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府青路可以说是专门为成都的工厂修的,道路两边工厂林立,其中大多数都是当时非常吃香的工厂。
现在的府青路地理位置
这些厂里最巴适的可能要算是“肉联厂”了。“肉联厂”是成都人对它的简称,其全称叫成都肉类联合加工厂。它是成都市一家专业屠宰生猪、加工和批发肉食品兼生化制药、屠宰机械制造等综合性国营大型企业,也是四川省外贸出口冻分割肉、猪副产品、肝素钠精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属国家二级企业。
该厂自1959年建成投产后发展较快,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成为了国家外贸出口猪肉的主要生产厂。此后,“肉联厂”经过了四次较大的技术改造和扩建,逐步发展成为商业部和四川省同行业中设备、技术和精深加工能力强、宰猪数量多、加工品种齐、批发量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位列全国先进水平的重点骨干企业。
20世纪70年代成都肉联厂运送生猪的车队
“肉联厂”曾有职工158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6人,各类设备800多台(件);有大型冷库两座,容量13500吨,日结冻能力350吨;有楼层式猪圈一座,可容生猪8000头,班宰猪能力4000头,平均年宰生猪能力70万头;有固定资产净值2272万元,流动资金606万元。
工厂出口产品有10个,主要销往10余个国家和地区,平均年创汇400多万美元。1979年至1989年,其平均年产值、利润分别在1亿元和800万元左右。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粮食和猪肉都凭票供应的时候,“肉联厂”的员工们也许有更多的机会吃到猪肉。
府青路上还有“成都量具刃具厂” 。
现在仿建的“成都量具刃具厂”大门
成都量具刃具厂的相关资料照片
除此之外,府青路上还有40信箱(前锋无线电仪器厂)、轴承厂、开关厂等。我今天要把40信箱(前锋无线电仪器厂)重点介绍一下: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在使用热水器,应该有不少人知道,有个热水器品牌叫“前锋”。但是,知道“前锋无线电仪器厂”历史的人可能就没那么多了。
国营前锋无线电仪器厂位于府青路二段2号,是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设的通用无线电测量仪器专业生产厂,也是全国机电行业大型骨干企业,机电部第四区域电子计量站就建在该厂。
国营前锋无线电仪器厂始建于1958年,1963年12月26日经国家验收正式投产,原名成都通用无线电测量仪器厂,1965年更名国营前锋无线电仪器厂。其工厂代号为766厂,通信地址是成都40信箱。
企业设有电子测量仪器、民用产品、应用产品和医用仪器等4个设计研究所、10个生产车间。自建厂以来,相继研制生产的电子仪器产品有16个系列100多个品种,广泛用于广播、电视、通讯、电子计量测试、航天、地质、交通、能源等领域。
1965至1973年,该厂曾包建了贵州凯里永华无线电仪器厂和四川青神星华仪器厂,并先后将研制的12种电子仪器产品转交9个省、市的16个厂家生产。30多年来,为发展我国电子测量仪器工业、国防装备尖端技术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前锋无线电仪器厂李诗白等人参照苏联样机试制HFP—1型高频毫伏表,1959年9月设计定型,当年即生产了370台满足国家急需。1961年,又由鞠元凯等人负责,参照国外样机开展XFC—6型标准信号发生器的研制。该产品频率从4—300兆赫,具有调频、调幅功能,1964年12月定型投产,是当时国内性能最好的信号源。
1964年,前锋无线电仪器厂林春勋等人参照国外样机仿制出RS—3型甚高频测试接收机,可测量频率从25—470兆赫的微弱信号,电压测量范围从-5—130分贝,1966年定型投产,1964年,前锋无线电仪器厂陈之华等负责研制BP—1型高频频谱分析仪,1966年2月定型投产,是国内最早问世的频谱分析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贯彻保军转民方针,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相继开发了保安器械、医用仪器、防静电系列产品及民用节能燃气快速热水器等电子技术应用产品和民品。年产30万台的前锋牌热水器,已占全国热水器产量的1/5,在全国同行业百余厂家中进入四强之列,产品性能、质量处于领先地位,多次获行业评比金杯一等奖、博览会金奖和银奖等。
此外,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测量仪器就是前锋无线电仪器厂生产的。
前锋无线电仪器厂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用测量仪器
——微波网络自动测试系统
1990年末,该厂拥有职工317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85人;总建筑面积147716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建筑面积57556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仪器1635台;固定资产原值4615万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449万元,实现利税总额804万元。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保密信箱厂纷纷改军品出民品。前锋厂的转民产品可能是成都这些信箱厂中最成功的,想当年,420厂生产的双燕牌冰箱、132厂生产的峨眉牌摩托车、611所生产的“耙耳朵”车风靡一时,我还买过一个611所的“耙耳朵”车。但是现在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前锋热水器还在挺立。
在以前经过府青路到青龙场去,需要跨过成都东站(我在这儿说的成都东站不是现在的成都东客站,而是老成都人才晓得的专门用于上下货物的火车货站)的四条铁路。
四条铁路线中有一条是散煤专用线,专门用来下散煤。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堆煤场地,火车把成都市所需要的用煤运到这里,等下完货后,又有其他交通工具把散煤运到各处。
运煤的车辆有汽车、架架车、三轮车,这些车子的密闭性都不好,散煤就一路洒落。那时候的府青路有一个特点,就是西边的路略高于东边的路。因为运煤的车是满载着煤往西边走,东边来的是装煤的空车。西边的车一边开,一边洒下一些煤,日积月累,西边就有了一个由煤堆起来的高坎坎儿。
那时候的府青路经常都是黑灰飞腾,人们往那儿走后,满脸黢黑,擤的鼻涕,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
因为与铁路交错,后来那一片儿又修了一个下穿铁路的隧道,可以让汽车和自行车方便通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个隧道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又另外修了一个跨越铁路的立交桥,名字叫做“青龙场立交桥”。
现在的府青路已经大变样,成为了成都市的一大交通要道,以前在府青路上的工厂也都保留在了老成都人的记忆中。
文:徐海涛
编校:李铭铭
编审:赵霞
图:“勘探旅游人生”公众号
“方志成华”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cd3000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