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热潮湿的空气让人喘不过气来,站在徐州市贾汪区大洞山风景区茱萸寺前,看到王维举笔疾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雕塑,大家感慨万千。7月6日、7日在蒙蒙细雨中,到徐州市铜山、贾汪两个区探访,探寻南三社的遗迹遗存,寻找历史上滕县宗亲在这里生活奋斗的踪迹。
忽然之间,沿着层峦叠嶂的山野,一阵清风吹来,顿时赶到暑热顿消,赶走了连续几天闷热和潮湿,满眼的绿意也感觉亲切怡人。大家兴致来临,在习习的山风中,浏览观赏着大洞山茱萸寺的绚丽风光,老天眷顾我们这些来自老家山东滕州的乡亲。
前几天和滕州市地方史志研究中心主任张昌民座谈,在徐州市东部孤悬徐邳之间属于古滕县一块飞地,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把这块飞地划为三保(区),称之为南三社。后来又看到孙南邨先生的文章《探访滕县飞地》。民间传说小白鼠的故事,更是扑簌迷离。远隔一百多里路的一块历史上属于滕州历史上的飞地,一直比较感兴趣。
微山湖边马家村
洪武年间,马氏从山西省迁民落户微山湖东岸的石井村。马大公后人繁衍生息,人口逐渐增多,加之微山湖经常发生水患,东部山区一发生暴雨,泗河、北沙河、界河、南梁水、漷水、薛水等几条大河和近百条河流,汹涌澎湃的山洪涌进微山湖,致使湖水暴涨,淹没田园村庄。
当年的鱼台县曾经两次整体淹没,只好来到滕县西部凤凰山下寻找新址,准备在湖东重新建设新城。曾经两次在凤凰山下建起了城基,后因种种原因,鱼台县城东迁没有最后实施。至今红荷湿地公园景区北面山下,仍有宽厚的城市基石柱础。
到大公第十一世孙时,又是一年微山湖水暴涨,无法生活和居住,一部分逃亡东部山区,一部分人顺湖南游。马万重携二子马云和马雷,乘一叶扁舟在湖上飘荡,当赶到微山岛东南的湖边上马村时,看到这里山中平原,紧挨微山湖,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打渔种田。
淳朴善良的马家人为人和善,勤劳能干,由原来的一个上马村,逐渐分为上马、东马、西马、南马和望马五个马家村。成为微山湖边的名门望族,如五颗明珠镶嵌在微山湖岸边。
上马村依山傍湖,一溪穿村而过,在湖荡中荷花盛开,鹅鸭嬉水,小溪两侧是茂密的竹林和小树,堤岸大部为卵石修砌得整整齐齐,古树老屋就在这溪上,宛如小桥流水人家景象。在这种环境滋养下,生活在这里的人就像陶渊明,描绘着的世外桃源一样。
铜山区资料显示,三国时曹操占领徐州后想寻一块战马训练场,他选中了这片环山靠湖的地方,于是在此设了东西南北四个马圈,中设一台名曰“望马台”,站立台上可望四圈,后来就成为村庄。老家在山东石井村后来改为马村,所以北马村就改成了上马村,刚好村在湖边,马踏湖边饮水上岸,因此这五个村庄就此取了五马之名。
他们亦耕亦渔,现在已成为徐州东部很有影响的家族,虽然分布在铜山、贾汪等地,艰苦创业的精神一直坚持和继承发扬。上马村的马学仕艰苦创业,在几十年的奋斗中,不甘寂寞积极探寻创业之路,1990年他和柳泉镇教育办合办了校办化工厂,2000年改制承包,更让他大展身手,成为铜山区乃至徐州市知名的企业家。他创办的铜山宏达精细化工厂,产品畅销全国,年上交国家税金1、2亿元,成为江苏省知名的科技型企业,获得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监控化学品生产特别许可证。
马学仕长子马西刚大学毕业之后,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参加国内高校举办的企业管理培训班,提升管理水平和发展理念。马西刚接任董事长之后,用先进的理念管理企业,依靠科技研发提升企业规模,开发高端产品,投资12亿元将宏达精细化工搬迁到徐州市化工园区,新成立了徐州宏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发展为一家集医药中间体、新能源新材料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国内大型磷化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徐州地区第一家通过联合国禁化武组织审核通过的企业。
严格的操作程序、现代的管理方式,程控智能的生产车间。走进宏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无不感叹现代化企业的高标准管理和先进性生产线。
马学仕在上马村西有一水塘直接连着微山湖,荷花盛开,游鱼徜徉,水鸟飞翔,塘边小亭种满鲜花,站在这里不时收到“山东移动欢迎你”“大美徐州欢迎你”的微信,一塘连两地,鲁苏一家人。
铜山、贾汪区马氏族人慷慨好客,不论是马氏老祖立碑还是续修家谱,他们都积极参加,踊跃捐款,彰显出马氏族人厚道淳朴的性格特征。
畅游茱萸山
茱萸山自古就是一座名山,滕县飞地的标志地标。进入山门道路宽敞,景点分布道路两旁。尤其是景区用各种奇特玲珑的巨石摆在景区道路两旁的花树奇木中,根据石形特点,配以警言名句,聘请知名书法家书写雕刻其上。漫步行走,观赏奇石,欣赏不同书法家的不同特色,吟之悟之,让游客耳目一新,让景区更有文化内涵和哲理气息。
大洞山原名茱萸山,所以改名,是因为后来的人们在山上发现了不少天然溶洞。徐州之山虽然不乏天然溶洞,但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个,便是位于大洞山北坡距山顶不远处的观音洞。它长30米,宽15米,高20多米。洞中有洞,小洞六七个,洞壁之上密布怪石,时有泉水滴落,各种钟乳石玲珑奇巧,称此洞为徐州“第一天然溶洞”。山上还有部队在这里挖掘的几百米长的战备防空洞和战备设施,更使这里神秘莫测。
现在的大洞山已经成为四A级风景名胜区,大洞山位于贾汪城区东南,是徐州市第一高峰。大洞山主峰周边连绵分布大小山头近百余座,俗称99座莲花山,其中12座海拔超过200米,另有大小湖泊十余个,水面2000余亩,区域面积近60平方公里。
茱萸寺座落在洞山南麓,茱萸寺景区三面环山,谷壑清幽。在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广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两侧分别建有接引、伽蓝、观音、地藏、普贤、文殊六个偏殿,以及方丈院、僧房、斋堂、展厅等。
据1990年版《贾汪区志》(苏徐出准字(1990)第14号)载:“茱萸山俗称大洞山,标高361米,是徐州地区最高的山。”据传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作于此山。茱萸峰海拔1297.6米,因为景区入口的海抜已经很高了,所以,看上去不怎么高。但是攀登起来很费劲,有些山道陡峭倾斜足有六七十度。攀行中,游人们大都累得气喘吁吁。
2019年我曾经和几位好友到南太行的云台山景区考察,在景区里面有一个茱萸峰。旅游车盘旋在崇山峻岭中,爬上茱萸峰已是气喘吁吁。走在山顶的玻璃栈道,望着山下万丈深渊,真是寸步难行,连一向大胆的戏剧家吕宜芳先生,也是站在玻璃栈道徘徊不前。导游说的实实在在,唐代诗人王维来此山此峰,十分感叹,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旅游需要宣传,名人效应更是法宝,我们也只好信其有吧。
沿途中远山近岭的山色,神工鬼斧的悬崖峭壁,山风吹过山林间的阵阵涛声,峡谷之中溪流潺潺,山巅之上道观林立,无不让人为之陶醉。
王维十七岁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可以想象,当年客居他乡的王维站在茱萸峰顶面对着莽莽苍苍的云雾缭绕的峡谷心中该是多么的凄凉。空谷传响,我们已分不清是在呼唤亲人还是在告慰自己。
茱萸园位于茱萸寺后,面积10余亩,茱萸园春赏黄花,夏看碧叶,秋观红果,冬品白雪,花鲜果艳,美不胜收,整个园景以石路为脉络,通幽度壑,直达山顶,随形而变,循路而观,处处有景。
探秘永福县城
北魏时期设置蕃郡(滕郡),辖领蕃县(滕县)、永兴县(现薛城区部分)、永福县。茱萸山就已经纳入滕郡的地盘,永福县城设置在茱萸山之北。《魏书·志第六》:“永福,皇兴初置,属建昌郡,太和十九年罢郡,属彭城,武定五年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茱萸山又归属徐州,被徐州管辖51年之后,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又回到滕县。大运河以南,台儿庄区部分土地也属滕县飞地一部分,《台儿庄区志·隶属》(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载:“现张山子镇、侯孟乡部分地区属滕县。”
永福县存在的时间不长,乃至于千年之后都要去考证这个县城位置所在,乾隆《大清一统志·兖州府》:“又有故县城,在(滕)县东南一百二十里茱萸山北,今犹名故县集,疑即故永福也。”
古县城在四山之中,地势险要,加上四周林木茂密,易守难攻。宋辽时期,崮岘一带曾为宋军的一个基地。后来因暴发山洪,城池被毁,现崮岘南尚可发现古城遗迹。因为县城消失较早,亦被称为故县,后逐渐改为崮岘。1941年至1942年,滕县第九区(崮岘区)曾驻崮岘乡。1948年崮岘划入阎山乡,乡政府驻崮岘。
明万历《滕县志·古迹》也有这方面的记载:“故县城,在东南二百二十里茱萸山北,兴筑无考,城在四山中,城迹被山水湔洗殆尽,其南城有微迹存焉。”至今这个村仍是6000多人的大村。
战国时期,滕国是一个小国,《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滕国的面积很小,东拼西凑也就是五十里见方。后来,在滕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滕县,它的面积非常大。
一座山被两地的方志记载,都纳入自己名下,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明万历十三年版《滕县志》给出了答案:“茱萸山,山西则徐故,徐志载之。按旧志载,县东南山至天保山止,深入孤悬徐邳之间者也,故并载焉,距城二百三十里。”
古滕县的界山是天保山,它距离茱萸山至少还有70里,在这里滕县和徐州根本不搭边,所以《滕县志》说茱萸山是“孤悬徐邳之间者”,茱萸山是一处滕县境外的飞地。
滕县曾是徐州大家庭的成员之一,长期的融合造成徐州境内有一块滕县飞地。1953年1月1日,山东省徐州市改归江苏省管辖,茱萸山随之归属于江苏省徐州市。
铜山县以其时辖境内微山湖中的铜山而得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九云:“(徐)州东八十里有铜山,曾出产铜。雍正时取此命名铜山县。”
如何将悬于徐邳之间的飞地划为滕县管辖,已难以考究。但是从石碑、志书却有实实在在的证据。滕州和铜山、贾汪等徐州几个辖区,口音生活习惯都非常相似和相近,产生于滕州东郭镇苏楼村的柳琴戏更是流行于徐邳等地,柳琴文化节就产生于徐州市。历史上的徐州首府就在滕州南部古薛国城内,时代变迁,人口迁移,但是百姓间的亲密联系更是割舍不断。现在的滕州一中就是1950年9月从省立铜北中学迁来的,滕文中学、滕县中学、山东省立铜北中学相继并入,1950年更名为山东省滕县中学。可以说现在滕州一中的辉煌,与当年铜山中学的文化底蕴,也是分不开的。
南三社滕州历史上的一块飞地,一条古驿道将其紧密的联系,更有着亲情、文化气息、历史渊源紧密相连。山东、江苏地域相连文化相通。“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商定当茱萸红满山时,大家相约再来这里相聚。
马西良,山东滕州市人,作家,地方文化学者。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齐鲁》签约作家,枣庄、滕州市华促会理事,古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在国内报刊发表作品300万字,出版了散文集《眷恋》《沉香》和文化读本多部。获得首届山东省写作学会“铺采摛文奖”。《滕州墨子国家森林公园探秘》一书获山东省写作学会一等奖,《沉香》获枣庄市政府榴花文学奖,几十篇散文选入国家年度散文作品集、大中学教材以及中考试卷。
壹点号文昌阁
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