨梅苗木销售迎来了最旺季。
近日,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甘棠镇建国村佳友家庭农场杨梅培植基地看到,梅农们正忙着选苗、起挖、绑扎、修剪、装车,资源产业路上车辆来来往往,一派人勤春早繁忙的景象。

靖州杨梅基地

“农场培育了10多亩杨梅大苗。
现在产业路都修到了基地旁,取苗、运苗方便多了,发展杨梅产业前景比以前好多了。
”佳友家庭农场主黄中感受到了家乡资源产业路建设带来的便利和希望。

官团村地处靖州县渠阳镇西南部,是一个以杨梅为重点产业的新业态特色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
杨梅种植面积3100亩,种植户达260多户。
为帮梅农走出一条农村路网“高速度”和乡村振兴“高质量”协调并进的发展之路。
去年,在当地政府和县交通部门的支持下,整合资金280万元,修建这条长2.4公里,宽4.5米的资源产业路,这条路成为串起官团村杨梅特色产业发展的“金丝带”。

一条条农村路,绘就一幅幅乡村振兴的蓬勃画面。
近年来,靖州以打造乡村振兴“产业路”、便民服务“智慧路”、风景优美“生态路”为抓手,推进“四好”农村公路、现代农业产业一体化等农村公路建设,形成“建、管、养、运”综合发展和“农村公路+特色产业”“农村公路+电商物流”等融合发展新格局。
有效带动了水果、药材种植、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便捷交通基础优势,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强劲动力。

按照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要求,2021年,怀化将扶贫产业升级打造为乡村振兴的品牌产业,同时建立健全产业帮扶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着力防范产业项目发展失败风险。
按照“选好主体、用好资金、做好项目”要求,实施一批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重点项目,重点帮扶新识别出来的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发展产业,帮助他们融入产业体系。

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工厂,着力打造农民就近就业“十五公里”就业圈。
在此基础上,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和精深加工业,重点发展中药材、水果、茶叶、油料、畜禽、蔬菜、竹木等特色优势百亿产业,麻阳入选全国柑桔产业集群基地县,沅陵入选全国茶叶产业集群基地县,鹤城区、洪江市入选全国中药材产业集群基地县。

环境整治再提升

春日暖阳,汽车行驶在洪江区桂花园乡茅头园村水泥村道上,两旁绿树成荫,时不时能看到道路旁老乡家干净整洁的堂屋门前鲜花怒放,来到该村杨公文化广场,30余人的舞龙舞狮队、腰鼓队正有条不紊的排练着,队长介绍,过些天,村里将会有人娶媳妇,请他们去热闹热闹,他们正在为此做着准备。

不止于茅头园村,如今,走进怀化各乡村,门前环境佳、绿水绕人家正成为各家各户的真实写照。

洪江区桂花园乡茅头园村。

2021年,怀化按照“一拆二改三清四化”和“六无一全”标准,聚焦“五治”行动,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抓手,实施“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开展193个美丽集镇、122个美丽村庄、1000个美丽团寨、10000户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全面推行“首厕过关制”,全市累计改(新)建农村户厕 13.1万户,其中无公害厕所占30%,今年66060个改厕任务10月底全面完成,露天粪坑、简易棚厕、公共旱厕12月底前全部清零,农村旱厕2023年前全部清零。

完成行政村污水治理1434个,全市58.4%的行政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沅水干流沿线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村道路硬化率大幅提高,实现25户100人以上的自然村通水泥路全覆盖。
全市村庄绿化平均覆盖率达73.5%,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287个、省级以上绿色村庄2128个。

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整治行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好婆媳”“美家美妇”等评选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群众,形成村美人和的农村新风尚。

在各个行政村通过村民自筹、村集体经济筹齐资金等方式,建立村级“幸福基金”,基金主要是帮助解决村民大病医疗、意外事故、子女就学等方面困难,以及开展婚丧嫁娶、文体活动、表彰奖励等,提升群众自助互助能力。
目前,全市8.5万户村民累计筹资1029万元,已支出380.5万元、服务群众2.5万人次,真正做到了“小基金”换取“大幸福”。

党建引领提水平

在怀化市鹤城区,“红色网格管理”无物业管理小区的治理新模式得到大家齐声叫好。
该区将辖区内无物管的独立楼栋,划分为一个个“虚拟网格”,通过挖掘网格内党员骨干、热心居民、志愿者和在职党员的力量,加强治理,坚持向问题“叫板”,让居民“点赞”,这种治理模式更得到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点赞发布。

鹤城区城中街道三角坪社区强化红色物业,推出小区党员示范岗。

放眼全怀化,各村坚持基层治理化整为零,升级打造乡村治理“底座网格”,着力推进乡村德治、法治、自治进程,大力推行“党建+微网格”管理,全面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2021年,怀化扎实推进农村“三社合一”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农村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体制机制。
积极探索“田长制”改革,芷江县整县推进“田长制”改革试点。
全面推行“林长制”,积极探索林业碳汇开发和国家储备林建设新模式。

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大力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五个一百工程”,培育100个村集体经济发展“联合体”、建设100个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重点村、创建100个集体经济新业态特色村、打造100个集体经济示范村、帮扶10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着力推动薄弱村提升、一般村壮大、富裕村做强,全市2455个行政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新增至1957个、占79.7%,全市1309个“空壳村”清零。
全面开展乡村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五个到户”行动(党员联系到户、民情走访到户、政策落实到户、产业对接到户、精准服务到户),全市乡村党员干部全参与,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