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两代人眼里的宁津(宁津这是的是县城眼里)

文/赵心慧(华中师范大学在校生)

宁津是鲁西北德州地区的一座美丽小城,北接津京,到天津高铁半个小时到北京一个小时。
南达省城济南,大客车两个多小时的车程,高铁半个小时就能去赏天下第一泉——趵突泉。
东望渤海,西靠河北,地理位置优越,民风淳朴,属于德州地区比较富裕的一个小县。

县城内有康宁胜境,一湖分两翼,像少女的一双明眸。
岸边绿树连廊,亭榭雕塑到处都是,诗文辞赋十步一碑;有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和中心公园,渤海军区教导旅展馆和书店就在广场中心的政务大厅楼上,参观的读书的,天天人来人往;有北部的湿地公园,曲径通幽,廊檐环抱;有东部新区的智创高科技园;还有南部的德百蟋蟀文化欢乐谷。
欢乐谷和东部新区在我2020年9月份去武汉之前还没有完工。
对我一枚吃货来说,最具吸引力的是我们宁津的三大名吃:长官包子、大柳面、保店驴肉。
那都是一等一的美味,“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可见驴肉可以和天上龙肉媲美。
有吃、有玩、有水、有树,有企业有创客有智造,电梯五金实木家具行销全国,走向世界。
宁津县的健身器材在全国占据很大的份额,宝德龙、大胡子健身器材已经成为名气不小的品牌。
还有双碓村被誉为“淘宝第一村”,村民网上销售家具和农产品,网店集团化让乡村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青未了‖两代人眼里的宁津(宁津这是的是县城眼里)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和爸回老家好好参观了一下,叔伯他们刚建三年的智能自控大棚——明春家族,大棚种植的是巨峰牌新一代葡萄。
葡萄架已经爬的很高,叶肥藤粗,正赶上浇地。
爷爷合上电闸门,把地管的口拧开,那汩汩的泉水喷涌而出。
棚内温度达到了30度,要知道外面是零下十四五度的样子啊!
地下浇着水,再把喷雾龙头调好,那一束束细小的水珠,喷在绿油油的叶子上,润泽通透如玉。
我问叔叔,“为什么棚内这么暖和啊?”叔叔指了指墙角上的调控器,说:“我给棚内安了大空调了哈,可以自动控温。
光、水、温度达标才能长出好葡萄!
”吃午饭时,听叔伯讲了很多周围村的事。
比如:长官禾润公司种植了丹参,辛集村搞起了丹景牡丹园,西苑种起了冬枣、李明杨种起了黄桃,等等。
巨大的惊喜,让我大饱耳福,也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和深情,这是以前大人再怎么说都没有的感受。
爷爷在一旁边问我在武汉的情况,“吃的好不好,武汉的气候适应不,学习怎么样”。
边问着还不时边絮叨他自己的事:“孩子啊,这是党的政策好,帮咱们老百姓致富。
需要技术送技术,没钱给解决贷款,把事都办到咱老百姓的心里去了。
放在爷爷年轻的时候,现在的日子想都不敢想。
靠天吃饭,能解决饥饱就不错了啊。
”说着顺手指了指村东头的楼房,说:“你看村里修的楼房不比城市差,天然气取暖,黄河水入户,空调冰箱家电样样不缺,想吃各地的新鲜东西了,去网购,一两天就到,多好啊!
”听着这些话,看着老人脸上的笑容,就像阳光暖暖照在身上,那幸福感十足十足哒!

爸爸妈妈口中的宁津却是另一番模样。
整个县城只有一条东西街,最高的楼是三层,一色的平房大杂院,过道窄的难以两个人骑自行车。
要想买个可心的商品,只能去县城唯一的一个宁津县供销大厦,听着这名字就有点计划经济时代,用粮票布票才能买东西的感觉,这当然是我的调侃。
爸妈是70后,估计他们也没赶上用粮票和布票。
妈妈在济南上的大学,时常羡慕我生活的时代,她总说:“你们这代人多幸福啊,六个小时高铁就从德州东站到了湖北武汉,飞机就更快。
我那时候乘车去济南还得一整天的时间,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啊!
”那时的县城街道窄不说,一到夏季雨天,低洼处积水很深,出行都困难。
什么公园啊、开发区啊、康宁湖啊、湿地啊一概没有,更别说智能科技支撑的东部新区啦!
想找个游玩的地方,门儿都没有,只能各家各户串个门子闲聊海侃。
县城周边什么娱乐健身设施也没有,光秃秃的小油漆路,摆小摊的零零散散。
城周边的居民主要以种地养活自己,生活并不富裕。
因为那时没有这么多的企业、工厂、科技园,没有打工挣钱的机会。
种地也仅限于玉米小麦和棉花,品种单一产出也少,收益并不好,饿不着也富不了。
家里有台小电视的是富裕户,大部分家庭还没有。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现在的生活竟然是爸妈他们一直以来的追求和梦想!
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小城、温馨的小城、充满未来和温暖的存在,怎能不让我日思夜想,怎能不让我感慨万千!
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这是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民的真实写照!

摄影:段国防 、郝殿福老师

壹点号 春燕杨瑞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