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从“黑灯工厂”到eVTOL:“工改”成势后的中山新制造(中山数字化产业智能化转型)

这座过去以灯饰、家电、服装等传统制造业走红的城市,如今也植入了现代化、高精尖的基因,令人眼前一亮。

当前,中山正进军产业新赛道。
2024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构建“4+6”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集中优势资源扶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作为老牌制造强市,中山市正借开展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的强劲势头,升级落后环节、输入未来产业,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再造“新版本”制造名城。
在深中通道开通之年,中山在产业新空间中开拓制造新赛道,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速成型。

深读|从“黑灯工厂”到eVTOL:“工改”成势后的中山新制造(中山数字化产业智能化转型)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腾出超3.4万亩产业空间:

数智转型突破“硬件”瓶颈

最近,位于中山市沙溪镇的思诺得智能制造工业园正式落成。
园区面积超8万平方米,共10层楼,设有24条生产线,月产能可达80万台。
原先年产值不足8000万元的低效工业地块,未来将实现年产值10亿元的突破。

新旧厂房的巨大对比,让广东思诺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思诺得公司”)董事长卢海洋感触颇深:“我们之前的旧厂房是租来的,没有办法对生产车间进行合理化布局。

沙溪镇思诺得智能制造工业园于近期正式落成。
(图源沙溪发布)

在此之前,思诺得公司旧工厂内部的物流运输问题,长期影响着公司发展。
例如将物料运送到生产线上,光是在车间里就必须“绕一大圈”。
由于没有暂放区,工人要及时驾驶叉车将产出的成品运输到外面的仓库,避免车间内部堆积。
各个物流线路之间“打架”的情况时常发生,消耗了思诺得公司大量人力物力。

思诺得公司的经历,也反映了中山传统制造业企业在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时面临的“硬件”瓶颈。

一方面,全中山33.7万亩的工业用地上,早期开发的单层锌铁棚厂房超过11万亩,且不少存在用地手续不全等历史遗留问题。
对于有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计划的企业而言,难以在租用的厂棚下添置对空间适配度要求高的新系统,且不敢在这类用地上投资过多。
一些企业尝试购置国有建设用地、建设自主设计的数字化车间、“黑灯工厂”,却囿于中山的土地开发强度过高,难以寻得合适的土地。

另一方面,更高端的系统与设备,对园区的“硬件”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空间更充足、布置更灵活的厂房及园区设计,更完善的园区电力系统,更强大的园区网络设施等等。
而村镇低效工业园内的简易生产环境及配套设施,难以承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需求。

“工改”的推进,加速了这些“硬件”瓶颈的破解:近2年内,中山超过3.4万亩低效工业用地得到整备,大批用地手续得到完善,老旧锌铁棚蝶变为现代化厂区,中山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了更高质量的空间支撑。

此外,厂区周边的配套设施也正同步优化。
例如,中山市政府与广东电信于2023年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推进“工改”园区数字化建设,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并聚焦中山优势制造产业,打造一批典型应用示范工程。

经历过“工改”,思诺得智能制造工业园也将分批引进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设备。
设备可自动将物料传输到隔壁的生产线,产品生产出来后,会由自动导向车(AGV)进行搬运,搭乘升降机送至最近的成品仓库,全程无需人力介入。

“我们研发的一些产品,对生产车间的防尘有一定要求,以前不具备这个条件,现在可以陆续投产了。
”卢海洋说。

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55.7%:

传统企业相继“加码”数智转型

截至目前,中山“工改”项目已逾千个,而在这其中,以企业自主改造项目居多。
在“工改”带动的转型热潮下,中山本土的一批传统制造企业相继动了起来,主动转向数字化智能化。

在中山市东凤镇,中山市泛华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已在当地扎根超过20年。
因发展所需,2024年春节后,企业从旧厂房搬迁至了“工改”园区,却没有将一件旧设备带进新厂房。
公司总经理许红军解释:“以前我们是纯人工模式,现在我们要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所以投了6000多万元,新买了一套数字化系统和智能化设备。
”许红军举例,化妆品的乳化生产工艺,在过去需要工人楼上楼下跑着拧开关来操作,如今只需在数字化系统上轻触按键即可。

中山市泛华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搬迁至东凤镇民乐社区和合工业园“工改”园区。
(图源中山市工改办)

中山本土知名灯饰企业松伟灯饰的“黑灯工厂”,也在2023年开工建设,是中山灯饰产业的首个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园。
“这是从0到1的突破。
”公司总经理助理刘银芳介绍,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园需要高度定制化,公司早已有转型想法,却苦于过去一段时间缺乏用地建设定制化的园区。
新的产业园将通过ERP等数字化系统,串联起智能文件柜、自动打包机等智能设备。
在两栋厂房之间,有一个环形物流通道,智能机器人在其间运输可以畅通无阻。

“我们希望新工厂可以成为行业内的标杆,未来要打造成省级研发中心,冲一冲国家级研发室。
”刘银芳说。

此外,中山对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政策支持也已启动。

2022年,中山出台《中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投入50亿元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并提出每年将认定一批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并对每家企业奖励最多500万元;最高按照转型项目设备和软件投入总额的20%给予扶持,单个项目最高奖励2000万元等举措。

2024年新年伊始,中山再推出《中山市2024年新春暖企促消费十八条》,提出引导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使用金融机构“数字贷”金融产品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制造业企业给予不超过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全额贴息,单个企业获得贴息金额最高3000万元。

企业发力、政府支持,为中山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创造了可喜的“成绩单”:2023年,中山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3%,位居全省第二;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27.2%升至39.3%,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3.2%,占比升至14.5%;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55.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3.4%。

携手深圳部署低空经济赛道:

传统制造名城产业大升级

在“工改”全面拉开的同时,中山正经历一轮产业“洗牌”: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低收益的落后产业形态“脱胎换骨”,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种子撒在了中山的土壤上。

一方面,中山传统优势产业的低端环节正被更高端形态取代。
以五金为例,其传统生产工艺的用水量十分庞大,且涂料、溶剂、油漆等材料还会造成废气、废水等污染。
2022年至2023年期间,中山通过“工改”已查处上百家落后产能企业、数十家环境违法企业。

对此,《中山市环保共性产业园规划》于2023年3月应运而生,提出第二产业拟新增、在建的环保共性产业园或拟升级改造的共性工厂共25个,产业园根据核心区、缓冲区、拓展区功能分区,对入园企业实行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管控、资源开发利用等4方面的差异化准入。

位于中山市小榄镇的绿金湾高端环保共性产业园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工改”新建的园区,将从源头上破解传统散乱污企业“生产低效率、成本高支出、环境高污染”的困局,减污降碳,打造金属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低碳环保智慧园区,促进当地表面处理行业聚集式发展及绿色升级。
目前,产业园已入驻了约40家企业,并陆续投产。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顺势入局中山。

2月末,中山举行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动工仪式,当天动工的69个制造业项目,总投资额564.4亿元。
从名单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项目涉及新材料、5G集成半导体、新一代光通讯等先进制造业领域,例如板芙镇国际无人机产业(大湾区)集聚基地、中山市华照村乡村振兴清洁能源工业基地、大湾区智能家居产业园、粤浦大健康智造基地……

板芙镇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动工现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3月1日,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深圳市东部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一行考察团来到中山,先后调研了三角通用机场、阜沙镇通航产业基地和深中航空港等地,肯定了中山发展低空经济产业的基础设施条件。

在本次调研之前,深中两地已就合作发展低空飞行洽谈过多轮,双方已初步达成明确合作意向。
中山计划在全市范围内按短期、中期、长期规划3批直升机和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固定起降点,为低空载人城际飞行、联程接驳、应急救援、交通监测、城市空游等领域提供基础设施布局及航线规划技术支持,兼顾后期产业的发展应用,并计划在今年内开通一条深中低空飞行航线。

另一方面,以福昆航空为代表的中山低空经济产业企业在近年逐渐发力。
福昆航空已经投产多款产品,为海内外客户提供公共安全、应急消防、基建巡护、物流运输等用途的无人机,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300%;其母公司御风未来于2023年10月成功首飞国内首架自主研发、全国产化的2吨级eVTOL。

福昆航空自主研发生产的E6无人机。
(受访者供图)

在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中山已制定了新目标。
2024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集中优势资源扶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提出了包括新增一批GMP标准厂房、推动1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超600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等在内的具体任务。

编者按: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广东实践中,来自中山的制造企业,是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
对于这座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全省第4的传统制造城市来说,推进新型工业化,关乎整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关乎近5000家规上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关乎8万多家工业企业背后的千行百业、万家灯火。

一座制造大市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要如何走好走实?南方+推出“中山新型工业化之路”专题,从技术改造、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培育多维度走读中山产业新趋势,敬请垂注!

【统筹】罗丽娟

【采写】南方+ 陈少宏

【摄影】南方+ 叶志文(除署名外)

【作者】 陈少宏;叶志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