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许多带动物的地名,
这些地名读着上口,听着亲切,
充满北京风情韵味。
那这些有趣的地名,现如今都指的是北京哪儿呢?
在古代,它们又都是做什么的地方呢?
猪市口
提起珠市口,大家肯定不会想到“珠”字原来就是~~~~~~~~~
没错,这里就是老北京的猪市!
清代时期的猪市口
现今位于前门外的珠市口大街,在清代叫“猪市口”。顾名思义,这条街是专门从事生猪交易的市场,也是当时北京城里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后来,因为皇帝每次出巡或去天坛先农坛祭祀都要从这里经过,生猪市场的气味实在是让皇帝无法忍受,于是皇帝下令将猪市移至别处。
“猪市口”这个名字也采取同音换字的方法,改成了现在的“珠市口”。也就是说这里压根儿与珠宝没多大关系。
驴市路
珠(猪)市口不卖珠宝,那驴市路跟驴有没有关系?
的确,过去北京城通往门头沟等郊区的交通非常不便,骑驴成了当时最佳的出行选择。于是在阜成门附近出现了一条“驴市路”,专供行人租驴西去。当时白云观举办庙会,骑驴逛庙会也成了一种时尚。
直到后来,随着交通的发展,毛驴作为交通工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驴市路”的名字也因为不够文雅,被雅化成了礼士路,而这条路的南段也就成了南礼士路。
象来街
如果说珠市口、礼士路大家还能从发音上猜个八九不离十,那象来街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提起象来街,可能很多人听都没有听说过。其实象来街就是现在的长椿街,但为什么“象来街”后来变成“长椿街”了呢?从字面上看两者根本联系不到一块儿。
在古代大家将大象视为太平吉祥的象征,寓万象更新之意。
明清两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曾带大象来华,进贡皇帝,以示友好。明弘治八年(1495年),朝廷在宣武门内西南城根设立象房和演象所,驯养大象。每当太和殿举行盛典,象群就被牵进宫充当仪仗,驾车、驮宝、站班各有分工,蔚为壮观。
清朝沿用了明朝役使大象的制度与习俗。但到了清后期,驯养大象的经费被层层克扣,大象境遇不断恶化,数量逐渐减少,最终仅留下了象来街这一名称。
而长椿街的名字也并非毫无根据。明万历年间,苦行僧水斋禅师来京,传说其可以“一再七日不食,日饮水数升”。众人把他看成有道行之圣僧。笃信佛教的孝定皇太后为其建了座寺庙,而水斋的大弟子又是万历皇帝的替修。于是皇帝赐额“长椿”,寓意皇太后健康长寿。长椿街也因此得名。
站在现在的长椿街,不知道小伙伴们是否会想到当年象来街热闹有趣的训象画面呢?
终
好了,本期的趣说北京就到这里~
休息,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