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读错的地名——漯河(地名中原探究火腿肠双汇)

▲漯河地图

【地名由来】

▲双汇火腿肠的经典广告画面

容易读错的地名——漯河(地名中原探究火腿肠双汇)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双汇火腿肠冯巩葛优老广告

知道漯河这个城市最早是因为双汇火腿肠!
1994年,冯巩和葛优两位大爷联袂出演的广告让双汇火腿肠名扬天下,而双汇火腿肠,就来自漯河。

▲漯河风光

但是认识这个城市,我首先要做的却是扫盲——这个"漯"字咋读啊?

我曾经以为是读作"lei",而且想当然了好多年。
其实呢——漯,读音luò,这是1958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承认的读音。

但是"漯"这个字其实还有其它读音的。
"漯"念塔[tà]音。
《说文解字句读》上说,大禹治漯水,使其导流入海。
这个"漯水"绝非现在的漯河,乃是古水名,别名獭河,亦称杨绪沟,流域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境内。

▲沙河

我们这里讲的是城市漯河,漯河境内没有漯河,只有沙河、澧河两条大河,这两条河流发源于伏牛山与桐柏山,曲折东流,在漯河市中心交汇,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两岸儿女。

漯河古名——隐阳城

商周时期,漯河地区开始形成市镇,因临近隐水(今沙河)故称隐阳城,秦汉属召陵县管辖。
隐阳也很容易理解——隐水之阳嘛,应该是处在隐水的北岸。

▲秦朝召陵县位置

隐水这个名字很有意思——郦道元《水经注》中写道:"汝水又东南,经奇雒城西北,今南颍川郡治也,隐水出焉,世谓之大隐水。
"现今认为隐水即现在的沙河,沙河是颍河主要支流,发源于鲁山县西部木札岭又叫摩大岭,石人山下。
以河床遍积泥沙,故名。
流经鲁山、宝丰、平顶山、叶县、襄城、郾城、漯河、西华、商水于川汇区西部孙咀桥南入颍河。

漯河古名——奇雒城

南北朝时期,隐阳城改称奇雒城,北魏于此设南颍川郡。

▲南北朝南颍川郡

《宋书-州郡志》记载:"景平元年(公元423年)魏师南伐,破许昌城,颍川郡治召陵,称南颍川郡。
"颍川郡治,原在阳翟(今禹州),后迁许昌。
北朝魏军攻占许昌城后,南朝宋所属的颍川郡治便设在召陵县的奇雒城,领召陵、曲阳、临颍三县,称南颍川郡。

关于奇雒城的由来是个谜,我翻遍典籍也未找到地名源头,暂且存疑,期待博学之士可以赐教。

漯河古名——殷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南颍川郡撤销,开皇五年(585年),召陵县并入郾城县,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紧傍隐水,隐水又名殷水,城随水名。

漯河古名——螺湾河镇

元代,因沙澧河相汇处,河湾状似海螺,将上口镇更名为螺湾河镇。
明嘉靖三年(1524年),山东定陶进士乔迁任郾城知县,认为"螺"字用于地名不雅,遂改"螺"为"漯"。

《郾城县记》记述:"沙澧二河在镇西北汇流,形似螺,因此名湾为螺,地以湾名。
"

清咸丰二年(1852年)修源汇寨。
清末京汉铁路在这里修建车站,取名漯湾河车站。
民国初年,因名称字多,为便于书写和称呼,省略为漯河车站,漯湾河镇也随之称漯河镇,俗名"河上街",属郾城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郾城县境解放后,漯河镇建置为市(县级)。
1986年1月18日,漯河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
漯河1948年设立县级市,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现辖临颍、舞阳两县,郾城、源汇、召陵三区,三个功能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城市建成区7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72万人。

漯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城市。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定居生息。
贾湖遗址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刻画符号距今已有8000年之遥,将中国文字史向前推进了4000年;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将中国音乐文化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考古发掘的酿酒工艺,将中国造酒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
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诞生于此,他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誉为"字学宗师"。
目前已发现的主要古迹还有:曹丕代汉的历史实证"受禅台"和"三绝碑";早于赵州桥20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的隋代小商桥等。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