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法院将解纷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法院治理化解调解案件)

9月5日,笔者跟随法院干警来到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法院“无讼社区”创建示范点太白社区,对此前发生在附近商圈内的一批房屋租赁纠纷当事人进行了回访。

2022年年底,太白社区的网格员在日常矛盾纠纷巡查中,发现27户承租人与出租方就租金减免问题发生纠纷,双方矛盾一触即发,社区工作人员立即联系碑林法院启动诉前调解对接机制,采取“法官+网格员”进社区的工作模式,使得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这些纠纷的顺利解决触发了良好辐射效应。
原来社区内还有100多个商户都存在租金减免问题,由于有这个和解先例的存在,其他租户很快与租赁公司达成了和解协议。
上百件纠纷止于未诉,真正做到了‘处理一案,教育一片’,极大地推动了法院诉源治理工作的开展。
”碑林法院立案庭庭长车乐介绍,这批涉及众多商户租赁合同纠纷的圆满解决,得益于碑林法院开展的“无讼社区”创建活动。

陕西法院将解纷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法院治理化解调解案件)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今年以来,碑林法院以创建“无讼社区”为抓手,深入推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切实筑牢城乡社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有效扭转了收案高发态势。

“作为法官,绝不能就案办案、机械司法。
”碑林法院院长李社武表示,开展“无讼社区”创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发挥能动司法作用,引导法官切实转变司法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变“坐堂问案”为“下沉服务”,用柔性身段深入群众中间,切实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

碑林法院“无讼社区”的创建,是陕西法院坚持能动司法,以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式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的社会治理新实践的一个缩影。

陕西省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到诉源治理工作中,强化责任担当,突出问题导向,为推动诉源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陕西法院闻令而动,迅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诉源治理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开展诉源治理势在必行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陕西法院受理案件量年均增幅达20.8%,尤其是2022年,陕西法院受理案件总数达115.41万件,增幅位列全国第五。

“这反映出陕西做好诉源治理工作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国不能成为诉讼大国,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
’那么,对于陕西来讲,就是不能成为诉讼大省。
”陕西高院院长韩德洋认为,近年来,陕西省诉讼案件数量高位增长,审判压力不断增大,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开展诉源治理,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为开展好诉源治理工作,今年2月,陕西高院成立调研组赴贵州、山西、浙江等省考察调研诉源治理工作。
“我们发现这些省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开展诉源治理,诉讼案件增幅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了“零增长”“负增长”。
反观陕西,2022年全省法院民事、行政一审收案53.24万件,万人起诉率居高不下,通过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从源头预防化解矛盾已经势在必行。
”陕西高院副院长姜敏说。

实际上,通过近几年的探索,陕西已经建立了879个调解组织和拥有5117名调解员的调解网络,2018年以来,已诉前化解纠纷62.78万件,表明人民群众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的意愿逐步增强,陕西开展诉源治理的“土壤”非常肥沃。

“我们要再接再厉,努力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关口再向前移。
”姜敏满怀信心地说。

陕西高院立案庭庭长王永林介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陕西高院通过大数据,详细分析了陕西省诉讼数量最多的前20类案件类型及涉及的相关部门,报请陕西省委平安陕西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的实施意见》;会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建立了21个推动类型化矛盾源头预防化解的府院联动机制,打破信息壁垒,明确各方责任,推动归口管理。
同时,陕西高院还印发了《全省法院诉源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降低民事、行政纠纷万人起诉率,提高诉前调解分流率和调解成功率;降低“民转刑”案件和民事衍生案件发生率,提高类型化案件速裁快审率;降低案件上诉、再审、发改率,提高生效判决即时履行率的“三降三提”工作目标。

在韩德洋看来,诉源治理不但能减少案件增量,还有更高层面的社会意义。

“诉源治理的根本价值追求是通过源头预防,以最低社会成本化解矛盾纠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韩德洋表示,诉源治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是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司法供给不足之间矛盾的现实需要。

诉源治理不是“法院一家的事”

一起涉农涉众系列案件,四个巡回审判庭,联合农业农村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多个部门、组织,成功调解该案涉及的240余起系列纠纷……日前,陕西省子洲县人民法院充分利用群众农闲时间,采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深入村镇,高效调处一批涉农涉众纠纷。

据了解,榆林两级法院针对收案较多的借款合同、婚姻家庭、交通责任事故等纠纷,积极协调对接金融监管、工会、妇联、交通运输等主管部门,共商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举措,建立健全诉前多元解纷机制。
其中,榆林中院会同当地依法治市办、司法局建立行政争议预防调处工作机制,推动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源头化解。
神木法院与当地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9部门联合成立多元解纷工作站……这是陕西法院深化府院联动,汇聚多方合力,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无缝衔接的生动实践。

“我们在对全省法院诉讼案件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和分析后,发现民间借贷纠纷、离婚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信用卡纠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等事关就业民生和营商环境的纠纷案件体量较大、矛盾集中,属于诉源治理的难点和重点。
”姜敏介绍,针对上述纠纷类型,陕西高院专门与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自然资源厅等16家具有主管职能的行政机关和部门建立了联动协同机制,切实推动归口管理,打破信息壁垒,明确各方责任,加快建立类型化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的工作机制,着力发挥府院联动的有效作用。

今年以来,延安市宝塔区人民法院搭建了以基层法庭为主力军的“法官+司法所工作人员+特约律师+调解员”诉前纠纷化解团队;安康市紫阳县人民法院组建了“老支书调解团”等解纷平台,为各类对象提供精准司法服务;商洛市商州区人民法院强化“政法委员+N+法庭”协作平台,着力强化乡村司法保障;陕西高院联合省委宣传部持续开展“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评选宣传,积极发挥人民法庭在诉源治理中的“桥头堡”作用……

“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法院就是办案子的,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

“因为诉源治理有一个‘诉’字,这项工作难道就只能是法院一家的事情吗?”

此前,社会上对于诉源治理工作存在不同的看法。
韩德洋认为,构建诉源治理工作大格局,紧紧依靠党委领导是第一要义。
“诉源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作,绝不是‘法院一家的事’,以法院‘一家之力’也无法完成,一定要在党委领导下形成合力,全省各级各部门同向发力、齐抓共管,用好诉源治理考核等制度机制,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司法推动、法治保障’的诉源治理大格局。
”韩德洋表示。

“走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

地处秦岭北麓的西安市蓝田县,在千年之前诞生了我国第一部成文乡约——《吕氏乡约》。
这部乡约被誉为中国乡村治理的“文化典范”。
千百年来,《吕氏乡约》“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内涵对后世乡村治理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过错剖析法”“背靠背法”“亲情融化法”“趁热打铁法”……陕西省蓝田县人民法院在传承《吕氏乡约》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辖区司法运行环境,倡导乡土司法理念,利用传统文化、公序良俗共同化解矛盾纠纷,开展“立约、传约、行约”活动,打造具有蓝田地域特色的“蓝约融治”乡约诉源治理文化品牌。

蓝田法院立案庭庭长胡璞介绍,蓝田法院挖掘《吕氏乡约》自治效能,建立城乡诉源治理指导协作关系,与辖区党委、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司法所、派出所构建“庭所共建、矛盾联调”工作机制,打造“法庭+司法所+派出所+村调解委员会+乡贤调解员”的“链条式”调解模式。
将司法力量下沉社区、乡镇,延伸司法职能,将《吕氏乡约》的内容和相关法律条例引入调解书,情理并用化解纠纷。
充分发挥乡贤在处理家事矛盾、邻里纠纷中的作用,并通过“读法诵约”“鸣钟议事”等活动,唤起群众对千年乡约的归属感、认同感,积极弘扬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

“走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
”蓝田法院院长王娜娜表示,在审执工作中,人民法院要坚持党建引领,增强部门联动,紧紧依靠群众,积极发掘蓝田“吕氏乡约”在社会治理中的优势,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引入“乡贤”调解,将矛盾化解在最基层,努力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为全面梳理社会解纷力量,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西安法院特邀调解资源和调解人才总库,探索“中院建册,辖区共享”模式,实现上下级法院统一建立、统一管理、各区县法院共同使用、共同维护的特邀调解组织及运行机制,开展全流程在线诉调对接和司法确认工作。
截至目前,该院已选聘特邀调解组织180家、特邀调解员818名。

与此同时,西安法院多元解纷工作也“多点开花”——雁塔区人民法院设立“共享法庭”并不断拓展服务范围;灞桥区人民法院“云调灞桥”线上线下联动调解诉源治理模型,入选西安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新示范项目;莲湖区人民法院“三秦莲诉源治理工作站”,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智审速裁”模式,对金融借款及信用卡类纠纷进行归口调解;长安区人民法院“网格+法院”解纷力量充分依靠网格员做好矛盾纠纷源头预防……

今年8月,西安中院印发《关于全面建设“1+45+N”诉源治理工作体系的实施方案》,通过在西安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挂牌成立西安法院诉源治理研究与服务中心,西安市45个人民法庭设立诉源治理工作站,西安市无讼社区(村组)共享法庭、巡回审判庭、院外特邀调解工作室、网格点等基层组织挂牌成立诉源治理共享驿站,西安法院逐步形成以诉源治理研究与服务中心为统筹,45个诉源治理工作站为抓手,N个诉源治理驿站为支撑的立体化、一站式、全链条诉源治理新格局。

“中心工作的每一环节、司法为民的每一现场都是一线。
工作开展要深入基层,坚持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动。
”西安中院院长赵雷表示。

绵绵用力 久久为功

今年上半年,陕西法院新收诉前调解案件178514件,同比去年增长100.95%;诉前调解成功120190件,同比去年增长76.92%。
其中,安康法院2023年1月至5月新收案件9394件,同比去年降低6.6%;榆林法院新收案件23219件,同比去年降低了9.4%……

“目前,部分地区法院收案数已经出现由升转降的拐点迹象,各级法院上下联动、整体推进诉源治理工作,展现出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点线面探索创新全面铺开的生动局面。
”姜敏介绍,从近半年陕西法院诉源治理工作开展情况看,陕西法院在强化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立场、筑牢源头防控、推动府院联动、构建多元共治、深化能动司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特别是在源头防控上,陕西法院以城乡社区防控为基础,着力筑牢了四道防线——

一是夯实筑牢城乡源头治理防线。
引导基层组织通过用村民自治、村规民约、感化教育、典型示范等方式,从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方面向群众开展伦理本位价值观教育,增强法治观念,努力将矛盾纠纷预防在未发。

二是夯实筑牢民间解纷防线。
今年以来,陕西法院全面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并通过建立健全村居“微法院”在线开展法律咨询、解纷指导,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指尖上”预防化解纠纷新路径,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是夯实筑牢联村共治防线。
与民共建,打造化解矛盾纠纷服务平台;与村联治,打造依靠群众综合协调机制;与法同行,打造服务乡村司法保障样本。
陕西法院331个诉讼服务团队入驻各级综治中心,推进对接综治中心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

四是夯实筑牢人民法庭防线。
依托陕西省420个基层人民法庭,突出源头说法、巡回审判、法治宣传三大核心功能,构建源头预防、便民诉讼、传播法治、弘扬德治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流动平台矩阵。

此外,法院内部诉源治理也是陕西诉源治理的重要内涵之一,今年以来,陕西法院持续做实内部案源、执源、访源的有效治理工作。

据了解,陕西法院深化多元化解,积极疏导案源,依托诉讼服务中心,在前端打造一站式、一体化、一次性的纠纷预防化解模式,积极运用线上调解平台,形成分层过滤、线上线下、衔接配套的递进式多元纠纷解决体系。
加强衍生案件治理,通过“简案速裁快审”“繁案精审”,优质高效化解已经形成诉讼的纠纷,在每一个环节都力争案结事了、息诉罢访,努力使审判法官成为每一个诉讼案件的终结者。
同时,深入解析执行案件背后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力促“应执尽执”,减少执行案件存量,并将涉诉信访纳入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体系,与相关部门研判会商形成化解合力,从源头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产生。

“从人民法院内部来看,要坚决防止诉讼案件向下延伸,坚决防止衍生案件的产生,尽量保证一个矛盾纠纷一个案件解决,实现案源、执源、访源的有效治理,推动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韩德洋强调,抓好诉源治理工作,绝非一日之功,必须持续推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确保取得扎实成效。

作者:胡启航 万云龙 刘纯博

来源:中国审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