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清代尚书第国内罕见六脚牌坊

在江西省遂川县五斗江乡三溪村中有一处名为“尚书第”的牌坊,这是一座非常特别的六“脚”牌坊。
据了解,六“脚”牌坊是牌坊类型中非常独特的一类型,在全国十分罕见。
江西境内有几座六“脚”牌坊,大多建于明末清初。
这些牌坊的人物花纹雕刻精致,建筑工艺精美,显示出当时的江西手工匠人的高超技艺。

牌坊坐东向西

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

遂川清代尚书第国内罕见六脚牌坊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五斗江乡地处吉安市遂川县的西北边境,位于罗霄山脉中段。
据了解,五斗江乡东邻遂川县衙前镇,东南连接遂川县大坑乡,西北与井冈山市交界,东北与遂川新江乡相连。

五斗江乡的地势西高东低,群山耸立,峰峦连绵,西部是高约千米的严岭嶂,东部是百米高的三溪山。

在群山的怀抱间散落着几处小村庄,三溪村就是其中的一处。
三溪村村民郭媚圆告诉,三溪村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古村,但由于岁月的流逝,现今村中留存的古迹并不多,“尚书第”牌坊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处。

“尚书第”牌坊的位置十分醒目,就立于村中心,被一群现代化的民居所包围。
这座牌坊与许多坐北向南的牌坊不同,它是坐东向西。
据遂川县博物馆曾志勇介绍,“尚书第”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整座牌坊高5.7米,宽5.2米。
“现在看到的这座‘尚书第’牌坊”并不是它的全貌,它的部分结构已损毁。
”曾志勇说。

是一座旌表坊

为纪念郭维经而建

旧时,建造牌坊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普通百姓想要立牌坊更是一件极为隆重且不容易的事情。
据介绍,立牌坊是由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或者各级的地方官府来统一建造的官方行为,而对牌坊的审批的权利则掌握在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

古时立牌坊的程序十分复杂,先由当地官府查核事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经皇帝审查恩准后,由皇帝直接封赠,才能开建。

牌坊的分类特别的多,不同的牌坊所适应的人群不一样,有针对于女性而立的贞节牌坊、有针对富商的义举而立的仁义慈善牌坊、而最常见的就是针对官员而立的旌表坊。
“尚书第”牌坊便是一座旌表坊,为纪念明代尚书郭维经而建。

为何三溪乡中会建一座纪念郭维经的牌坊,郭媚圆告诉,这是因为三溪乡是郭维经的故乡。

据了解,郭维经是明末抗清的名臣,为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龙泉县(今遂川县五斗江乡三溪村)人。
郭维经在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中进士,随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南明朝隆武年间,又曾被任命为吏、兵两部的尚书,督师五省军务。
后与清兵在赣州城下大战,战败自尽。
郭维经的儿子郭应铨、郭应衡、侄子郭应煜等皆力抗清兵而亡。

三间六柱结构

乾隆赐“宇宙正气”匾额

牌坊是古村中常见的古迹之一,在形式上也多有不同。
它分为两大类,一类被称之为“冲天式”,也叫做“柱出头”式。
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
另一种叫做“不出头”式,最高点是明楼的正脊,“尚书第”牌坊就是“冲天式”的。

除此之外,牌坊还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结构,“尚书第”牌坊是三间六柱结构的。
据了解,三间结构的牌坊很常见,但是六柱的牌坊十分少见。
据曾志勇介绍,六柱牌坊是牌坊类型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在全国十分罕见。

与许多石质牌坊不同的是,“尚书第”牌坊是由红石制作而成的,由于经受了百年的风吹日晒,现今“尚书第”牌坊的颜色由红色变成了粉红色。

“尚书第”牌坊顶上刻着一段文字,记载了郭维经为“明天启甲子举人,乙丑进士,官吏兵二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御史”的经历。
在这段文字上方,还有一块牌匾,上书“宇宙正气”。
据介绍,这块牌匾是乾隆赐的,最初悬挂在郭维经故居之上。

两次间呈三角形

可增加牌坊稳固程度

据了解,这种六柱牌坊在全国十分少见,因为其在建造工艺上十分讲究,其两端边柱与中柱呈正三角形,两侧的“三角”还要互相对称。

据曾志勇介绍,从“尚书第”牌坊的设计角度来说,牌坊两次间的三角形设计是保证其能留存数百年的最关键的因素。
牌坊的两侧建均建有一个次间,次间均建成了三角形状,这是古代建筑师根据三角形最稳固的原理而设计的。
这样一来,牌坊的两边就像两座亭子“守卫”在其主间的左右,又被称为“亭阁式”牌坊。

“亭阁式”牌坊在江西地区十分少见,这种设计非常巧妙,既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增加石坊的牢固程度,又使其看起来很有厚实感,如同“双坯”一般。

除此之外,无论你站在牌坊的正面还是背面看,两边的次间都是向主间围拢的,形成古人追求的“八”字状。
与那些“一”字平行式的牌坊相比,“八”字状的牌坊显得更多灵动。

正楼及左右次楼遭损毁

曾连接郭维经故居

从现存的“尚书第”牌坊上,找不到岁月流逝的痕迹,牌坊的两侧连接着围墙,被很好的保护了起来。
郭媚圆告诉,其实这座牌坊曾经的规模比现在更大、更壮观。

“除了这三间六柱的结构外,牌坊边还有一座正楼,其左右次楼还建有雕梁画栋的顶,而这些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
为了更好的保护牌坊,村里人才修建了这座围墙将其围住,避免不必要的破坏。
”郭媚圆说。

据介绍,这座牌坊曾经是一座大门,它的“身后”连接的就是郭维经故居。
故居是当地郭氏先人们在郭维经曾经居住过的房子上修建而成的,乾隆皇帝赐的“宇宙正气”牌匾最初就是悬挂在这里。
经过数百年岁月的洗礼,这座郭维经故居也已然不见“身影”。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