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在梁庄村的大街上,洁净的路面,修葺一新的院墙,装表上墙的扶贫政策,各项村规民约;即将建成的村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田间、工厂里挥汗如雨的村民……都会让人感受到梁庄的新变化、新发展。
“梁庄”是个有故事的地方,40年风雨见证了靠“苦干”换来“富裕” 赢得荣誉
梁庄曾经在河南被称为豫东“一枝花”,几乎与新乡刘庄齐名。

8月2日,一个酷暑盛夏的下午,来到梁庄村原支部书记梁景治的家,说起过去的梁庄,80多岁的他立刻精神焕发,两眼炯炯有神。
1974年,梁景治被推荐为村党支部书记,当年他年轻少壮,有头脑和发展生产的思路。
按照循环农业进行农村产业规划,他推行农林间作,棉粮套种,大力发展牲畜家禽饲养。当时,村里就有70多头大牲畜(牛、马等),有200多头生猪。同时,开办榨油坊搞副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梁庄村当时的小麦产量已经达到每亩1000多斤,省农业专家刘英祥来到梁庄的小麦地块里,拔起麦穗看后,竖起大拇指说,这里的小麦在全河南省都很难找到。高产的粮食不仅可以满足村民全年吃上白面馍,还可以给国家每年上缴82500斤公粮,按照当时乡里下达的粮食征购任务是6900斤,他们每年都要超额10倍以上,一直坚持了6年。
几年后,田间的桐树成材了,筏掉桐树换成煤,又建了砖瓦厂。按照统一样式,把村里房屋进行改造建设。院里有沼气、厕所、厨房,修建了污水排放系统,进入沼气池。沼气做饭、照明,沼气渣上地,形成了庭院里的循环利用。
“吃中梁庄的馍,干不中梁庄的活”,是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梁庄人能干是出了名的。早起,随着太阳的升起,便在田间忙碌,中午吃饭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而且还要男女劳力换岗吃饭。每到麦收季节,要准备两把镰刀,一把钝了,就换另一把接着干,村里有20多名姑娘被称作“铁姑娘班”。
1976年,梁景治被选为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个人,受到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后来他被县委选派到匡城公社任党委书记。
梁景治走后,对村里事情放心不下,选了几个村干部,有的是家里人口少,有的是经验不足,再有个别群众在村里面搬弄是非,慢慢地村委班子人心散了。
回忆起过往,梁景治黯然神伤地说,梁庄后来的“穷”是瞎折腾,你告我,我告你,把梁庄折腾“穷”了。
梁庄人“励志”,他们重拾信心,依然可敬
2014年,梁庄村被评定为贫困村。
2016年6月,县环保局干部轩芳兰到梁庄村任村第一书记。她入村后,便从改村风、正民风入手。组织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将幼儿家长组织起来,开展树良好家风,让儿童健康成长教育;通过美丽庭院创建,孝善敬老活动,改陋习、树新风。
2017年8月,为了加强梁庄村脱贫攻坚力量,县里又选派最高人民法院的郑汝军任村第一书记。村民说,他刚来时,就到村头拔草,大家说,北京来了一个傻子,怎么光会拔草呢。其实,他是想从整治环境开始,村里最臭最乱的地方他一个人在那儿打扫,接着村民也就有人跟着他一起打扫。老百姓都说,这书记中,晒得一脸漆黑,还讲起了河南话。
梁庄村共有28人党员,60岁以上的23人,70岁以上的11人,后备力量不足,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郑汝军便在选人用人上下功夫。
梁金光原来做五金交电生意,有经济头脑;郭超致富带头人创办蒜片加工厂;田传伟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这些有经济头脑、又乐于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成为村委会的首先人选。村民想富脱贫的愿望,成了这届换届选举成功的动力,梁金光高票当选村主任。
梁庄村有过产业发展失败的教训,10多年前,曾经引入塑料颗粒加工厂,结果因为严重污染,遭到群众反对而废弃。
这次他们在培育产业时首先考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立足实际,发挥本地优势,与本地资源有效对接,“石磨香油”和“蒜片加工”成为首选。首先,石磨香油是本地的传统产品,鼎盛的时候梁庄小集镇上有十多家香油作坊,其次,这一带土地属于淤沙参半的良化土,适合芝麻种植,丰富优质的原材料为企业发展奠定的良好的条件。大蒜加工源于这里每年有几万亩的优质大蒜。前几年,由于市场波动,大蒜价格就像过山车,忽高忽低,农民吃尽苦头,慢慢地蒜农在市场动荡中动摇了信心。大蒜加工企业的出现,提高了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让蒜农消除了顾虑。目前,加工厂的订单多来自欧洲,这样无形中提高了产品的价值,大蒜成了农民“双保险”的农副产品。目前,日吞吐鲜蒜20吨,吸纳30多名贫困群众入厂务工。
梁庄村人“实干”精神是一种传承,至今这种精神一直在发扬光大。当年的“铁姑娘”许永真说,“我们年纪大了,干不动重活了,有空便到门前大街上除草,把自家的院子打扫干净,不仅影响了家人,也影响了邻居”。她住的街道上总是干干净净的。申孝芝坐着轮椅还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她说,“我腿走不动了,嘴能说,只要有口气,就要为党做工作”。
因病致贫的高清平,被群众称为“老干将”,这几年种大葱,他不能站立,便整天在地里爬着给葱培土。他说,“现在政策好,种葱还给奖补,我得带着孩子们干”。问起他家里情况,他说,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今年脱贫没一点问题。
这两年,村里修通了5.2公里的水泥路;建起了500千瓦光伏发电站,为50多个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了生活保障;正在建设的两个扶贫车间,可安排200名村民就业;用6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建设的30个蔬菜大棚即将动工,建成后将使贫困户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