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各乡镇介绍来了!快来看看你家乡的来历(社旗来了看你来历太和)

社旗的乡镇都是有多少村?

多大面积?有多少人?都有什么名气?

朋友们应该不是很清楚吧?

社旗各乡镇介绍来了!快来看看你家乡的来历(社旗来了看你来历太和)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现在好了

社旗位于伏牛山南麓,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缘,紧邻南阳市区。
自古有“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 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之说。
社旗共有13个镇、1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但每个地方都独具特色。

赊店镇

赊店镇为县府驻地1949 年成立南阳县赊店镇人民政府;1965 年建立社旗县人民政府,驻社旗镇,谐原赊旗之音,寓社会主义旗帜之义;1975 年更名为城关镇;1981 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名社旗镇;1989 年被河南省政府定为历史文化名镇;2004 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名为赊店镇。

兴隆镇

兴隆镇历史文化悠久,据已发掘的仰韶晚期茅草寺文化遗址表明:上朔远古,先民们已在这里家居生活。
清初,唐河水运发达,此地为一水陆码头;清乾隆五年《裕州志》第二卷《集镇》篇记载“兴隆镇,系康熙二十九年知州潘云桂招徕流寓,新设此店,现有数十家”。
因水运发达,商业兴隆,物阜民丰,人们为求吉祥故以兴隆为名。

郝寨镇

据传,汉代郝姓始建村,故址在今南小河旁,以其周围曾筑寨,故名寨子沟。
宋代传说郝姓一人曾中探花,在今人民礼堂一带建探花府。
后村民增多,村落扩大,并筑起环村土寨,以郝探花名声显赫,遂更名郝家寨。
明初兴店开集,形成东西向街道,有商号48家。
1931年名郝寨镇,俗称郝寨街。
简称郝寨。

清末属裕州(今方城)平新下里和唐县,1912年以来属方城县陌陂区和唐县源潭区。
一度曾为“三不管”地带,民间有“唐县唱戏方城看,泌阳饭馆去吃饭”的说法。
1949年——1956年,北部仍属方城县陌陂区,南部、东部属唐河县兴隆、老贺庄等区。
1958年建郝寨人民公社,属方城县。
1961年分别为郝寨、王营、坑黄、老贺庄人民公社,1963年1月为郝寨人民公社,1965年划属社旗县。
1966年撤区并社为郝寨人民公社。
1983年4月改乡,后又撤乡建镇。

桥头镇

桥头镇原名桥头街,位于宛城、社旗、方城三县区交界处。
东距县城13公里,西距南阳市30公里,南驻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1985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乡改为镇,辖区面积85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16个行政村,103个自然村,镇区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2万人,镇内地势平坦,环境优美。

桥头镇是一个古老的集镇,历史非常悠久。
据碑文记载,它始建于秦代,名为金鸡屯,嘉庆年间曾经叫桥头镇,1965年由南阳划归社旗县管辖。
1949年设桥头区,1965年改公社,1985年建镇。

李店镇

李店镇历史悠久,明代属唐河县桐河、南阳县青台两个保;清代李店、大王庄、半坡一带属唐河县桐河保,薛庄、窝沟张、草庙王一带属南阳县千佛寺保;中华民国时期,大部分地区属于唐河县源潭公社,北部分少部分村庄属于南阳县青台乡,具碑文记载,民国七年李店就命名为李店镇了。
1947年10月解放,置李店区,属唐河县;1949年撤李店区改属桐河区;1955年撤区,置李店乡,1958年公社化时,大部分地区属唐河县源潭公社,北杨庄一带属南阳县赊店公社,1961年置李店公社,属唐河县太和区,仅北杨庄、薛庄一带属南阳县青台区青台公社;1965年11月划属社旗县;1966年11月撤李店公社,分属太和公社和青台公社管辖;1975年6月恢复李店公社;1981年改名李店管理委员会;1983年4月改为乡;2000年撤乡建镇,命名为李店镇,2005年原青台镇并入李店镇。

晋庄镇

晋庄镇位于社旗县西南部,南与唐河县桐河乡、 西与宛城区高庙乡接壤。
镇域面积55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146个村民小组,全镇耕地面积5.5万亩,总人口3.19万人。

苗店镇

苗店镇,位于社旗县东南部,距县城20千米。
面积68平方千米,人口3.2万人。
辖苗店、石塔寺村、老贺庄、张营、司庄、邱庄、赵岗、老沟刘村、曹堂、八里庙、曹岗、夏庄、老魏庄村、杨岗、长岗镇、万田岗村16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162个村民小组。
素有“三粉之乡”之称。

饶良镇

因光武帝刘秀避难至此憩息时树荫“绕凉”而得名。
隋朝曾在此设立阳平县郡。
2005年撤销丁庄乡,并入饶良镇。

汉光武帝刘秀曾在饶良东菜园大槐树下避暑纳凉,一觉睡到太阳西沉,仍为树阴围绕,由此得名绕凉,后谐名为饶良。
北魏时为阳平县治州。
随开皇7年(587)改阳平县为饶良县,大业二年(606)改饶良县为比阳县,宋、金因之。
明洪武14年(1381)属泌阳县,后置饶良前保。
1937年为饶良保。
饶良古城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公里,城门楼5个,四角各设角楼一个。
城内8座大庙,四座小庙,历为光佛盛儒之地。
抗战时期,泌阳县立中学和泌阳县简易师范曾迁此办学。
解放后属泌阳三中,1965年归属社旗三高。
1985年12月撤乡建镇。

朱集镇

朱集镇地处南阳盆地东北边沿,两市(南阳、驻马店)、三县(社旗、唐河、泌阳)结合部,是社旗最偏远的乡镇之一。
辖27个行政村,120个自然村,277个村民小组,5.8万人。
辖区面积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万亩。

朱集原名“艮子街”属泌阳县,1958年属饶良人民公社,1961年为朱集人民公社,1965年划属社旗县,因人民政府驻朱集,故名。
2005年撤销田庄乡,并入朱集乡,同年撤乡建镇。

下洼镇

下洼镇位于社旗县东北部,距社旗县城20公里、北邻方城,东接泌阳,属三县结合部。
北有伏牛山余脉,是社旗县唯一的浅山丘陵区。
1954年以前属 唐河县,1955年归 方城县,1965年划入 社旗县。
1965年建下洼公社,1966年更名东升公社,1982年复名下洼公社,1983年改为 下洼乡,2009年12月25日 下洼乡撤乡建镇。

陌陂镇

陌陂乡(又名麦被),辖19 个行政村, 76 个自然村, 196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38966 人,耕地面积 62537 亩。

明代属裕州孝义乡。
清初沿明制,中期属平新里,末期属平新上里。
1912年属方城县第五区。
1932年属第三区(券桥)。
1941年属陌陂镇,南部一带为精诚乡,东北为二郎庙镇(旋改酒店镇)。
1947年置陌陂区。
1951年为第六区,辖26乡。
1956年3月撤区,建陌陂中心乡。
同年12月恢复区,辖乡14个。
1958年撤区,建陌陂人民公社。
1961年复置区,辖公社11个(旋调整为8个)。
1965年11月,陂陂区(除二郎庙人民公社)划属社旗县。
翌年10月撤区,改为陌陂人民公社。
1983年4月改社为乡,2012年撤乡建镇。

太和镇

太和镇辖刘集、范楼、马埂、闫店岗村、宋庄、后赵六个村委会,58个自然村。
清代李姓建村,取名李夭庄,原有10米高、3米厚的正方形土寨,并寨沟环绕。
1930年村首富李子炎仿照北京皇城改造寨墙和门楼,并石刻“泰龢寨”门匾嵌于城门楼上,取意“国泰人和”,寨名遂改。

明清属唐县青台保,1913年属沘源县,1921年属源潭区,设太和乡。
1931年属唐河县太和保,1947年属唐北县,县人民政府驻太和寨。
1949年4月属唐河县源潭区。
1958年太和人民公社,1961年建太和区,下辖5个人民公社。
1965年划归新设立的社旗县。
翌年撤区设永红人民公社。
1982年复名太和人民公社,翌年改乡。
2012年撤乡建镇。

大冯营镇

大冯营镇位于社旗县与宛城区结合部,社旗县县城西12公里处,南驻公路、社晋公路穿境而过。
总面积7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17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万人,耕地面积6.7万亩。
2006年撤乡建镇。

大冯营乡因大冯营村而得名。
大冯营其实就是大方营的缪传,因为大冯营村由前营、后营、西营组成,加上东南侧的胡营(大冯营自然村习惯不含胡营,大冯营行政村包含胡营),这样的四个营就组成了四四方方的一个大“方”营,符合中国人外圆内方的习俗。
由于70年代中期大冯营公社建设初期政府临时在大冯营村办公,大冯营乡名称由此而来。

唐庄乡

唐庄乡位于社旗县城北5公里处,东与陌坡乡接壤,北与方城县券桥乡接壤,西与桥头镇接壤,南与城关镇接壤。
南北长7.82公里,东西宽8.35公里,面积约66平方公里,人口3.6万人,耕地面积4048公顷。
辖唐庄、大王庄、小王庄、尚庄、肖庄、辛庄、前庄、郭楼、苗庄、官营、漫流寨、李湾、沙河、马庄、岗里、冀岗、东田、圈里18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172个村民小组。

赵河街道办、潘河街道办

根据宛政办文〔2012〕45号撤销城郊乡,设立赵河街道办,辖原城郊乡的河南街、代营、何庙、谭营、孔庄、官寺、埠口、高庄、刘庄9建制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5.7万人,办公地址设在原城郊乡政府。
设立潘河街道办事处,辖原城郊乡的东庄、贾楼、柳营、双庄、贺新庄5建制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潘河街道办事处与县产业集聚区合署办公,办公地址设在南环路1号。

不管你在哪里,

家乡总是心中最美的那片地方。

来源: 社旗在线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