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全力创建食品安全之城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食品安全食品家宴舌尖监管)

五大亮点提升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亮点一:家宴中心打造嵊州样板

家宴是中国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习俗,街坊邻居、亲戚朋友在家门口一起吃顿饭、聊聊天,既喜庆又实惠。
如今,“家有喜事,就上家宴中心”已经成为常态。

嵊州市全力创建食品安全之城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食品安全食品家宴舌尖监管)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嵊州市三江街道上东潭村的家宴中心,干净明亮的大厅里整齐地摆着60多张大桌子,标准化厨房,合理划分功能区域,规范配备清洗、供水、消毒、冷藏、保洁、防蝇等设施设备,为村民提供一个宽敞、明亮、区域清楚、设备齐全的办宴场所,村民觉得村里家宴中心的用餐环境一点都不比酒店差。
厨师和帮工接受专门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当好农村家宴食品安全最直接的“守门人”。

为了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嵊州市开展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
2014年,全市以推进农村集体聚餐规范化管理为主阵地,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创新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机制,采取“因地制宜、积极筹备、先行先试、分步铺开”的方法,出台了全省首个《农村家宴保险方案》,在绍兴市范围内率先探索开展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推动了农村家宴向纵深发展。
截至目前,嵊州市有268家农村家宴服务中心参保,涉及所有乡镇(街道),覆盖面100%。

嵊州市政府从2012年起将农村家宴服务中心建设列入十大民生实事工程,嵊州市财政累计投入1698万元对农村家宴服务中心建设予以专项补助。
迄今为止,全市共建成标准化农村家宴服务中心365家,受益人口达到45万,是真正意义上的老百姓厨房。
嵊州市已经成为全绍兴乃至全省家宴中心建设覆盖最广、推进最深入的县市。

亮点二:地产食品整规打响嵊州品牌

嵊州传统食品小作坊生产的很多都是极具地域特色的食品,比如榨面、年糕、豆制品等,深受市民喜爱。
但食品小作坊“多、小、散”的特点决定了其难以达到食品生产许可标准,也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食品安全常常得不到保障。
近年来,为保证地产食品的安全,嵊州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小作坊监管模式,开展“一年一行业”整治,相继开展榨面、年糕、豆制品等传统特色地产食品的整规提升工作,打造了一批省级名特优食品小作坊,地产食品整规工作取得了实效。
2018年,我市新增名特优食品小作坊12家,位居绍兴市首位。

嵊州榨面是嵊州市传统特色小吃,素有“江南第一面”之称,极具历史传承价值,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也是嵊州市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嵊州市加大监管整治力度,嵊州市市场监管局制订出台了榨面生产加工行业标准,分批次召开榨面加工单位整治规范提升会,现场对生产环境、生产车间、使用水质、原料进口以及从业人员健康证等开展一对一整改指导,做到整改一家、验收一家,符合一家、发证一家,关停21家,70家取得了食品加工小作坊证,其中6家榨面作坊被评为2018浙江省级名特优食品生产作坊。
榨面行业的整规提升工作让市得安食品厂厂长马建国尝到了甜头。
市得安食品厂在去年获评浙江省名特优食品作坊称号,通过“名特优”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消费者,今年的销量比去年翻了一番。

地产食品的提档升级,有力地推动了“嵊州小吃”品牌的飞速发展。
小笼包、炒年糕、榨面被称为嵊州小吃“三宝”。
2018年,嵊州小吃在全国统标门店1900余家,成功入驻云栖大会,是云栖大会有史以来唯一入驻的地方小吃;参与绍兴国际马拉松、枫桥经验大会、绍兴发展大会、黄酒节等重要活动;参加马来西亚“一带一路”小吃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嵊州小吃品牌知名度。

亮点三:餐饮企业“明厨亮灶”形成嵊州模式

从“厨房重地,闲人免进”到“明厨亮灶,人人监督”的转变,嵊州市形成了餐饮智慧监管的特色经验。
实施阳光厨房建设、“A级”厨房、“4D”管理、“国家级五钻酒店”等规范化管理,有效推动餐饮服务监管从政府单向的“破”,到行业自律、企业自我监管的“立”,食品安全保障和企业效益实现双赢。

嵊州宾馆是嵊州市第一家打造“阳光厨房”的酒店。
来到嵊州宾馆,大厅上的显示屏将后厨的原料切配、烹饪加工、凉菜制作、餐饮具清洗消毒以及环境卫生等情况,一目了然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阳光厨房”举措的实施,有效强化了社会监督和部门监管,使消费者信任度、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嵊州宾馆餐饮总监葛明亚说:“让后厨房彻底‘阳光化’,就是面对消费者无遮掩全方位展示菜品制作的全过程。
‘阳光厨房’展现的虽然只是小小一块屏幕,却是社会监督大平台。

“互联网+”智慧监管,实现了部门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融合,形成监管合力,强化了餐饮单位主体责任落实,提升了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
目前,嵊州市已有2852家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规范使用餐饮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这项举措进一步确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亮点四:校园食品安全谱写嵊州经验

“学校食堂的食材是否新鲜、安全、营养,我最关注。
”嵊州市城南小学三年级家长金女士深知食品安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食材安全,是校园食品安全的源头。
如何从源头上为学生筑起“食品安全防护墙”?2017年起,嵊州市实现所有学校食堂大宗食品统一配送和定点采购率100%,把好学校食堂的“源头关”。

为保障全市师生饮食健康,嵊州市已连续两轮开展十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三年计划,建立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学校第一责任、师生共同参与”的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成效明显。
同时,建立起领导体系、监管体系、综治体系为主的共治新格局,完善以学校安全管理员、食品监管网格员、综合执法网格员和属地村(社区)协管员为一体的“一校四员”管理机制,推行长效监管新模式,开展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隐患清零行动。
连续多年开展校园食品安全监督团活动,每天实行家长代表到学校食堂就餐等“阳光体验”活动,营造了学校食堂源头可溯、过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满意可评的放心饮食环境。

打造坚实的校园食品安全防线还需监管与科普“双管齐下”。
我市通过“五个一”教育活动,即“开好一次食品安全主题会议、开好一次食品安全主题班会、开展一次小手拉大手活动、上好一节食品安全教育课、出好一期食品安全主题板报”,加强中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公民法制普及、科普常识、职业技能和学生课堂教育。

亮点五:农产品可追溯亮出嵊州名片

扫一扫二维码就能了解你手上这份蔬菜的产地、农药化肥施用情况,连农事情况、生产地图都标注清楚,不仅让你吃到放心菜,还能了解整个蔬菜的生长过程,监管部门可以开展监督检查,有什么质量安全问题一查就知道。
能追溯农产品的“前世今生”,这样的二维码就成了它们的“身份证”。

桃形李、茶叶、香榧、竹笋、茭白等是嵊州市特色农产品,深受老百姓喜爱。
为了守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我市围绕区域特色产品、风险产品和认证产品,以5-10月风险隐患多发季节为重点监测时段,以“三品一标”和追溯体系平台监管产品为重点监测对象,加大开展我市地产特色农产品的风险抽检和监督抽检工作。

嵊州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说:“在这样追溯系统全流程的覆盖下,一旦发生问题,可追溯系统能够快速地反应,获取问题农产品生产、流通整个流程的信息,并进行排查定位,确定问题的根源,然后针对性解决,必要时进行农产品召回,实施惩罚措施,由此来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

“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过程可监控、责任可追究”全链条管理也得到了市民的认可,“我们知道这些蔬菜是怎么生产的,当然吃得更放心了。

为了抓好民生工程建设,管好“菜篮子”和“米袋子”,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嵊州市还不断深化农产品生产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启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红黑榜制度,加大对失信企业惩戒力度,强化生产经营主体诚信自律,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食品安全工作任重道远,我市将继续立足民生,放眼长远,紧抓契机,巩固创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提升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水平,为推进高水平“三个嵊州”建设提供坚强的食品安全保障。

六个关键词织密共建防护网

关键词一 成效显著

嵊州市紧紧围绕省、绍兴市食品安全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先后取得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县、省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国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浙江省小吃文化之乡、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
多项工作获省、绍兴市领导批示肯定,多项经验在绍兴市予以推广。

关键词二 党政同责

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并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化人、财、物、制度等各方面的保障力度,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断提升。

关键词三 健全网络

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和乡镇(街道)“四个平台”深度融合,以乡镇(街道)综合信息指挥中心为枢纽,建立信息收集、分流交办、执行处置、日常督办、信息反馈、督查考核运行机制,实现基层治理快速联动。
网格化管理增强执法力量,也延伸监督触角,打通了监管“神经末梢”。

关键词四 过程严管

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风险隐患,以“四个最严”要求,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要场所开展专项整治,切实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通过源头严控、过程严管、风险严控,不断提升我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关键词五 行刑衔接

实施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健全案件协查联动机制,落实食品安全违法案件联动机制,实现跨部门、跨区域案件协办、信息共享,进一步强化食品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
自2014年实施以来,移送案件逐年增加,已累计移送75起案件,追究刑事责任117人。

关键词六 共建共治

政府、监管部门、社会力量三方协作,以大数据、信息化为支撑,健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
“铺开式”宣传,凝聚社会各界参与创建工作的热情;组织社会监督员监督活动、食品安全知识竞答活动、创建标识标语设计大赛等活动,鼓励广大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形成全员争当“吹哨人”,深化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多元格局。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