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时的“秋郎”,到暮年时的“秋翁”,梁实秋,人如其名,他的一生,充满着令人着迷的潇洒意蕴和风流态度,使人感叹唏嘘其中的秋意绵长!
为人为文:温文尔雅
儿时,躺在炕上的小梁实秋一睁眼看见窗户上最高的一格有了阳光,就急得哭起来,母亲忙给他梳好小辫,打发他去上学,结果出门不久,他又泪眼婆娑地回家了。母亲问何故,他低着头嗫嚅道:“学校还没开门哩!
”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梁实秋并不喜欢新式学堂,他回忆,有一个绰号“小炸丸子”的同学,仅因为长相不讨喜就成为同学们欺负的对象。
在清华就读时,梁实秋曾选修生物课。但他怕触及蚯蚓、田鸡之类的活物,最怕将蛤蟆四肢钉在木板上开膛破肚,一到解剖小动物,总让同学代劳。
上小学时,梁实秋各门课程都应付裕如,唯独畏惧“算术”,他说:“像‘鸡兔同笼’一类的题目我认为是专门用来折磨孩子的,因为我当时想鸡兔是不会同笼的,即使同笼也无需又数头又数脚,一眼看上去就会知道是几只鸡几只兔。”
梁实秋自陈:“我的数学不好,理工科无法念,必须学文史。”而最终选择文学的原因有二:当时正谈恋爱,因感情的关系对文学特别感兴趣;朋友都知道他爱写新诗和散文,也鼓励他学文。
长大后,他饮酒从不过量,以《菜根谭》的“花看半开,酒饮微醺”为箴言,认为这“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
梁实秋一生坚持文学应反映最基本的人性。
他在《雅舍》中写道:“然而‘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近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这里,满蕴着他为人为文的温文尔雅的氤氲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