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认真的吗?81°C火焰山成祛湿养生圣地?真相是……(湿气出汗身体圣地体内)

网友们的\"养生大法\"

总能玩出新花样

最近

是认真的吗?81°C火焰山成祛湿养生圣地?真相是……(湿气出汗身体圣地体内)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火焰山祛湿之旅\"

登上了微博热搜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

\"安利\"大家去火焰山

称\"祛湿气效果显著\"

对此,有网友调侃,\"你说火焰山地表温度81℃,我敬而远之,但你要说它祛湿,那我高低得去一趟!
\"

还有不少网友

在评论区现身说法

表示去旅游后不长痘了、

不痛经了、肚子也变小了

还有网友表示

当地美食也\"有效\"

火焰山

位于新疆吐鲁番

以其极端的高温

和干燥的气候条件而闻名

这种高温干燥的环境

被不少网友认为

可以驱散体内的湿气

因此

一些网友开始尝试前往火焰山

进行所谓的“祛湿之旅”

(图源:新浪微博)

身为南方小伙伴

这些话

你一定从小听到大——

“最近脸上长了痘痘”

“你湿气重啊”

“吃饭没有胃口”

“这绝对是湿气重了”

“嘴巴干干的还有点臭”

“还是湿气太重了”

……

难怪有人调侃:

“湿气重”这个词

直接硬控南方人一生

而事实上

中医所说的\"湿气\"

是怎么一回事呢?

\"祛湿\"怎样做才靠谱呢?

让人困惑的\"湿气\"

到底是个啥?

俗话说“湿气在,百病害,湿气除,百病无。
” 中医认为,湿气重的人,很容易被各种疾病困扰。
因此湿气常被称为“百病之源”,专家介绍,其实,中医所谓的“湿”要分为内湿和外湿。

外湿多因天气潮湿、淋雨涉水或久处潮湿地带所致,它主要表现为皮肤症状,如痤疮、神经性皮炎等,其实是很好辨别的,防外湿也主要靠避免高湿环境,比如不长时间呆澡堂泡游泳池等等,尽量避开潮湿的地方。

而内湿则与体质和生活习惯有关,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大量食用肥甘厚腻、生冷食物,损伤脾胃阳气,造成脾失健运,湿自内生。
它表现为脾胃功能受损、吃啥都不香、大便黏腻、浑身无力。
中医讲“湿重如裹”,就是形容身体湿气重,感觉被包裹着一样别扭。
还时常伴随有精神萎靡不振、贪睡、手脚无力等现象,这就是“湿邪为患”。

很多人都认为“湿”是南方的专利,其实不然。
北方也会多湿,只不过南方多以外湿为主,北方以内湿为主。

从中医观点来看,湿气常常跟其他不同种类的邪气组合而来,比如:

湿+热=湿热

湿+寒=湿寒

湿+风=风湿

湿+暑=暑湿

针对不同种类的组合,中医往往有不同的方法去“对付”它们。
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往往无法准确辨证。

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

6个信号帮你识别

1

看舌苔

健康的舌头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薄白的舌苔。
如果体内有湿气,舌苔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说明体内可能有寒湿;

舌苔粗糙或比较厚、发黄、发腻,说明体内有湿热。

2

看舌象

健康的舌头没有齿痕,如果体内有湿气,舌头的两边就会出现齿痕,也就是一些小的牙印。

3

看大便

早上起来排便后大便不成形、粘马桶等,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4

看精神

一旦湿气重了,就会感觉身体

5

看饮食

不想吃饭、看见什么美食都没胃口,这也是湿气重的表现。

6

看关节

感觉关节酸、胀、麻,或者晨起后感觉小腿后发酸、发沉,这些可能也是湿气重的表现。

到火焰山\"烤一烤\"

真的能祛湿吗?

农历六月,吐鲁番当地人称之为“沙子开花的季节”,这时空气干燥,当地还推出了沙疗等体验来吸引大众。
在这种酷热的天气下,人体会通过大量出汗来调节体温,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一些人感觉到身体变得轻盈,仿佛体内的湿气被“蒸发”掉了。

对此,有中医专家解释道,“新疆空气干燥,火焰山夏季高温天气人体血液循环加快,体内水分通过皮肤极速蒸发,身体才有了轻盈的感觉”。

然而,根据中医的理论,湿气的产生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胃的健康状态又与个人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仅仅依靠短暂的高温环境体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湿气问题,也就是所谓“治标不治本”。
一旦游客结束在新疆的旅程,回到湿润的南方地区,湿气带来的不适感很可能会再次出现。

多位医生提醒,要想真正达到祛湿的效果,需要采取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方法。
这包括调整饮食习惯,增加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进行适当的运动,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以及采用中医的其他传统疗法来调理脾胃,增强身体排除湿气的能力。
此外,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减少湿气的产生。

出汗多就能排毒祛湿吗?

这些部位出汗多别大意!

出汗即皮肤通过汗腺分泌汗液

是身体散热的主要方式之一

也是人体排出水分的途径之一

对于体温调节

和水平衡必不可少

适量排汗有利于健康

身体中有一些代谢产物

如果没有通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皮肤排出体外

就会在体内形成“垃圾”

很多人平时运动少

夏季长期处于空调房

代谢产物无法通过汗液排出

从而积聚于体内

适当通过运动等方式出汗

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对于排毒、祛湿有一定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

过量排汗不利于健康

还可能导致身体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专家表示

有一部分体虚的人容易出汗

但出汗多并不一定是体虚

出汗后,疲乏、怕冷、怕风

这些状态都是虚汗的表现

此外还要注意

日常生活中,这几类人更容易出汗

↓↓↓

喜欢吃辛辣、热的食物。

肥胖人群 脂肪是热量的储存器,当体内热量多了,身体就需要散热。
因此,这些人更容易出汗。

小朋友 实际上,小朋友的汗腺跟成人的数量一样,但小朋友的体表面积要比成人少很多,因此,更需要通过出汗调节体温。

更年期女性 女性到了更年期,在屋内不热的情况下,也动辄会出一身汗。

还有很多疾病可以诱发多汗,比如,甲亢、糖尿病、低血糖;此外,感冒、发热等疾病,也会引起出汗异常。

夏季炎热容易出汗

中医理论中

汗是体内津液转化而成的

与五脏六腑都有关联

这几种情况下出汗

可能是脏腑失调的信号

清汗:伴有乏力、气短,一动就出虚汗,可能是偏气虚的情况。

黏汗:睡觉时,甚至会把枕巾污染,提示体内可能有湿浊、湿热的情况。

黄汗:有可能是肝胆系统出了问题,如果同时伴有目黄、身黄等问题,需高度重视。

黑汗:有可能是脾肾不足,瘀血内阻。

此外,出汗的位置

更加直观地展现身体的状态

这些部位出汗多需要特别注意

↓↓↓

手足汗:主要出现于双手、双脚,严重者伸出手时,汗水甚至会像水滴一样往下滴。
脾胃虚弱、脾胃湿热都可能会导致手足出汗。

头汗:主要以头部、头颈部、前额部出汗为主。
这类人群可能是湿热体质,平时喜食肥甘厚味,还有的人脾气暴躁。
头汗涉及的脏器可以是心、肝胆、脾胃。

劳心汗:主要出现在心窝,还有两乳房之间。
平常比较劳累,操心比较多,导致心气相对不足。

鼻汗:一般出现在鼻梁、鼻翼两侧。
鼻汗多和肺脏有一定相关性,肺气不足、肺气失于宣降,都可能导致汗液异常。

这些祛湿方法更靠谱

01

越\"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缺乏运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会导致湿邪困脾、引发疾病。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行,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02

饮食清淡适量

内湿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摄取的营养物太多,难以消化,化为湿气;或是经常食用生冷食物,影响肠胃消化吸收功能所致。

建议大家应适当减少酒精、甜食、油炸食品等油腻食物摄入;少吃生冷食物或凉性蔬果。

03

避开湿气的环境

因外界环境潮湿所导致的湿气,被称为外湿。
日常生活中应当留心: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要及时吹干头发擦干身体。

5个习惯是身体的“加湿器”

一定要改

久坐不动

运动少的人会经常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重的表现。
越是不爱运动,体内瘀积的湿气就会越多。

2

洗澡后不及时擦干

洗澡后要及时、充分擦干身体,包括脚,还要及时吹干头发,头发湿着时不要直接入睡。

3

常熬夜

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到了休息时间还不睡觉,肝脏也得不到休息。
身体就容易出现头昏脑涨、眼睛干涩胀痛等肝胆湿热的症状。

4

偏好肥甘厚味

肥甘厚味是指辛辣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或者味道浓厚的食物。
过食油腻食物会伤害脾胃,降低运化能力,从而助长湿气生成,凝滞体内。

5

贪食生冷

从内生湿邪的角度讲,贪食生冷、油腻、酒饮及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生湿。
这些因素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变差,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湿气在体内累积。

泡脚也有一定用处

↓↓↓

如果感觉到自己湿气特别的重,可以通过适当泡脚来增强人体机能,以排出湿气。

正确的泡脚方法:

用木桶泡脚

泡脚祛湿的要点:水要多,热量要够,时间要长。

随便拿一个盆放点水只能称为洗脚,而泡脚最好使用木桶。

一方面,用木桶泡脚时能把小腿整个放进去;另一方面,木桶的保温效果更好。

此外,在泡脚的热水中加上一些老姜,祛湿效果会更好。

水温由低到高

泡脚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8℃~43℃为宜,但是不做强制要求,因为每个人的耐热程度不同,大家可以在实践中自行摸索适宜自己的温度。

刚开始泡时温度可以低一些,然后再慢慢添加热水,慢慢加温,泡到全身发热为止。

泡到微微出汗

湿性缠绵,不可骤除,所以大家不要一味追求“祛湿速度”。

一般来说,泡到后背有微汗或者额头出汗时,即可说明经络已经上下贯通了,此时湿气可以借助汗液排出体外。

不过,大家千万不要泡到出大汗,否则会损伤心气。

泡脚最佳时长

虽然我们强调要保证泡脚的时长,但是这个时间也不需要一味延长。

一般来说,每天泡脚15~20分钟就可以起到祛湿的效果了。

几点提醒

儿童对温度极其敏感,老年人对温度感觉迟钝,二者泡脚的最佳水温在35℃~40℃左右,并应当由家人先试水温,防止发生烫伤。
糖尿病患者泡脚时要特别注意水温,控制在38°C~40°C为宜。
心脑血管病患者需谨慎,如果泡脚时间过长或水温过高,会使更多的血液流向下肢和体表,从而引起心脏、脑部等重要器官的缺血,容易出现头晕眼花、心慌、胸闷等症,引起不良的后果。
下肢静脉曲张或血栓患者不建议泡脚,妊娠期和经期谨慎泡脚。

食疗祛湿

可以试试这种豆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将白扁豆称为“脾之谷”,白扁豆消暑赛绿豆,祛湿胜过红豆、薏苡仁,而且是补脾的“常胜将军”,可谓是夏天祛湿第一豆。

白扁豆入脾经、胃经,具有健脾养胃的作用,能够改善食欲不振等症状,对病后体虚胃弱、虚不受补者尤宜,经常与太子参、山药等同用,增强疗效。

宋朝有一道“保健饮品”——香薷饮,《红楼梦》中林黛玉为解暑喝的就是这款,用到了白扁豆,再搭配香薷、厚朴,三味中药就能组成这道流传至今的解暑良方,以凉服为佳,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的功效,还可以用来治疗现代人常有的“空调病”。

平时可将白扁豆30克、党参10克文火煎煮30分钟,滤渣取汁,加粳米煮成稀粥,早晚空腹服食,可以益气健脾,适用于慢性胃炎、食欲不振、大便溏泻、暑湿吐泻、胸闷腹胀等。

注意:咳嗽咽痛、气虚体质的人群不宜食用白扁豆。
白扁豆不宜生吃、不能与空心菜混吃。

夏季出汗后别做这4件事

会让湿气上身

1、“汗出当风”

夏季,身体总是有汗,此时千万注意不要贪凉,如果出汗后立即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很容易引发“空调病”。
因为此时全身皮肤的毛孔为了散热处于开放状态,如果突然接触冷风,毛孔来不及收缩,风寒湿之邪便会“乘虚而入”,感冒、咳嗽、身体疼痛、关节炎等疾病也会找上门来。

2、“汗出入水”

夏日人们户外活动后,为尽快消汗除热,往往喜欢冲冷水浴或游泳来“快速冷却”。
这样身体骤然遇冷水,会使开放的汗毛孔立即收缩,汗孔关闭,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可引起高烧。

此外,因汗出时毛孔大开,水湿极易从汗孔而入,侵入肌肉腠理骨关节内,还会导致风湿、寒湿身痛等症。

3、“汗后饮冷”

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多伤胃”,进入伏天后,中医称之为“长夏”,这时的天气特点是闷热难耐,如过度地贪食冷饮,寒湿之邪最易困阻脾胃、损伤脾阳、脾失健运,易见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4、“久着汗衣”

夏天汗出不断,衣服经常是湿的,人一旦安静下来,汗湿的衣服会马上变得湿冷黏腻,贴在身上很难受。
因为湿衣服一直在蒸发,蒸发时液体变成气体,会从身上吸收热量,人会感觉身体湿冷。
而此时皮肤的毛孔大开,寒湿乘虚而入,也会导致风湿类疾病等。

专家提醒

祛湿靠的不是单一的方法

而是需要

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调理

饮食、运动、环境以及心理调节

都在祛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具体到个人

身体是不是“湿气重”

是哪一类“湿气”

最好还是请中医医生来确诊

转自:新华日报健康

来源: 小莉帮忙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