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行道树养护技术示范推广

朱苗青 梁晶

行道树形成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网络和骨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生态环保效应,由行道树形成的林荫道、绿化特色道路更是上海的靓丽风景线。
行道树一般立于建筑、机动车道或人行道旁,立地条件差,生长空间有限,其养护要求和难度比一般绿化元素高。
如何保证行道树健康生长,提供绿荫,美化环境,研究、推广、提升行道树养护技术,对体现上海城市园林“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的发展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现状分析

上海行道树养护技术示范推广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基数大,分布广,树种不断丰富 截至2020年底,上海种植各类行道树已达130万株以上,具备种植条件的道路都已覆盖,行道树树种近50种,其中悬铃木、香樟作为主要栽种树种,合计占行道树总量约70% 。
近些年随着新优树种的推广使用,除了常见的悬铃木、香樟、银杏、栾树、无患子等,樱花、楸树、娜塔栎、树、七叶树等开花、色叶树种也得到大力推广,行道树种不断丰富,景观更多样化。

景观创建成效显著,维护工作急需跟上 林荫道、绿化特色道路是上海行道树景观的两张名片。
林荫道建设与绿化特色道路创建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底,上海市创建命名林荫道达到317条,总长295.5公里,形成林荫片区15个,已创建绿化特色道路44条,突出道路板式多样、树种丰富的特点。
随着行道树特色景观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加强日常养护工作提上日程,如更换升级行道树盖板、修补树洞创面、防治病虫害、树木施肥等,切实提升林荫道、绿化特色道路品质。

樱花绿化特色道路(新跃路)

技术研究积累及方向

上海行道树技术研究由来已久。
在1996年之前,上海市行道树养护大队负责对全市各区县行道树建设、养护进行管理及技术指导。
1996年8月,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成立,正值改革开放深入、上海绿化大发展时期,将行道树养护置于整个城市绿化大环境中考虑。

技术积累 随着上海行道树技术工作全面推进,市、区、企业各层面共同努力,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基本已经形成一套日益成熟的,包括肥水管理、修剪剥芽、病虫害防治、扶正、复壮更新、竖桩绑扎等在内的日常养护技术。
在防汛防台、夏季剥芽、冬季修剪、林荫道创建、绿化特色道路建设方面开展常态指导考核,成果突出。
形成《上海林荫道建设导则》《 《行道树养护技术规程》《行道树栽植技术规程》《行道树修剪工作手册》《上海林荫道》《林荫道设计规程》“上海市林荫道、绿化特色道路创建办法” “行道树冬季修剪演示视频”等一系列养护技术规范、管理办法、手册、书籍等成果。

技术研究重点和方向 由于其特殊性,行道树养护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同时,还需要解决行道树与电线等公众设施间的矛盾,保证道路边上居民采光,考虑台风、暴雪等防灾措施,及时解除树木安全隐患、保障作业安全等问题。
近年来,上海行道树技术工作跟进形势需要,对接国际前沿,在养护操作和管理实践中坚持探索,推广应用行道树养护新技术、新方法。

探索树木养护修剪转型。
上海行道树修剪按“规范化作业、精细化修剪、资源化利用要求,修剪的精细化程度逐年提高,如对矛盾枝、枯枝烂头、果球枝的修剪,创面的保护,留枝的方向,树冠的圆整程度等都有更明确要求,合理实施,使修剪量减少、绿量提高、树冠扩大、林荫增加,行道树整体景观面貌得到大幅提升。

悬铃木林荫道

提升立地条件,改善生境。
行道树立地条件特殊,急需改善地上、地下生境。
为提升行道树生长空间,上海绿化部门开展了配方土、生态栽植模块研究,园林废弃物透水材料研制使用,改良施肥器械等地下环境改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行道树修剪

关注树木健康,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健康的树木能“一树成景”,而现存行道树由于长期养护不到位、采取“杀头式”重修剪、栽植砍头苗等原因,很多需要恢复长势,诊断健康状况,开展治疗。
加上上海气候多台风的特点,树木安全事关公众环境安全。
除了加强防汛防台工作,做好行道树防台疏枝和树木绑扎、设施加固等环节外,近几年,上海开展了树木安全风险评估、枝条力学研究、地下根系生长探测等工作,全方位了解树木长势健康问题,基于树木本身生长状况开展安全风险防控研究。

生态模块栽植技术

更加注重硬件设施提升。
硬件设施是行道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上海做了很多努力。
例如,金山区运用新型树穴盖板组成特大树穴盖板,有效缓解大树树穴和道路行车的矛盾;普陀区研制的根基地锚,有效解决台风等极端天气造成的行道树倒伏问题;多区对行道树盖板进行修补、更新,对松动绑扎进行加固,对嵌入树体的绑扎带进行二次绑扎,对部分破损树桩进行更新,更加注重养护细节。
上海市印发关于《上海市行道树附属设施三年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沪绿容[2021】194号),进一步对行道树附属设施整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目标,实现行道树设施“平整、完好、美观”的目标。

加强养护作业人员队伍建设。
行道树养护管理是一项复杂工作,从业人员需具备较全面的技能,其作业安全更是需要摆在重要位置。
为保障景观效果的协调持久,很多技术需标准化、统一化。
上海市通过“上树工”培训强调了行道树修剪操作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徐汇区通过招收退伍军人、在实践中培养提升技术人员技能的模式,建成一支具备良好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的行道树养护专业队伍。
普陀区通过多年规范管理,培养了一大批行道树养护技术能手,更是培养出行道树“上海工匠”,成立了创新工作室。

实施现状

从技术研究到景观提升,行道树技术需要通过技能人员的养护工作来实现。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行道树的养护工作很重要,养护实施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景观面貌。

行道树养护突出的技术问题 综合日常考核结果,发现上海市行道树养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养护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
例如:行道树枯死或长势衰弱,未能及时更新复壮或复壮效果不佳;树木倾斜未能及时扶正;枯枝烂头、树洞未能及时处理,天牛危害等未能及时合理防治;不重视肥水管理,普遍存在不施肥现象;少数区修剪作业方式不规范,或修剪过重;防汛防台工作制度不够完善,物资、机械准备不充分,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行道树盖板破损或残缺、绑扎过紧等,未能及时更新维护;养护工作人工依赖度高,机械化程度低;行道树养护器械、工具保养不到位;新进养护人员技术薄弱,存在技术传承脱节现象。

一线养护技能人员缺口大,技术不稳定 结合目前养护水平,每1000株行道树约配备1名技能人员,根据上海行道树数量,需要1300名以上行道树养护人员。
而据统计,全市16个区、共70多支队伍,一线从业人员约800多人,他们以行道树养护队形式开展以修剪为重点的养护工作。
在岗人员大部分并不完全具备符合当前行业发展需求的岗位技能,与最新的行道树养护技术体系差距较大。
更由于工作环境恶劣、综合日常考 工作强度大、收入不理想等原因,人员流动性大、新人多,技术不稳定。
尤其行道树修剪需登高作业,安全问题突出,技能要求高,有一定的从业限制(行业规定上树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年龄在4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缺口很大。

上海行道树养护管理考核细则

推广模式探索

上海行道树养护职业技能培训以往主要集中在园林绿化工项目和上树工培训项目,与精细化养护、岗位化培训要求无法很好匹配,行业需要建立对接最新技术体系的行道树养护技术推广平台,满足培训需求,应对从业人员流失局面,提升行道树养护整体技术水平。

技术体系推广载体 2017年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公布后,上海职业技能评价在人社部门指领下,主要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鉴定、新技能考核的形式开展。
分析上海行道树养护岗位客观存在,上海需要建立一支技术成熟、操作规范的行道树养护队伍,而行道树养护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没有相应职业工种名称。
以行道树养护专项职业能力的形式进行推广,编制配套的行道树养护技术手册,旨在形成一套系统化、可复制的行道树养护技术推广体系,为技能培养提供技术支持。

《行道树养护技术规程》技术框架

推广形式 技术推广体系搭建完成后,通过绿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开展行道树养护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和评价工作,技术手册保障培训标准化实施,以取得人社部门证书为技术推广阶段性成果,取证技能人员将技术使用于行道树养护实际工作。

标准化技术体系建立

技术体系搭建依据 居行道树养护还没有国标和岗位标准,技术体系搭建以上海行道树养护管理考核标准、《 《行道树养护技术规程》(DGTJ08-2105-2012)、行道树养护一线岗位工作任务及技术现状为参考依据。

标准化技术体系搭建 包括分析编制行道树养护工作任务分析表和考核规范,编制形成全套技术文件,编制配套的行道树养护技术手册等。

分析编制行道树养护工作任务分析表和考核规范。
研究梳理行道树浇水排水、施肥、修剪剥芽、病虫害防治、扶正、更新复壮、防灾、竖桩绑扎、盖板铺装、覆盖物铺设、养护机具工具使用维护等整套技术,按岗位任务实施特点,分为行道树树木养护、行道树设施维护、行道树机具工具维护3大工作内容,将技术转化为技能,分析技能要求,配以相关理论知识,形成工作任务分析表和考核规范,成为整个推广技术体系开发的基础性、引领性文件。

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编制形成全套技术文件。
按照3大工作内容和行道树养护基础知识,编制形成实施方案(含培训大纲、理论教学要求、实训教学要求、课时、鉴定方案和题库量),提取操作技能细目(各项技能技术要点)、理论知识细目(理论掌握要点),形成操作、理论基本题库(题库量:鉴定题量≥3:1),编制实训、鉴定技术支持清单。

编制配套的行道树养护技术手册。
上海组织编写《行道树修剪技术与管理手册》 《树洞创面保护与树洞修补手册》等,这些技术操作手册与行道树养护专项职业能力相关内容很好匹配,后续还将持续编写树木科学与健康、行道树病虫害防治、行道树设施管理等方面行道树相关技术操作手册,为行道树养护技术推广做好保障。

行道树养护技术推广体系创新纳入树木健康和树木风险两个技术块。
在基本养护操作外,首次普及树木健康诊治与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对于多台风气候条件的上海行道树很有意义,为城市树木恶劣天气折枝、截断安全隐患解决提供了技术措施,为国内领先尝试。

技术体系推广预期效果 通过专项职业能力开发和技术手册编写,形成相互匹配的系统化、可复制的标准化行道树养护技术推广体系,取证技能人员将具备树木养护基础知识、行道树养护安全作业能力、行道树日常养护能力、行道树应急与防灾处置能力、行道树设施与常用机具工具使用和维护能力,能开展科学、规范的行道树养护操作。

技术推广思路

及时更新行道树养护技术体系 取证行道树养护专项职业能力技能人员,需要参加行业继续教育,以更新技能结构,及时掌握行业最新养护技术;跟踪专项职业能力技术体系实施效果和行业最新技术研究成果,更新量达到40%左右及时开展技术体系的提升工作,与时俱进,保障实用性。

开展上树修剪新技能体系开发 攀树修剪已成为一门专业学问,出现了攀树师职业。
攀树也是一项源于美国的新兴户外运动,借助专业设备上树,具备专业的绳结技能,相比目前上海行道树上树方式,能实现在树上快速上升、下移、旋转等动作,对于提升行道树修剪作业安全、效率和效能有很大帮助。
通过攀树技术,能更快上树、全方位检查树木健康情况。
行道树修剪将不仅是满足造型要求或解决树木与公共设施的矛盾,更是从树木健康出发,对其健康进行诊断和治疗,实现树木保健,也是行道树养护在专项职业能力的全面技术推广基础上,针对树木健康、上树作业安全、更精细化养护的一项重要新技能。

引导行道树养护工作专业化、精细化培训解决就业,技能对接岗位,上海行道树养护对比其他技术模块,对接岗位的特点相对明显,基本拥有相对稳定的一群技术人员,但流动性大、以农民工为主、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等特点,不利于该技能领域的长远发展。
通过技术体系的研究、集成和推广,吸引更年轻、知识结构更完善的群体从事此项工作,促进行业的技术稳定和技术创新,更快更好实现行道树精细化养护。

通过技术推广,带动树木养护工作发展 目前绿地树木养护方式比较粗放,行道树为城市树木的一个特殊群体,很多技术适用于各类绿地中树木的养护工作。
行道树养护技术推广到一线更大的技能人员群体,将增强树木精细养护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将适用技术应用于树木养护,促进城市树木景观的提升,带动树木养护工作发展。

上海绿化行业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城市树木健康诊治、风险评估体系建立,持续开展古树名木保护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研究,成立城市树木生态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符合实际需求的树木养护技术,致力形成“实验研发一企业(行业)中试一应用示范一培训推广”的工程化应用技术体系,与行业、企业共享技术,技术推广方面在“上树工”项目多年实践基础上,于2018年开始探索符合行业实际的行道树养护全套技术推广工作。
行道树养护技术推广,为技术与作业人员搭建起一座桥梁,帮助行道树养护人员培养工作所需技能,实现行道树分类分级精细化养护管理,促进行道树技术在一线创新提升,其探索和实施将持续开展。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