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是我们的食品加工厂。”
“还有那边,是停车场,项目吸纳低收入户入股。”
……

顺着村党支部书记陈德科手指的方向,清镇市卫城镇永乐村的项目可谓遍地开花,人们忙着铺路、修广场、装管道,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将冬季的寒意都一扫而空。
抢抓第三届贵阳农业嘉年华核心项目“花舞卫城”落户永乐的机遇,村集体控股的清镇市鹏展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清镇市镇西古驿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宣告成立,通过招商引资合作,从民宿美食、特色种养、精选加工等方面入手,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路径,做大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建设富美乡村,推动村民增收致富。
土地入股民房入股
技术也可以入股
“我们村就在贵黔高速公路卫城出口,同时清镇在建的镇西古驿、汉风古韵园、雁栖城等旅游项目绝大部分都在我们村范围内,这些项目明年建成开放,为我们搞‘三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陈德科说。
发展产业,基础先行,为此,永乐村修建了斗篷组文化广场,正在建设胜利组的综合广场,同时,对斗篷组、胜利组的房屋和全村公路沿线庭院进行了立面改造,此外,龙关井组美丽乡村打造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村里的雨污管网正在改造。
“我们以‘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由村集体负责组织涉及的19户农户以土地参与入股,积极建设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等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农户每年保底收益是每亩1000元;用‘公司+村集体+村干部+农户’模式,由村干部带头,发动农户以资金入股,开办食品加工厂,对想要入股却没资金的低收入困难户,鼓励他们进厂上班,以工资折抵资金入股。”根据陈德科的介绍,永乐村的“三变”改革还有“公司+农户”“政府+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还包括以技术入股等,旨在惠及全村村民。
家门口就有机会
村民大多选择留乡发展
“你看嘛,搞乡村旅游、搞‘三变’,我们村的面貌真是大不一样了。”蒋老三辣子鸡餐馆的老板蒋学敏是永乐村远近闻名的“餐饮大佬”,但以前,他的店却是开在流长乡。
“原先村里没人来,没得生意,哪像现在?”今年3月,看着村里形势越来越好,在村支两委的鼓励下,他把家里的门面装修一新,在本村开起了餐馆。
这一开就迅速地火了起来,经常有从黔西、大方、毕节和贵阳城里来的客人,慕名来吃辣子鸡。
“我也是沾了村里发展旅游的光,”蒋学敏说,现在村子越来越美,看着他家的餐馆生意好,村里面陆陆续续又开起了20多家餐馆、3家旅店,沿路闲置房屋从原来无人租用到现在每间每月1800元,“经常还租不到!
”
回来的还有杨平勇两兄弟。
在外打工17年的杨平勇,今年5月与8个村民一起,在村支两委的支持下,自发成立了一家劳务公司,承接村里的建设项目,发展得顺风顺水。
杨平勇的弟弟也与村民一起,组建了一支有10多人的车队,也干得风生水起。
“村里搞‘三变’,人人都有份,外出打工90%的村民今年都没有再出去!
”村民罗晋到村委会来办房屋改建手续,他说,“先把房子整好,等着做农家乐。”
盯紧项目做好监督
宣传“三变”推动“三变”
66岁的村民田井祥如今多了两个身份,一个是“股东”,一个是“民生监督组组长”。瞅准村里的民宿改建项目,他把家里的100多平方米空房入了股。有了“保底收入”的他,还在村民推选下,当起了“民生监督组组长”,“村里交给我监督项目实施,协调解决扯皮纠纷的重任嘞。”
62岁的路玉华也当上了“组长”——“村务监督组组长”,虽然没有工资,他每天一大早都会到村委会办公楼报到,“我要给这里的12名工作人员打考勤,肯定要早来。”今年10月,他“否了”一笔村里修路的砂石预算,“我觉得不合适,提出反对意见,得到大家的同意。”
“在‘三变’改革中,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陈德科说,永乐村以党支部为核心,党员带动,发动老党员、老管事、老干部、寨老、老族长,在村支两委领导下,对项目进行协调和监督,宣传“三变”、推动“三变”。
陈德科介绍,通过“三变”改革,永乐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预计可实现300余万元,经营性收入估计可达50余万元,“食品加工厂的瓶装辣子鸡目前网上也已经销售两万瓶。”
永乐村改善环境、加力建设配套设施、以“三变”带动群众共建共享富美乡村的步伐正越走越快。前几天,村里组织的厨师、酒店管理等职业培训班刚开班,“这是为今后的大发展提前做准备嘞。”蒋学敏看得精准。
帅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