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可以分成十八项: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除草、补植、中耕、保洁、支撑、防涝、防寒、防风、防盐、种植调整、设施维护、巡视、建档、培训等。接下来主要阐述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除草、提升改造等工作内容及方法。
施 肥
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是有限的,可以向植物提供的养分也是有限的,时间久了,再肥沃的土壤也无法负担依靠其生长的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只能靠人为补充流失掉的部分,使土壤长期保持生产力。因此,必须依赖后天人为的施肥补充养分以满足植物需要。土壤施肥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根外施肥可用有机无机螯合肥。

施肥量的要求。少量多次,不改变土壤的营养结构与物理结构,且需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
施肥的次数。根据不同植物、生长状况、季节确定。基肥每年不少于1次,追肥每年不少于2次,施肥应均匀。施肥应结合松土、浇水进行。
灌溉与排水
灌溉。水分是植物的基本组成成分,一般植物的含水量在70%-90%。当土壤含水量低于7%时,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都无法生长,甚至会因为引起失水而导致死亡。浇水量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和气候条件要不断进行变化调整。夏季是植物蒸腾作用最旺盛的时期,浇水频率和浇水量最大,须避免枯梢,且要避免在气温最高的中午浇水,防止温差过大造成植物死亡。冬季可适当减少浇水频率和浇水量,且不宜在气温最低的早晚浇水,避免发生冻害。
排水。在设计时就应考虑好排水问题,利用地形或排水沟排水,防止绿地出现积水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在出现降水量特别大或水管破裂等突发情况,原有排水系统无法满足排水要求时,则要增加排水沟数量或者使用水泵等机器排水。排水一定要做到及时,植物泡在水中很容易发生病变甚至死亡。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要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可分为采用杀菌剂或杀虫剂等化学物质进行的化学防治、利用光或射线的物理防治、利用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等。以下是常用的化学防治方法:
喷雾法。主要利用喷雾器在室外晴天时进行。它操作简单,见效快,但是存在着工效低、劳动强度大、药液易流失浪费、用水量多、污染土壤和环境等缺点。
涂干法。把内吸性药剂涂抹在树体的主干或主枝上,随树体生长向枝梢和叶片输送药液,以起到防治虫害的作用;或是利用害虫定时上下树的特性,使药剂通过害虫足部敏感区进入虫体内,将其杀死。
树体注射。参照给人体输液的原理,将药剂直接注射入树体。尤其对常规方法难以防治的蛀干性害虫等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修剪与整形
修剪与整形,其目的第一是为了保证植株的成活;第二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景观效应或艺术效果;第三是为了避免植物的某些器官对环境的污染或对意境的破坏而将其除去。
修剪应起到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促进植物枝繁叶茂。经过修剪,对绿地中的乔木,要求树干笔直挺拔,应尽量保留主轴的顶芽,凡不利于以上目的的,如竞争枝等要果断清除,避免成为隐患。比如对冠幅大、叶多枝小的高大乔木来说,如果不锯掉挡风枝,在大风雨的天气里很容易造成主枝或树干折损,甚至会将植株整个连根拔起。
修剪时间根据树种的不同而不同,落叶乔木在休眠期进行修剪,常绿乔木在生长间隙期进行修剪,灌木根据设计要求的景观造型及时进行修剪。修剪次数不是越多越好,乔木不能少于1次/年,造型灌木不能少于4次/年,灌木不能少于3~4次/年。
松土与除草
松土增加表层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用钉耙或窄锄将土挖松,草坪应用打孔机松土,每年不能少于2次,对保水和保温有很好的效果。
除草就是除去人们需要之外的植物。杂草会消耗大量水分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还会与园林植物争夺生存空间,应坚持“除早、除小、除了”原则。绿地中应随时保持无杂草,保证草坪的纯净度。除草应尽量连根除掉。必要时在正确掌握和了解化学除草剂药理时,也可使用化学除草,这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但要注意需使用专业除草剂。
提升改造
景观绿化的提升改造包括补植、种植调整等工作。由于前期设计及建设时植物品种选择不适当、景观设置不协调、未能全面考虑后期的使用及管理需要等,造成在使用阶段功能不完善、植物生长受限,需要对绿化进行提升改造。提升改造工作主要是对地被稀疏、黄土裸露区域、死亡苗木进行补栽补植;对长势较弱的苗木进行复壮;对种植密度、种植区域不合理的苗木进行品种之间的调换或移栽,以提供更好的生长空间;同时还包括对部分区域整体的提升改造。
园林绿化养护行业常说“三分种,七分养”。随着公众对城市美好环境的追求日益迫切,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养护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精细化养护管理将成为园林绿化养护行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