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患者病情非常严重 ,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该院胸痛中心急诊为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手术中患者突发室颤,呼吸心跳停止,经过十几次的心脏电除颤,持续心肺复苏的情况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终于为患者开通闭塞的血管,进过一个多月的后续治疗,患者于近日出院。患者女儿感慨地说,这真是奇迹呀!
若不是新乡市二院大夫们的永不放弃和高超技术,他们已经给父亲办过后事了!
新乡市二院院长助理、心血管内科主任闫吉霞介绍,左主干闭塞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最危急和难以处理的疾病之一。其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便是实现早期的冠状动脉再灌注,但是左主干闭塞时心肌梗死面积极大,常合并心源性休克,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和灌注压较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手术复杂、风险极高。对术者和整个手术团队有很高的要求。
近年来,新乡市二院胸痛中心发展迅速,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流程及抢救水平走在了业内前列,为全市的心血管患者带来了福音,挽救多少生命,幸福了多少家庭,“让胸痛不再心痛”。

该院急救人员为群众讲解急救知识,手把手教居民心肺复苏,为随时可能发生的险情做好准备,给生命多一份保障
在这里,时间就是生命
今年7月8日上午10点50分,新乡市二院与协作医院“胸痛中心(CPC)协作微信群”里突然传来一份异常心电图报告单。
原来,一名职工在工作时突发胸痛胸闷,大汗淋漓。协作医院将患者心电图的结果以及相关信息上传到新乡市二院胸痛中心微信群进行专家会诊。“患者未到,信息先到!
”专家们在微信群通过现场上传的信息,当即诊断患者为急性心肌梗塞,且需要尽快进行介入手术,开通阻塞的血管,挽救更多的心肌。协作医院医护人员随即与家属进行沟通,给予术前紧急用药,随后赶到的新乡市二院急诊科医护人员一路疾驰护送李先生赶往新乡市二院。
与此同时,新乡市二院胸痛中心立即启动急性心肌梗塞快速绿色救治通道。该院院长助理、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闫吉霞、副主任医师高鹏、副主任医师苏伟民等介入团队得到通知后5分钟内全部就位,在患者没有到来之前,所有手术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医护人员等待病人。
11点09分,呼啸而来的急救车载着李先生驶进了新乡市二院。按照该院急性心肌梗塞救治原则——先抢救用药后缴费,患者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直接被送至该院的导管室。11点15分,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右冠血管闭塞。11点40分,患者右冠脉支架成功植入,堵塞的血管被打开,病人胸痛缓解了,生命得救了。
从患者入院到血管开通只用了30分钟。对于常人来说,30分钟,不过是一顿饭、一壶茶的时间。可就在这短短的30分钟,十余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生命链挽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拯救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而这仅仅是新乡市二院成功抢救若干急性心肌梗塞病案中普通的一例。
急性胸痛是危及生命的复杂病症,短时间内需做出准确判断、精准治疗。按照我国胸痛中心的认证标准,开通血管小于60分钟,且时间越早,对降低胸痛患者死亡、致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意义重大。而在新乡市二院,急性心梗病人从入院到开通血管,大多数用时在60分钟以内,甚至是更短,从麻醉穿刺进针,十几分钟就能开通血管。为什么他们可以如此之快?
在这里,速度就是生命
在新乡市二院无论从哪个门进入,一眼便能看到地面上“胸痛中心”显眼的地面导诊指示标志。大厅里,挂号窗口、取药窗口的玻璃上,都贴着显眼的标志“胸痛患者优先”。同时,新乡市二院胸痛中心培养了一支由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检验科、B超室、CT室等多学科联动的专业化队伍和医务部、财务科等保障部门,完善了院前急救体系,规范了胸痛患者救治流程,并建立一键启动导管室的快速诊疗通道,极大地缩短了抢救时间,有效提高了诊治水平,真正实现“病人进院,不用先挂号、不用先交钱,检验检查、用药抢救全线一路绿灯的绿色通道。”
“我们医疗行业有句话: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闫吉霞说,以往普通的急性胸痛诊疗,从患者拨打急救热线,到院前120急救,到来院后挂号、检查、缴费,直到进行手术,其中每个环节稍有耽误,都会耗费大量时间,耽误诊治。为了尽量缩短就诊时间,当患者被送到胸痛中心后,接诊的医务人员会快速评估病情,并启动接诊计时表,开通绿色通道,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
新乡市二院胸痛中心与协作医院、公立医院、荣康医院、铁路医院、新华医院等医疗单位建立了高效的救治网络,成立了胸痛中心(CPC)协作微信群,并将多个乡镇医院的“心电”与我院医生实现实时互通。当患者到达协作医院后,可将患者的信息实时传输到新乡市二院胸痛中心微信群,做到“病人未到,信息先到”。
据闫吉霞介绍,通过互联网手段,心血管内科医生可随时提供远程诊断和救治的会诊意见,指导救护车或协作医院的现场抢救。若患者需要进行急诊介入治疗,则在患者到达医院前就已经一键启动导管室,并将术前准备工作提前到救护车上进行,当患者进入医院后绕行急诊科和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直接进入导管室,进行急诊介入手术治疗,争分夺秒,为急性心梗患者争取生存的希望。
如果是患者自行赶赴医院的,那么院内有专门针对胸痛病人的标识标牌提供指引,将病人导入快速救治流程;同时,包括窗口人员甚至是保安、保洁人员在内的任何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提供导诊服务,他们都经过严格培训,知道如何帮助急性胸痛病人及时就诊。
在这里,坚持就是生命
对医院来说,胸痛中心的建设,可以更充分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但这条高效的急救快速通道有时候也让医生感到揪心和焦虑。
7月17日10点50分,新乡市二院接到120求救电话,有一91岁老太太一过性晕厥在家1小时,5分钟后该院急救人员赶到病人家中时,老太太已经神志转清,但是面色苍白,血压低,心率慢,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梗,III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诊科医生李红立即与患者家属沟通。但是,家人担心老人的年龄不能承受而拒绝手术。11:00病人随即被转运至该院心脏重症监护室,给与吸氧、监护、升压等抢救治疗。在与家属进一步沟通病情并告知病危时,老人再次出现抽搐、意识不清,心电图呈直线,医护人员全力抢救10分钟后,老人生命体征恢复,神志再次转清,但血压仍低,心率时快时慢,四肢冰凉,处于休克状态,需要大剂量升压药物维持。此时家属才意识到老人病情严重性,立即同意冠脉介入手术。
91岁的高龄,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后,心源性休克并有糖尿病病史,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介入手术,随时有生命危险,可能还会引起家属的质疑。但是只要有一线希望,该院医生也绝不放弃。他们敢于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靠得不仅仅是果敢和勇气,更是过硬的技术和实力。在取得家属理解后,11点40分,老人被紧急送到导管室行冠脉造影及冠脉支架植入术,闭塞血管被打通,35分钟手术结束。患者于12点30分安返病房。“一条血管堵塞达90%,如果再晚一会儿,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医生将老人的情况告知家属时,他们都后悔不已,差点错失了介入手术的时机。
这是该院在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时面临的常见又棘手的问题,“我们的救治过程已经很快了,但有些病人或家属意识不到位,发病后拖了很长时间才求救,而有的人虽然快速抵达了医院,但在是否接受手术上表现出犹豫和拖沓,有的甚至说要等兄弟姐妹到了才能签字手术,他们不知道,每拖一分钟,都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闫吉霞感叹。
为了加强患者的急救意识,该院通过各种平台和方式对全院职工,包括保安、保洁等后勤人员进行多次培训。此外,闫吉霞团队还走进学校、企业、工厂、社区等,全面普及“胸痛”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胸痛中心,知晓心梗知识,从而提高心梗抢救成功率。
“救命如救火”,在急救上,速度是关键,但并不是考量的唯一标准。对于病人来说,关注救治速度的同时,团队的技术力量是不能忽视的重要一环。新乡市二院胸痛中心目前拥有主任、副主任医师 8名,已开展了冠心病支架术、心脏起搏器、射频消融术、先天性心脏病、大动脉夹层、外周动静脉等疾病的介入治疗,每年的手术量达到1000多例。据了解,2018年截至目前,该院胸痛中心已经开展造影近500例,支架置入术260多例。进入9月以来,仅支架术进行30例,急性心梗介入手术16例。
该院接受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家现场核查
9月14日,该院顺利完成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家组现场核查,这标志着新乡市二院在国家级胸痛中心的筹建中更近一步,也体现了该院在急性胸痛患者的综合救治实力。新乡市二院胸痛中心将充分利用‘互联网+’智慧型医疗,通过与120急救中心以及区域医疗机构的合作与指导,进一步提升辐射能力,努力构建我市急性胸痛的联动防治体系,为胸痛患者搭起“救心高速路”,让胸痛患者不再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