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俭学不会停未来仍要扎根乡村

勤工俭学不会停,未来仍要扎根乡村(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 刘建林 李彦斌

10月下旬,24岁的丁建锋带着工地打工挣来的2万元,已经在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度过了一个多月的读研生活。

勤工俭学不会停未来仍要扎根乡村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3个月前,当满脸凌乱胡茬的丁建锋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他正在一处建筑工地和水泥。
那天,忙碌到中午,他才得空打开这封邮件,引来了工地大叔们的连连点赞。
丁建锋平时就有拍***分享日常生活的习惯,他把在工地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发到短***平台上,有注意到后联系他采访,让他走红网络。

谈及走红后的变化,丁建锋直言,同学们都不知道他在工地打工。
他的生活也归于平静,未来希望能在广阔乡村有所作为。

“靠劳动挣钱,做什么都不掉份”

出生于1999年的丁建锋今年24岁,家在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他父母都是农民,从小在村子里长大。

其实,丁建锋4月就已获知录取,兴奋之余,他马上决定到工地“搬砖”,“一天200元,挣钱快,又管吃管住,能攒下学费、生活费。

“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做什么都不掉份。
”读大学本科期间,丁建锋上学时在餐厅打工,周末就去发传单、装卸快递,寒暑假还在电子厂、食品厂工作过,靠自己双手赚来了生活费。

“工地生活苦。
我们每天早上不到6点半就开工了,每天工作11个小时,有时需要赶工,干到夜里11点。
工作内容包括扛水泥、和水泥、安管道、拖电缆、清理垃圾……”一天下来,丁建锋浑身上下混杂着汗水和灰尘,衣服干了便发硬。

有时,他戴上头灯,在一些黑暗狭小、充满灰尘的空间里装电缆,一干就是半天。
这是工地“工头”放心交给他的一些细致的活。

在工地,玉米面粥、馒头、芹菜炒豆干,是最常见的午餐搭配。
一次包饺子,丁建锋敞开了吃,“吃到肉,干活会更有劲儿。

从今年4月11日背上行囊、带上生活用品来到这个工地,丁建锋辛苦“搬砖”四五个月。
相比工地父辈打工者,丁建锋多了一分阳光洒脱。
他用手机记录下工地生活,与网友分享这份喜悦。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拍的***冲上了热搜。
”丁建锋说。

“我还年轻,吃苦趁现在”

与众多勤工俭学的学子一样,丁建锋直面责任,为家庭“减负”。
在他大二时,母亲被诊断有乳腺癌,妹妹还小,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四处打零工的父亲身上。
“爸妈没告诉我花了多少钱治疗,估计应该有十几万元了。

这笔治疗费,对于这个农村四口之家来说是很大的负担,丁建锋坦言,他父亲这几年也苍老了许多。

“从我记事起,爸爸就从没停下休息过。
除了家里的几亩地,外面的脏活、苦活、累活他都干过,比如推砖的活很费力气,200块砖一车,爸爸一天要推100多车,最近他又刚从铁路上背电缆回来。
以前一家人都靠父亲来养活,刚50岁出头的他,腰弯了、背驼了、头发也几乎全白了。
”丁建锋告诉,妹妹今年刚考上高中,未来家里的开销还会越来越大,他想着能帮家里减轻担子,多赚点钱孝敬父母。

丁建锋生活简朴,鞋袜都是穿到破得不能再破才会换。
在镜头前,丁建锋总是笑意满满,“我还年轻,吃苦趁现在,而且我干活干得身体也变壮了。
永远积极向上,永远豪情满怀。
加油!

“懂得付出的人,更容易快乐”

丁建锋本科学的是车辆工程专业,在老家山西安泽县不好找专业对口的工作。
“我2021年本科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在老家县城一个工厂里上班,但收入不足以给妈妈治病。
”在企业做采购员不久,他便开始计划考研,还把方向定在了农业类专业。
他认为,“现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这个专业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22年4月,丁建锋开始在职备战考研。
“到了去年9月,感觉有点信心,我就辞职回家备考。
”为了省钱,丁建锋没有报考研补习班,自己在家里复习。
那3个月里,他经历过不少焦虑时刻。
他表示,让他坚持下来的动力就是父母,他想让二老过上更好的日子。

考研成绩出来后,丁建锋的父母炒了一大桌好菜,请来左邻右舍热闹一番。
能成为父母的骄傲,让丁建锋很有成就感。

丁建锋最终选择从事蔬菜专业研究,从工科跨考农科让他深感压力,“正在抓紧补基础功课”。
“读研一年的学费8000元,生活费差不多1万元。
研究生每个月有900多元的政策性补助,节约些暂时够用了,等学业走上正轨,勤工俭学不能停。
”他觉得,“一个懂得付出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快乐。

采访那天,丁建锋漫步在百年校舍前说到这些事,充满希望的脸映照在绿树花草间,青春四溢。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