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语文
2023.12
本
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把考生号中相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4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通常被称为“大家庭”。我在《江村经济》中把它称作“扩大了的家庭”,现在我却觉得,将之称作“小家族”更加恰当。
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承担子女生和育的生育社群。在由个人来担负孩子生育任务的社会里,这种社群是不会少的。但就每个家庭来说,生育的功能是短期的,孩子们长成了也就脱离他们的父母的抚育,去经营自己生育儿女的事务,一代又一代。家庭这社群因之是暂时性的。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结束抚育。
但是在任何文化中,家庭这社群总是赋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夫妇之间的合作并不因儿女长成而结束。夫妇之间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但是所经营的事务受着很大的限制,凡是需要较多人合作的事务就得由其他社群来经营了。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成员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亲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我们的家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但是和平常我们所谓的族也不完全相同,因为“族”由许多家所组成,是一个社群的社群。因此,我使用“小家族”来指称家。两者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只是在数量、大小上有差别,但一字的相差,却说明了这社群的结构性质。
形态上的差异,也引起性质上的变化。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家变成氏族性了。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一方面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由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所以这个家也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体现了长期性和临时性的差异。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材料二:
家庭是村庄最为基本的行动单位,是差序格局的核心,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核心关系。传统村落在家庭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宗族、家族这样的社会结构。所有家庭成员都对家庭以及所属的家族负有责任与义务(所谓的“光宗耀祖”即为此义)。这便是“家本位”,既包含“家庭本位”,也包含“家族本位”。理解家庭和家本位是理解中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关键。
在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宗族、家族等传统功能性组织已经逐步解体,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基本单位下降到家庭这个行动单元上。但是家庭仍然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家庭始终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的伦理责任、道德义务乃至生命价值,仍然是以他与家庭的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
费孝通晚年赋予差序格局新的意涵,“能想到人家,不光想到自己,这是中国人际关系当中一条很重要的东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设身处地,推己及人,我说的差序格局就出来了”。所以,差序格局并不必然会导致人人为己的自私,通过“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也能实现一种基础作用的公德,而家本位恰恰是推己及人的起点。比如,“仁”“义”产生于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推及他人,就构成中国人行动伦理的基础部分。
我国能在短时间内动员群众实现联防联控,有效阻断疫情传播。这不仅得益于各级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也与家本位的文化传统有关。面对疫情,家本位的观念使老百姓形成照顾家人、保卫家园的朴素情怀,这是我们能动员全民抗疫的社会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家国关系始终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石,国家政治以人民利益为本,人民群众以爱国爱家为美德、以家齐国治为己任,是上下同心、稳定繁荣局面的关键所在”。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国家为乡村提供大量治理资源,使得村庄治理带上了“自上而下”的特征。但是,家本位发挥作用的机制是推己及人的过程,村庄的团体组织和群众动员也要通过新礼俗慢慢培育。这个过程与基层治理追求制度化、标准化的过程形成了鲜明的张力。如何正视家本位逻辑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使之更好地为乡村现代基层治理体系的构建服务,需要更具体和深入的研究。
(摘编自付伟《家庭本位与村庄治理的底层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只要是由个人担负生育任务的社会,都必定存在家庭这一生育社群。
B.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只沿着父系路线扩大,因此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女婿、结了婚的女儿等人。
C.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有的传统功能性组织在逐步解体,但家庭始终表现出极强的韧性。
D.在全民抗疫过程中,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呈现出强大的动员能力,这与家本位的文化传统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家庭作为团体性社群,主要经营生育儿女的事务,夫妇间也很少进行其他方面的合作。
B.中国乡土社会中,扩大的家庭能够经营更多事务,为了经营更多事务也要求家庭必须扩大。
C.只要抓住家庭这一基本行动单位以及家本位逻辑这两个重点,就能理解农村乃至中国社会。
D.费孝通晚年对差序格局有了更多的思考,对差序格局的定义以及社会意义都做出新的阐释。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家本位逻辑”的一项是(3分)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B.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C.《百合花》中年轻媳妇称小通讯员为“同志弟”,最后将新婚的被子盖在了小通讯员的遗体上。
D.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
4.费孝通为什么不赞成将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称为“大家庭”,而要称之为“小家族”?(6分)
5.班级计划到某乡村调查新时期的“家本位”文化。请根据材料二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答案按序号填入相应的答题区域)。(6分)
新时期“家本位”文化调查主要内容
调查顺序
调查重点
相关说明
1
“家本位”文化的由来
了解乡土社会中如何产生“家本位”文化
2
①
②
3
③
④
4
⑤
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2题。
文本一:
白马湖 朱自清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
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在北方说起这个名字,管保一百个人一百个人不知道。但那却是一个不坏的地方。这名字先就是一个不坏的名字。据说从前有个姓周的骑白马入湖仙去,所以有这个名字。这个故事也是一个不坏的故事。
白马湖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本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春晖中学①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②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话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像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早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惝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只有一层使我愤恨。那里水田多,蚊子太多,而且几乎全闪闪烁烁,是疟蚊子。我们一家都染了疟疾,至今三四年了,还有未断根的。蚊子多到足以减少露坐夜谈或划船夜游的兴致,这未免是美中不足。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我也不能忘记云君,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有删改)
[注] ①春晖中学,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经亨颐先生创办。夏丏尊、朱自清等都曾在此执教。他们“一洗从来之积弊”,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使得这所乡村学校成为中国教育史的奇迹,当时有“北南开,南春晖”之说。②丏翁,即夏丏尊。
文本二: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 )。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地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整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
现在,一家租屋住在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
白马湖之冬,可谓是快意人生!
(节选自夏丏尊《白马湖之冬》,有删改)
6.下列句子,可用括号内的成语替换画横线的成语而保持句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B.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别树一帜)的。
C.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琼楼玉宇),浮在水上,迷离惝恍的。
D.蚊子多到足以减少露坐夜谈或划船夜游的兴致,这未免是美中不足(白璧微瑕)。
7.下列填入文本二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心如两家。
B.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住着我和刘心如两家,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
C.我和刘心如两家坐落在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
D.小小的几间新平屋坐落在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我和刘心如两家。
8.下列诗句中的“镜”,与例句中的“镜子”特征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例句:湖水清极了,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
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B.帐殿疑从画里出,楼船直在镜中移。
C.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
D.破镜重圆人在否,章台折尽青青柳。
9.下列对文本一、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写到“白马湖”是一个“不坏的名字”,其传说是一个“不坏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白马湖的偏爱。
B.文本一从白马湖写起,笔触渐延伸到附近村落、我们的屋以及丏翁家,全文以空间为线索,做到散而不乱。
C.从夏夜蚊子之多可见白马湖生活艰苦的一面,但生活的快乐远超过其苦楚,这也体现在文本一的详略安排上。
D.文本二以难忘白马湖的冬天起笔,以赞叹白马湖之冬收尾,与文本一都用了首尾呼应的技法,使结构严密。
10.下列对文本一与《荷塘月色》(朱自清)的比较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是行人稀少,《白马湖》的煤屑路“走起来却不见寂寞”,《荷塘月色》的小煤屑路让人感到“夜晚更加寂寞”,这表明情感随人生境遇而变化。
B.《白马湖》的菜花有着鲜艳的颜色,体现“春天的力量”;《荷塘月色》的荷花与月色相得益彰,“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体现朦胧、诗意之美。
C.《白马湖》和《荷塘月色》,都使用许多叠词,起到加强语意、突显音韵之美的效果;但从语言风格来看,前者显得活泼明快,后者显得典雅蕴藉。
D.《白马湖》中,作者在湖面划船时生出“世外之感”,《荷塘月色》中,作者怀想着六朝时的江南。两篇文章都流露出逃离现实、远离纷争的倾向。
11.文本一、二中的景物描写,既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请结合文本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答案按序号填入相应的答题区域)。(6分)
相似点
不同点
朱自清《白马湖》
夏丏尊《白马湖之冬》
风
①
②
湖水
③
④
植物
⑤
树木稀少,萧条荒凉
动物
归鸟、犬、萤火等,恬静美好
⑥
12.朱自清称赞夏丏尊“真挚豪爽”,词典中对“豪爽”的解释是“豪放,直爽”,豪爽之人常表现出率真的性情,宏大的气魄。请结合文本一、二及相关背景,分析夏丏尊的“豪爽”之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8题。
杜甫,字子美。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司马光曰:“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摘编自《旧唐书•杜甫传》及《续诗话》)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A.明年春,琯罢相 B.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C.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 D.游衡山,寓居耒阳
1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5.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的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为暴水所阻
A.琯兵败于陈涛斜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儿女饿殍者数人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B.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C.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D.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出身官宦世家,但科举、为官均不顺遂。他因进献《三大礼赋》受到玄宗召见,后被授予京兆府兵曹参军之职。
B.杜甫敢于直言。他在房琯带兵讨贼、兵败被罢免宰相之职时,为其上疏仗义执言,触怒了肃宗而被外放到地方做官。
C.杜甫与严武是世交,他曾趁着醉意发泄情绪,以“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斥责严武,但严武并没有因此生气。
D.杜甫晚年生活颠沛流离。严武、高适死后,杜甫无所凭依,加之蜀中大乱,只能携家人出川避乱,最后死在耒阳。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
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① (唐)杜甫
竹里行厨②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
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
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
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③交欢。
[注]①严公,即杜甫的好友严武。枉驾,敬辞,称对方屈尊访问自己。②行厨,出游时携带酒食。③罄,尽。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结合杜甫传记,可推断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居住时的作品,写作时间为上元二年和永泰元年之间,在写《登高》之前。
B.首联点题,以“竹里”“花边”呼应“草堂”,以“玉盘”“金鞍”呼应“酒馔”“枉驾”,营造出热闹欢快的气氛。
C.诗人寄身草堂却渴望朝廷的征召,当发现门前的车马并非朝廷的使者时,诗人非常失落,但又为好友到来感到高兴。
D.诗人邀请友人共看江上渔舟往来以消磨炎夏。古人常用“渔”表现闲逸之志,如苏轼写的“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0.第三联在写景之中寄寓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 。(姚鼐《登泰山记》)
(2) ,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
(3)《念奴娇·赤壁怀古》刻画了周郎的英姿,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则尽显刘裕北伐时的声威气势。
(4)《师说》中,某些士大夫计较师生的等级差异,以“ , ”为由取笑从师学习的人,韩愈认为这种做法实在有违师道。
三、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都是使用分类的人,也是被分类的人。分类作为重要的思维方法,能够使事物结构化、条理化,但也很容易使人落入强行分类的陷阱。比如,我们常选择某个词语来形容一个人,热情或冷淡、灵巧或笨拙,等等。被分类后,那个人与别人迥然不同的细微之处,往往就会被分类的标签抹杀了。又比如,我们常被问到,在生活中是“内卷”还是“躺平”。可是,无论我们回答“内卷”还是“躺平”,都无法体现生活方式的多种多样,情绪态度的复杂多变。
对“分类”这个话题,你有哪些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宝安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
1.B(由材料一第四段“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可知,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在少数例外的情况下,也可以包括媳妇、女婿等人。)
2.B(A项,“很少进行其他方面的合作”有误,原文“夫妇之间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只不过“所经营的事务受着很大的限制”。C项,原文“理解家庭和家本位是理解中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关键”,二者为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D项,费孝通晚年对“差序格局”赋予了新内涵,侧重于社会意义,并未对其定义作出新的阐释。)
3.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属于“家本位”的由家庭内推到家庭外,而是强调领导者以身作则,由上级推到下级。)
4.参考答案(共6分):
①家庭主要承担生育功能,是短期、临时性的;而氏族不限于生育的功能,还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是长期性的。(4分)
②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本质上属于氏族,只是在成员数量和规模大小上是少而小的,所以称为“小家族”。(2分)
5.参考答案(每空1分,共6分):
调查顺序
调查重点
相关说明
1
“家本位”文化的由来
了解乡土社会中如何产生“家本位”文化
2
①“家本位”文化的现状
②了解新时期家本位文化变和不变之处
3
③“家本位”文化的价值/作用/意义
④了解家本位文化在培养公德、
发动民众等方面的作用
4
⑤“家本位”文化的发展/前景/未来
⑥了解新时期家本位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方向
6.D(A项,左顾右盼,文中指四下张望;瞻前顾后,指顾虑太多,犹豫不决。B项,别有风味,另有一种美好的味道;别树一帜,比喻另创一家或另创局面。C项,蜃楼海市,文中指因光线折射而浮现的幻象;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与后面“迷离惝恍”的语境不合。D项,白璧微瑕,本意是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人或事物虽然很好,但存在小的缺点,美中不足。)
7.A(“湖的这一面”接上一句的末尾“湖的那一面”,“住着我和刘心如两家”省略主语“屋里”,接上一句的末尾“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两处都是句首接句末,形成类似顶针的结构,故连贯性最佳。B项与A项相近,但先说“是谁家”再说“新平屋”,不符合由远及近、先笼统定位后具体确认的认知过程。)
8.B(突出镜子之明净。A项写其朦胧,C项写精美,D项写其圆满。)
9.B(“全文以空间为线索”有误。文章描写白马湖时,既有空间的转换,又有时间的推移。)
10.D(结合作者在春晖中学从事推行新教育的工作这一背景可知,在白马湖中作者并没有“流露出逃避现实、远离纷争的倾向”,这段描写是表现白马湖的静谧美好、远离尘嚣,这是一种热爱生活的倾向。)
11.参考答案(每空1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相同
之处
不同之处
朱自清《白马湖》
夏丏尊《白马湖之冬》
风
①春天的风,温暖和畅
②冬天的风,寒冷凛冽
湖水
③春天的湖,平静的,满满的,软软的
④冬日的湖,不平静,充满寒意
植物
⑤桃花、菜花、杨柳等,充满生机
树木稀少,萧条荒凉
动物
归鸟、犬、萤火等,充满乡野气息
⑥饥鼠,生活条件艰苦
12.参考答案(每点2分,共6分):
(1)直爽率真,好客如命:从不吝惜美酒与美食,与友人一同分享各种美好的事物。
(2)志向高远,艰苦奋斗:从热闹的都市移居荒凉的山野,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
(3)苦中作乐,豁达洒脱:艰苦的条件下依旧赏画品花,在寒冷的冬日享受快意人生。
13.D(A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B项,古义,对待/今义,指享有的权利,社会地位等;C项,古义,没有办法做到/今义,能力低下。)
14.C(例句:意动用法。A项,使动用法。B项,名词作一般动词。C项,意动用法。D项,形容词作名词。)
15.B(例句:被动句。A项,状语后置,B项,被动句。C项,无特殊句式 D项,定语后置。注意,A项中“陈涛斜”是地名,“于”表示“在”。“陈涛斜”若为人名,他不可能一人战胜房琯的军队,由此可推断。而“兵败”也应理解为“军队战败”而非意念式被动“军队被打败”,原因有二:“败”有“战败,失利”之意,如“兵败如山倒”,意念式被动仅在本义不通时出现,如“函谷举”,“举”由“攻占”变为“被攻占”;被动句适用于被处置的对象,如“敌人被打败”,“房琯”是杜甫友人,若用被动句式显得生硬。)
16.A(原文:“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17.C(杜甫并非发泄情绪,更不是斥责严武,是用狎昵的方式夸赞严武,体现两人关系亲昵,不拘礼节。)
18.参考答案(每小题5分,共10分)
(1)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宵遁,谒,状语后置,拜,被动句式,各1分,共5分。)
(2)和村野老人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帽子,他就是这样狂傲放纵。(狎荡、拘检、过、不冠、傲诞,各1分,共5分。)
19.C (“诗人无比失落”有误。解读诗句需要知人论世。从传记中可知,其时诗人在严武举荐下“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日常“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过的是闲逸自在的生活,所以不存在“一直渴望朝廷的征召”。从诗的脉络来说,首联已写明将军携酒馔来访,并非此时才“发现到来的车马并非朝廷的使者”。这一联要表达的是,好友关爱已足慰人意,无须在意朝廷的征召。)
20.参考答案(每点3分,共6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草堂环境清幽,远离尘嚣,时值仲夏仍保持阴凉,反映诗人对自在惬意生活的知足;
(2)草堂地处偏远,设施简陋,但好友不计尊卑,热情来访的深情厚谊,让诗人感动不已。
(3)草堂的僻远幽静,衬托出友人到访的热闹,从而表达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欢愉之情。
21.答案(每空1分,共8分):
(1)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2)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4)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2.作文评改建议:定基点+找亮点。
基础指标(基点)和发展指标(亮点)
思维能力
具体说明
考生易出现的问题
基础指标
准确性
概念准确,重点突出
对“分类”这一概念能够进行合理阐释或准确界定,话题集中,重点突出。
泛化讨论,转移话题
只是笼统讨论如何认识事物,不能聚焦到话题;甚至使用其他概念替换话题,不能准确把握概念。
条理性
说理充分,思路连贯
围绕着“分类”的话题展开论述。使用多种论证技巧,说理充分,逻辑合理;层次清晰,思路连贯。论证有说服力,结构严密有章法。
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不讲道理。
论点模糊,颠三倒四,散乱无章。
发展指标
针对性
关注现实,发现问题
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强行分类的陷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问题意识(提出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以指导现实)。
脱离实际,漠视问题
空谈道理,生硬举例,很少关注社会,缺少现实感、时代气息。说理不痛不痒,没有抓住要害,不能提出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全面性
辩证分析,全面思考
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辩证地看待“分类”,兼顾优点和不足、扬长和避短、分类与被分类等不同方面。理性客观、有分寸感。
观点片面,立论偏激
要么全盘否定,要么简单肯定,不懂得把握说理的分寸。立论常常以偏概全,违背常识、常理。
深刻性
洞察本质,寻求对策
不停留在“是什么”层面,能够寻找根源、洞察本质(为什么),能够对症下药、推而广之(怎么办),比如:为何分类会成为陷阱,为何人们喜欢使用分类标签,如何才能正确使用分类。
停留表层,就事论事
只看现象而不及本质,思考比较肤浅,缺少洞见。所得出的结论也比较窄小,无法推广到其他方面。不能由表及里、以点带面,对观点的提炼与概括。
评分等级
等级
评分
基点:准确性+条理性
亮点:针对性+全面性+深刻性
一等
54-60
A落实到位,基点优秀
a多项突出,亮点优秀
二等
48-53
B落实较好,基点良好
b比较均衡,亮点良好
三等
42-47
C能够落实,基点一般
c能够涉及,亮点一般
四等
36-41
D勉强做到,基点较差
d硬伤较多,亮点较差
五等
0-35
E无法做到,基点缺失
e无法做到,亮点缺失
评分说明
(1)基点与亮点在同一等级打分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一般每2分为一个阶梯,例如一等文Aa可分为:一等下(Aa-)54/55,一等中(Aa)56/57,一等上(Aa+)58/59/60。
(2)基点与亮点也可以在相邻等级打分,如Ab或Cb;但不能跨越两个等级打分,如Ac或Ca,必须确保基点与亮点相对平衡。基点较好的文章,亮点肯定不能太差,反之亦然。打分时应首先考虑基点的等级。
(3)基点与亮点在相邻等级打分时,可根据参照相邻的等级来给分。如某文评为Ab,可以考虑参考Bb+或Aa-来适合给分,52-55均为合理给分区间。
(4)600字以上,每少50字扣1分。不足600字在30分以下,不足400字在20分以下,不足200字在10分以下。套作、抄写试卷内容,或者文风不正,故意调侃考试、学校或老师,视犯错程度,在20分以下评分,情况严重者给0分。
(5)缺题目扣2分。只写了题目或一两句话,给1-2分。错别字每个扣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他来考试文章,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载,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在未做官时就和杜甫关系很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皇帝准许了。这年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战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有才干,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为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待杜甫十分优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情谊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
”严武虽然也很急暴,却不认为他忤逆。 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植树,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田野里的农夫一起亲昵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帽子,就是这样狂傲放纵。
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江陵就动乱了,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吃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了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司马光说:“古人写诗时,认为使诗歌具有言语之外的深层寓意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使人们在阅读思索之后有所领悟。所以,以诗言说的人是没有过错的,但是读诗之人在聆听后应当有所警惕。在近代的诗人当中,只有杜子美最能体现诗人的这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