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巨变②】向更高处攀登 ——透过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战略布局看通江产业30年蝶变(通江银耳亿元巴中工业)

聚焦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

上世纪90年代

通江银耳效益鼎盛期,全县一半的乡镇都有人种植银耳,每年还要出口3000多斤

【三十而立·巨变②】向更高处攀登 ——透过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战略布局看通江产业30年蝶变(通江银耳亿元巴中工业) 建筑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世纪初

遭遇发展瓶颈,通江银耳市场份额大幅缩减,年均产量下滑到不足10万斤

2018年

提出银耳产业倍增计划,建立风险保障机制,银耳种植积极性大幅提升

2023年

围绕通江银耳深加工项目,引进一批龙头企业

预计今年底实现银耳(食用菌)总产量2.5万吨(干鲜混合),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5亿元

聚焦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百亿级产业集群

1994年

全县工业企业屈指可数,工业配套设施几乎为零

2010年

开始规划建设春在工业园

2014年

工业园第一家入驻企业——一爻良方正式投产

2023年

全县现有各类工业企业200余家,涵盖食品饮料、清洁能源等10余个工业门类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强劲,工业年产值达19.1亿元

通江县陈河镇银耳产业园

  通江变了。

  曾经贫穷落后的标签,被一点一点撕去。

  从未到过通江的诸多客商成了这里的常客,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上亿级项目在这个小县城接连落地开花。

  今年是巴中建立地区30年,也是通江蝶变的30年,尤其是产业发生质的飞跃的30年。

  30年前,以屈全飘为首的通江银耳技术团队研究出了段木新法栽培技术,将通江银耳单产提高了6倍,高峰期年产量达到20万斤,远销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甚至走出国门,出口东南亚等地。
如今,通江银耳综合产值已经突破20亿元,品牌价值超过50亿元。

  30年前,通江县最大的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集散中心——璧州市场竣工开业,经过初加工的通江银耳开始广泛走向市场。
也是在这个市场上,以通江棉纺厂、农机厂、粮油厂、茶厂等轻工业为代表的通江工业开始起步。
如今,以中科森蓝超微细钙项目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强劲,工业年产值达到19.1亿元。

  这还远远不够。
告别弹棉花榨油为主的轻工业,2022年,通江县提出打造通江银耳和新能源新材料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的战略布局,正打破发展壁垒,引领通江工业,不断向更高处攀登。

通江县春在工业园一角

  A 日拱一卒 银耳成农业主导产业

  风再起时,正值盛夏。

  通江县涪阳镇红江村,退休快20年的通江银耳专家屈全飘仍未闲下来,除了建有一个小型的菌种分离基地,屈全飘还经常去三乡五里为村民培训通江银耳种植技术。

  “我今年80岁,30年前正是通江银耳效益的鼎盛期,整个通江一半的乡镇都有人种银耳,销路也打开了,不仅卖到上海、南江、宁波等地,每年还要出口3000多斤。
”屈全飘说,通江银耳的畅销让种植银耳的主要乡镇也繁华起来。

  不仅是涪阳,通江银耳的诞生地陈河,因为银耳种植历史悠久、银耳产量高,外地客商纷至沓来。
每年7月左右银耳上市后,涪阳、陈河就能完成全年财税目标。

  正当辉煌之时,通江银耳却遭遇了发展瓶颈。
由于区位交通制约、技术研发落后、产业链条延伸困难等原因,加上假冒伪劣通江银耳泛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到本世纪初,通江银耳市场份额大幅缩减,全县年均产量下滑到不足10万斤;到2017年,全县银耳产量仅占全国银耳总产量的0.3%。

  为了让银耳产业止滑回升,2018年,通江出台《关于做大做强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的决定》,成立由县政协主席挂帅的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推进工作组,并提出银耳产业倍增计划,让银耳继续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

  “从止滑回升到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这些年通江银耳走过的这‘三步’非常重要。
”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侯华介绍。

  第一步,从2018年开始,通江银耳打破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将银耳生产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并按照实际保费的75%进行补贴。
具体来说,一段段木银耳的保费为1.2元,农户投保0.3元,政府补贴0.9元。
保额根据出耳的时间,最高可达到20元/段,基本能保障农户不亏损。
银耳保险政策一出,当年老百姓种银耳的积极性就上来了,菌种用量是2017年的3.6倍。

  第二步,改变菌种质量参差不齐,菌种生产“散、小、低”的问题。
一方面通江县相关部门启动了菌种市场专项治理行动,打击和取缔不合格的菌种生产作坊式小厂,确保优质菌种供应;另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利用省内外专家学者技术资源,招引高技术人才,研发选育适宜通江环境的优良品种。

  第三步,解决产业链条不长困境。
一直以来,通江只卖银耳初级产品,产业链条不长,对产业带动作用小。
2017年底,四川裕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建1条段木银耳面膜生产线,通江古林银耳有限公司开发系列即食银耳产品,和卖鲜银耳相比,产品产值增加9倍。

  脚步不止于此。
去年,通江县围绕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坚定“段木银耳强品牌,木屑银耳深加工”发展路径,全县10个重点乡镇村、37个专业村、75个集中连片示范点,接种菌种100万袋。
预计今年底实现银耳(食用菌)总产量2.5万吨(干鲜混合),生产总值12亿元,银耳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5亿元。

  随着通江银耳这张金名片冲出大山,围绕通江银耳深加工项目,近年来通江引进一批龙头企业,上亿元的项目不断落地开花。

  通江银耳(好彩头)精深加工项目就是其中之一,并于今年4月正式开工,计划总投资5亿元。
项目建成投运后,可实现年产值约1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

  在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平均每6秒钟便有一碗即食银耳羹走下生产线,平均每45天便有一批鲜银耳上市,预计年产值超1亿元,创造税收约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

  如今,通江银耳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系列和银耳有关的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通江银耳走过的30年,离不开一代一代银耳人的探索和努力,正是因为日拱一卒的决心,通江银耳才有今天50亿元的品牌价值。
”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侯华说,“目前,银耳产业已经成为通江农业的主导产业。

  B 奋力崛起 工业小县不断贴上新标签

  从大山深处走来的通江,曾贴着贫穷落后等标签。
因为区位劣势,多年来,通江工业水平不高,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

  1994年1月,县委召开第八届第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统一对通江基本县情的认识:“农业的中县、工业的小县、交通的难县、财政的穷县、经济的弱县”。
工业小到什么程度,弹棉花、榨油、卖农具算是轻工业,煤矿开采算是重工业,其他工业配套设施几乎为零。

  “最近这十多年,高山富硒茶等农产品逐渐走出去,开始有不少农业方面的深加工企业想要落户,但是要地没地,要园区没园区,不少企业来了又走。
”通江县经信局副局长赵宇红介绍,从2010年开始,当时还是国家级贫困县的通江县在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还是拿出近亿元资金,开始规划建设春在工业园;2014年,工业园第一家入驻企业——一爻良方正式投产。

  “我们也是通江第一家药品生产企业,以红曲、淡豆豉等发酵中药为特色,建成了领先行业水平的红曲专用发酵生产线,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
”一爻良方公司相关负责人魏刚介绍。

  在离一爻良方不远的芊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将采摘的菌菇搬运到分拣车间分拣包装,努力赶制订单。

  作为全省最大、袋栽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单体海鲜菇工厂,四川芊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自身良好的产品质量,产品远销西安、重庆、哈尔滨等地,去年全年销售额近1亿元。

  打破工业小、散、乱,通江工业从建设工业园起步,目前已入驻企业33家,成为通江工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平台。

  去年7月,浙川东西部协作兰溪-通江产业园应运而生,通江工业园也由春在镇辐射到广纳金堂、秦家岭等地,功能定位也由最开始的春在食品工业园扩展为金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和秦家岭川陕渝智慧物流园。

  在金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家诚阀门数控车间,经过1个多月培训后上岗的工人童波正有条不紊地操作机器,如今他每月能挣到近7000元。
“我们的产品国内外都有市场,其中俄罗斯、西班牙、印度等国外市场比重较大。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任坤介绍,公司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阀门驱动装置制造企业,预计今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左右。

  目前,家诚阀门、恒鑫智造、佳韵智造3家企业已建成投产,久硕磁材、通友微电、中膜实业、双合盛电力等4家企业正在装修,即将投产。

  在离家诚阀门不远处,中科森蓝年产40万吨超微细粉体材料生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预计今年10月试运行。
产品上市后,将打破以往超微细钙高端产品被国外企业垄断销售的局面,完全替代同类进口产品,并广泛运用于橡胶、塑料、造纸等各个行业。

  “中科森蓝能落地看中的就是通江县域内天然气储量禀赋和矿石钙含量丰富的资源优势,同时也有一定的内销市场。
”通江县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张钦介绍,距离中科森蓝不到3公里的四川芊菇生产所需的一种重要原料——超微细钙,一直都要通过重庆市场购买,年需求量2000吨以上,物流成本高昂,而今后本地就能提供。

  除了中科森蓝,四川能投巴中(通江)燃气发电工程项目也正在进行全面施工。
该项目将建设2套40万千瓦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接入四川电网,预计年上网电量约27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9.8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81万吨。

  “曾经我们是工业小县,全县的工业企业一只手数得完。
如今全县有各类工业企业2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47家,涵盖食品饮料、建材家居、生物医药、清洁能源、酒类加工等10余个工业门类。
”赵宇红说,通江的工业从农产品深加工起步,从丰富的能源矿产发生质的变化,曾经机械制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通江毫无关系,现在和未来,它们正在成为通江新的标签。

  C 苦干实干 跑好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新征程

  一朵银耳走过30年,走出了即食银耳羹、银耳面膜。
接下来,将围绕银耳在食用、药用、化妆品、保健品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开发生产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精深加工产品,最终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

  从一床棉被一桶油到出口“通江造”阀门涡轮箱,从传统采砂挖煤到超微细钙高端产品,从一颗螺丝钉也要买进来到生产智能家居,通江县正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县”战略,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百亿产业集群。

  目标不是凭空提出,而是基于通江30年的苦干实干。
作为“川陕苏区首府”“中国红军之乡”,通江人骨子里就有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红色基因。
新征程上,通江正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创的勇气,奋力前行。

  “自从通江告别不通高速的历史后,区位劣势得到极大改善,也有更多企业愿意到通江投资兴业,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服务搞好,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赵宇红介绍。

  兰溪-通江产业园位于广纳镇金堂村,距县城10公里,因园区内多家企业用工需求不同,员工上下班时间不一,原有的公交班车已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导致部分企业“招工难”。
得知这一情况后,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组织县交运局、县工业园和公交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深入企业开展专题调研,与企业代表座谈交流,根据企业实际上下班时间,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公交车发班时间表,有效解决了园区职工通勤问题。

  “‘定制通勤公交’的开通极大地缓解了我们‘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四川恒鑫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赖亦平高兴地说。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通江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项目管理为抓手建立县级领导包抓、行业主管部门主抓、项目秘书服务一包到底的网格化推进模式,结合企业大走访活动,对照走访企业反映问题清单,跟踪落实解决企业实际需求,努力营造“全国一流、全省最优”营商环境。

  除了一流的营商环境,为实现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通江县还大力抓好招商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回引工程”,做好“通商回乡”工作,用好用活“乡友恳谈会”成果,回引更多通江籍在外企业家返乡投资。

  “拿家诚阀门来说,他的负责人是通江人,长期扎根温江,这次不仅把他引进通江投资兴业,他还帮忙招引了机械制造方面的企业,目前正在洽谈中。
”通江县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李柏君介绍。

  未来,新理念、新布局、新动能,必将让通江这片红色大地在新时代书写更多的传奇故事。
我们充满期待!

巴中日报全媒体 杜远飞 何欢/文 付海旭/图

编辑:张娇 责编:韩梅 审核:张容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04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