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人文科学
纯艺
航空航天工程
历史
英语语言(类比我国汉语言)
大众传媒
物理
商业艺术与平面设计(视传)
社会学
01失业率高不一定就业难先说明,这个排名不是康石石主观排的,而是最大的数据可视化网站 Visual Capitalist 把源自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关于“各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表现”数据做成图表,列了出来(左侧失业率数据,右侧为就业不足率数据):
数据统计截止于2024年2月 图源:www.visualcapitalist.com
可能有些同学会惊讶,航空航天工程、物理、商业艺术与平面设计,不是说就业还不错吗,怎么还能位列失业率前十名。
但其实仔细了解数据,会发现虽然失业率狠了点,但就业情况还是明朗许多的,比如航天航空工程,就业不足率才17.9%,比它高的也就是基础教育和护理这种刚需专业,可见大部分毕业生还是顺当当找到了工作。
这三类专业攀登失业率高峰的原因,也并不意外。航空航天工程人才要求高,就业单位少,不是顺利就业就是被pass下来;物理随着理论研究进入瓶颈期也陷入冷淡;商业艺术与平面设计,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有了雄厚的人才储备量,多少小有名气的设计师在上头压着,好在因为专业流动性强,需求量大,想找份工作难度并没有那么高。
原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数据(部分截取) 想看全专业数据的同学可搜索:www.newyorkfed.org/research/
另外,康石石总结了一下“失业率”和“就业不足率”双高的专业,既有失业风险又难以找到工作的专业主要有:艺术史、人文科学、纯艺、历史、英语语言、大众传媒、社会学这七大专业了。
它们或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比如大众传媒行业受到冲击;或是因为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让大家都没空为关于“历史”、“过去”的行业投钱,陷入就业困境。
奇怪的是,近些年国内渐入“黑榜”的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都不在名单之上。难不成这两个专业还挺有前途的?你别说,从北美来看,还真是。
02工业设计与建筑,学的人越来越少了?对比近些年高速发展的用户体验、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等专业,建筑与工设仿佛是传统工业时代的遗珠。虽然专业基数还在那,但无论是新增专业放慢的脚步,还是越来越多从这些专业“跑路”的学生,好像都暗示着这两专业进入平台期。
有些不进则退的意思在。
虽说从社会需求来看,无论建筑设计还是工业设计,只要是做实体,以真实物体作为产出,就永远不会消失。虚拟互联再怎么四通八达,人们的生活还是离不开衣食住行。
但实体工业、建筑行业,当前也确实到了转型期。
包括美国著名咨询公司接受业务代理时也发现了这样一个趋势,即过去很长时间大家都习惯于去制作To B的产品,统一制作统一发售,产品同质化,拼的是价格和成本。
比如长时间以来影视作品取材于生活对办公环境与居住环境的刻画,就有种千篇一律的刻板感,让人一看就知道主公人在什么场景,从事哪类工作:
一看图片,大家就能反应过来是在办公室 图源:《我的解放日志》
如今一切却都在走向个性化。过往的广告投放喜欢塑造统一的“中产之家”模板,如今却由各有特色的博主带货,“品味”“风格”开始成为一众个人定位,差异性越来越被强调。这个特质不仅存在于个人身上,也存在于品牌,城市,国家之上。
比如亚马逊在西雅图市中心建造生态透明球作为新总部,表达开放生态圈的理念:
图源:ArchDaily
又如拉斯维加斯的巨型球,让人们看到拉斯维加斯“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与对未知世界无限好奇”的态度:
图源:ArchDaily
仔细想想,这种设计不就是把企业、城市、国家当作一种IP去设计,就如同To C设计一直所做的那般。
所以如今在To B制造中,企业开始意识到,想在实体制造的行业走下去,疯狂吸收To C的经验,把以人为本的设计做到极致,是面对行业转型期最好的应对之策。
PS:AI出现后,实体行业也是难以数字化的一部分,AI想取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加以实体行业陆续开始个性化,AI想取代就更难了。如果有同学对AI的出现比较焦虑,进入实体设计行业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而想跟上转型的步伐,成为高端人才实现就业与高薪双重梦想,同学们少不了要兼具三方面的能力——了解具体工程的能力、大胆创新的能力,以及商业化的能力。
具体怎么说,康石石以工业设计为例给各位同学剖析一下。
03做个工业设计师不容易啊,同学们提及工业设计中的那些传奇设计师。苹果的 Jony Ive 必须有个一席之地,不仅让设计占据主导地位,奠定苹果设计美学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苹果的产品线。
图源:网络
当然对乔布斯与 Jony Ive 都有着影响的博朗设计师 Dieter Rams 也不得不提,其设计主张 less but better(简而精),推出了产品外型完全根据预定功能去设计的理念,是德国工业设计之父:
图源:网络
细数这些出色工业设计师,他们都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倒反天罡”地让工程按照设计的意图来走;另一方面他们本身设计理念与企业合为一体,成了企业宣传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同学们觉得这些人物离我们太遥远,那么许多企业在设计改造时都喜欢“互挖”人才,就是深刻洞察了设计师与品牌关系的做法。
比如韩国汽车制造商起亚挖走宝马设计师并任命为设计创新部门负责人后,起亚EV5的内饰酷似宝马:
图源:起亚EV5
可能有同学就想,这不抄袭吗?
但这场博弈中,起亚的设计并不涉及对宝马的抄袭,因为这是一套全新的汽车设计图,只是在线条组合中不知为何总是隐隐透露着宝马的痕迹。
究其原因,是因为品牌设计与设计师本就是互相成就与渗透的过程,设计师会赋予品牌设计性格,品牌也会培育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与习惯。
就像 Jony Ive 离开苹果后建立的咨询公司 LoveFrom宣传图,会让苹果用户感到熟悉、亲切:
图源:www.lovefrom.com
所以对于一些品牌形象鲜明并把差异化打出来的企业,产品设计师比产品更值钱并不是一句玩笑。
如果说过去很长时间里,我国不少产品设计的理念是“有想法不如抄的妙”,包括我们工业设计课程也大多设置在机械系下,设计师只要能让工程师“抄成功就行”,全程为工程师打辅助。
比如北理的产品设计课程,就有很强的工程属性
那么到了现在,就算康石石不说,大家也能感觉到时代变了,消息灵通了,人们会知道这是谁先做的设计,一味的抄袭找不到自己品牌定位,要么消费者跑路要么被告到血本无归。
所以大家感觉就业难了许多,一方面有就业市场的责任,但停留在过去那套“我能把东西做出来”的设计思维,也是另一个罪魁祸首。
从前开玩笑说作为一名优秀工业设计师要有“million dollars idea”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处,如今却是实打实在往这个趋势走。
idea既可以是需求驱动,比如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一开始是为了让学校里的男生对女生打分,评头论足,后来发现那群男的打完分还想认识女同学,就做成了限制大学生注册的校园网,后面一步步发展成了如今的样子。
图源:电影《社交网络》
也可以是个人的设计爱好,比如对于音响、汽车等等,同学们自己有什么设计偏好,反映在其中。所以这几年康石石才会反复和大家强调,工业设计师不仅要有一本能打的作品集,也要学会讲好一个故事,让品牌感到这样的设计是有意思、有价值的,才会进一步对设计师的价值产生认同。
其实今天点进文章的同学,应该多多少少都有对失业率的不安,而比起宣传就业恐慌,康石石还是更想给同学指一条破题之路。
即贯通工程知识、设计思维与商业头脑,想掌握这三点。不仅要做到真正动手地去接触工程类的产品,比如学校教完动力学原理后自己去实操一下;还要真正专注于生活中那些“life sucks”的时刻,想想我们当前的工艺还能做些什么;以及如何让他人相信你的创意。
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港大 design+ BA,新国立的整合设计,皇艺IDE,欧洲EIT项目,都把工程、设计、商科/创业,组合在一起去授课。
沉默寡言埋头做工程的时代结束了,bro。想成为设计师,咱得做好把自己当一个品牌经营的准备了。
至于如何培养以上所需的能力,感兴趣的同学,欢迎向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