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春率领46团——匕首上的锋刃(兵团纵队野战军王庄堆集)

大王庄,属安徽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镇。
而这个平凡的小村庄,随着时光的变迁,已愈加变得平凡,湮没于平淡。
当有人偶然提起那一段峥嵘岁月时,人们更多地想到的是在双堆集活捉黄维,而不是大王庄。

而大王庄血战,无论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中还是在后来的影视剧题材中,都是一笔浓墨重彩。
做个不一定妥当的类比,大王庄血战的惨烈程度已超越了孟良崮,取得的胜利是最后围歼黄维兵团的关键。
刘伯承在为《淮海战役中双堆集歼灭战初步总结》一书题词中指出:“淮海战役乃毛泽东军事学说中各个歼灭黄百韬、黄维、杜聿明三军的范例。
而双堆集歼灭黄维军一战,则为承先启后的关键。
……”用邓小平当时的话说,就是要有“烧铺草”的决心,他说:只要歼灭了南线的敌军主力,中原野战军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中国的胜利,这代价是值得的!
在这关键中的关键之战,来自安徽金寨的老红军唐明春率领的46团当为首功,成为我军匕首上的锋刃,在最后时刻插进了黄维兵团的心脏,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在1948年11月时,大王庄是只有40几户的一个小村庄。
国共双方先后共投入了好几个主力团,可以说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就此覆灭,我军几个主力团就此打残、消耗殆尽。
7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一到春天,大王庄外的许多田地里的很突兀地呈现出,这一横向或竖向的一垄一垄的麦子,总比其他地里长得茂盛得多,无他,这里是大王庄血战两军鏖战的战壕,战况惨烈,没有时间掩埋尸体,直接都推倾在这战壕里了。
血沃中原肥,不是虚言!

唐明春率领46团——匕首上的锋刃(兵团纵队野战军王庄堆集)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大王庄血战属于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了,原来的计划是轮不到中原野战军的,更不用说是中野6纵16旅唐明春率领的46团了。
首先,因为毛泽东的战略设想是第一阶段华野一边歼灭黄百韬第7兵团,一边诱邱清泉的第2兵团、李弥的第13兵团东进。
第二阶段再寻隙从侧翼插进去切断邱清泉的第2兵团、李弥的第13兵团的徐州归路,华野再掉过头来,吃掉这2个兵团。
中原野战军则要阻击黄维的12兵团、李延年的第6兵团和刘汝明的第8兵团。

但是,战况有了变化,邱清泉的第2兵团、李弥的第13兵团竟然从碾庄的西面大许家缩回了徐州附近,华野在歼灭黄百韬第7兵团后,如果不休整就打邱清泉的第2兵团、李弥的第13兵团,“诚非易事”。
中原野战军则要同时阻击黄维的12兵团、李延年的第6兵团和刘汝明的第8兵团,也没有把握。
按照原来的计划打,可能让两大野战军陷入僵持、苦战。

这个时候,有“书呆子”之称的黄维率领的12兵团冒了出来,之所以说他“冒了出来”,是因为他受蒋介石直接指挥,不受徐州“剿总”的调遣,一路向东北疾进,虽然一路受到中原野战军的节节抵抗,跋山涉水(先后渡过南汝河、洪河、颖河、西淝河、涡河、北淝河、浍河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效忠“蒋校长”,赶快去救黄百韬第7兵团。
原来并进的“飞将军”孙元良充分发挥了“飞行”的速度,率领第16兵团早就跑到徐州和邱清泉的第2兵团、李弥的第13兵团抱团取暖了。
李延年的第6兵团和刘汝明的第8兵团也是心怀鬼胎,很有些出工不出力。

陈赓带领中野4纵奉命与黄维12兵团死死纠缠,一路向东北而来,将其带入中野的包围圈,但是他还需要找一块地方,狠狠地揍一下黄维12兵团,为中野的1纵、2纵、3纵、6纵和11纵等部队争取时间缝口袋。

二、瘦狗敢拉硬屎,粟裕心细如发

“瘦狗敢拉硬屎”是时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用四川的俚语说的幽默。
“瘦狗”当然就是指中原野战军了。

中原野战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执行千里跃进大别山和建立中原根据地时,削弱了。
1947年夏,在转入战略进攻时,六月出动时,实有人数为:

(一)野战军直属队(包括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及警卫团、二局、三局、汽车队、军械科等)6370人。
(二)第1纵队:纵队直属(包括司、政、供、卫、警卫营、炮兵营、工兵营、通讯队、辎重营、担架队、教导团、补充团等,其余各纵与此同)6322人。
四个旅及骑兵团,27036人。
合计33357人。
(三)第2纵队:纵队直属队8054人,三个旅24945人,合计31000人。
(四)第3纵队:纵队直属队5150人,三个旅21318人,合计26478人。
(五)第6纵队:纵队直属队5515人,三个旅20807人,合计26322人。
以上总计124147人。

经过鲁西南战役的耗损和补充,野战军跃进大别山的部队有115000人,与渡河前相差不到一万人。

进入大别山后三个月的1947年11月29日,“野战军司令部关于部队实力向军委的报告》,有这样的记载:(一)人员:野战军直属队3000,1纵23000,2纵19000,3纵24000,,6纵2000,共计91000。
其中30000拨为军区部队,尚有野战军61000人。
(二)最近10纵、12纵(原五师)南下,计10纵20000,12纵(包括张才千部) 11000,随10纵归队8000,共计39000人。
以上两项总计130000人。
(三)我第一批南下四个纵队及野直约 115000,三个月来减员30000余。
(四)武器因减员大,埋藏很多。
以上不包括陈谢兵团的两个纵队和一个军(38军)。

在1948年秋季攻势前的八月的实力统计是:

野战军人员:1纵17915人,2纵15521人,3纵17724人,4纵31695人,6纵21644人,九纵20775人。
总计124274人。

武器呢?就大炮来说吧,野炮,只有4纵有2门,山炮,六个纵队合起来只有43门,炮弹不过200余发,步兵炮,一共只有43门,炮弹不过200余发,步兵炮,一共只有4门,而炮弹只有10几发,化学炮只有8门,炮弹只有45发。
就是迫击炮也一共才有207门,炮弹只有300多发。
拥有的作战武器,占比重最大的仍是步马枪、轻重机枪和手榴弹。

野战军中许多久经考验的纵队、旅、团的战将和政治工作干部,被调到军区军分区和地方上工作去了。
但是,中野,你瘦削而又坚强啊!在决战的时刻,你有胆略去歼灭黄维兵团。
所以刘伯承开了这个玩笑。
按邓小平政委表示决心的话来说,就是:即使中野打光了,只要歼灭了长江以北的敌军主力,其他野战军照样可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这个对战略决战的胆略和坚强的决心,一直贯穿到各纵队。

6纵宣传部长唐平铸,在当时的日记中记载了6纵接受任务后的情况:王(近山)司令员到总前委刘陈邓首长那里接受任务回来,在会上他首先谈了这次歼灭敌12兵团,刘、陈、邓首长的决心大得很,要不顾一切牺牲,完成作战任务,那怕打到一人一枪,也要拼到底。
参加歼灭12兵团的各纵首长都宣了暂,陈赓将军要求给他们最艰难的任务,准备全部牺牲,连他自己在内。
王司令员说:“我们要准备打得象大杨湖那样,剩下一个连,我就当连长,那个团打得不好,就解散编到打得好的团里去”。
杜(义德)政委接着说:“只准打好,不准打坏,中国打了这一仗就要解决问题。
我们6纵历来完成任务都很坚决,这次决不落人之后”。
王、杜报告以后就开始讨论。
16旅旅长尤太忠同志说:“部队现在情绪很高,纷纷要求主攻任务,我保证指挥好,争取不把16旅编散,我个人准备牺牲,请纵队给我作一个鉴定就满足了”。
17旅旅长李德生同志说:“我们现在人还不少,请求给我们突击任务,我要多用脑子指挥,不怕牺牲,但牺牲要有价值”。
18旅旅长萧永银同志说:“我们现在比陇海出击、大杨湖作战人数多得多,装备也强得多,我保证不顾一切伤亡,我个人革命快二十年了,一定要在这次大会战中争取荣誉”。
陕南12旅(受六纵指挥)政委谭友夫同志说:“请求纵队首长给我们最艰难的任务,叫攻就攻,叫守就守,绝对服从命令”。
17师师长张福振同志说:“这个部队起义三年了,一定要在这次大战中求得进步,希望各兄弟部队多多帮助”。
卫生部长詹少联同志也表了决心,那怕十天十夜不睡觉也要好好医治伤员,保证伤员抬到卫生部不牺牲。
如果完不成任务,请上级枪毙他。

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左)和中原野战军 6 纵队司令员王近山(右)在双堆集战斗后留影

之所以陈赓说准备全部牺牲,是因为陈赓率领的中野4纵没有挺进大别山,被毛主席调回去了,所以没有经受那一段损失。
中野4纵的人数要和中野1纵、2纵人数之和差不多,重武器也有一些。
所以,如果要围歼黄维12兵团,4纵当为中野最锋利的匕首。

“硬屎”就是黄维的12兵团,全部美械化,刚刚编成不久,下辖第10、第14、第18、第85军以及第4快速纵队。
第18军,即原整编11师,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装备精良,作战能力强悍,现任军长杨伯涛;第10军,即原整编第3师,曾被歼灭过,后以原整编11师18旅为基干重新组建,军官均由18旅调来,18旅旅长覃道善为现任军长;第14军,即原整编第10师,前任军长罗广文曾任第18军第18师师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个军总是和18军一起行动,战斗力与18军相仿,现任军长熊绶春是既是黄维的同乡又是黄浦同学;快速纵队由第18军118师配属的战车坦克部队组成,师长尹钟岳兼快速组队指挥官。
这些都属于“土木系”和陈诚派。
第85军现任军长吴绍周属何应钦派,黄维不能有效掌控。
总兵力有十二万之多,是国民党军队中少有的全机械化兵团,战斗力非常强大,号称武汉华中剿总乃至整个关内国民党军队主力中的主力。

国民党第18军诞生于1930年8月,是国民党“五大王牌”中,建军最早、实力最大、名将最多的老牌劲旅,成名于军阀混战,壮大于围剿红军,建功于抗日烽火。
18军可以说是陈诚的起家资本,陈诚军事集团别称“土木系”中的“土”字即代表着18军骨干部队11师,“木”则代表18军(该部因“土”拆开为“十一”、“木”拆开为“十八”故而得名。
)。
18军是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在军阀混战、国共内战中屡立战功,为蒋介石与陈诚所心爱之嫡系部队,其骨干皆为黄埔军校毕业生,与敌作战时又都能以身作则,堪称主力王牌。

抗战最有名的战绩为淞沪罗店拉锯战(18军力敌松井石根指挥的第3师团历时近一个月日军为争夺这个弹丸之地,战死的就有几千,整个罗店血流成河,被日军称为“血肉磨坊”。
),1943年长江石碑要塞保卫战等(奉命固守要塞的18军11师师长胡琏。
大战在即,胡琏写下5封诀别信,然后沐浴更衣,做好了决死一战的准备。
在石牌外围拚搏战中,日军一度钻隙绕过石牌,冲到距三斗坪仅60里的伏牛山。
胡琏立即命其属下将国旗插到最高峰上,并严令守军不得后退一步。
他用电话告诫将士:“打仗要打硬仗,这一次一定要使日军领教中国军队的作战精神!”11师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为保证这个将来可作为反攻的支撑点,保卫陪都的最重要门户,一直坚持到国军展开全面反击并彻底击败日军为止,11师的巧妙部署,顽强坚守,为最终胜利起了关键作用,此役日军损失惨重,死伤2万多。

石牌口战役是抗日战争重要一役,使日军占领重庆进入四川计划破产,使重庆国民政府转危为安。
战后,师长胡琏因固守石牌要塞有功,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所属之团、营长也各获得了最高级的奖章。

石牌战后,18军将此战阵亡的15000名官兵的忠骨埋葬在他们用生命鲜血保卫的土地,深信忠骸有寄,1944年11月,作为嫡系主力,得到了第一批换装美械的待遇,使得战斗力大幅度提升。
在不久之后的湘西雪峰山会战中表现突出,和74军联手作战,给日军重大杀伤。
整个战役历时55天,击毙日军12400多人,击伤23300人。

但是这支在民族战争中屡建功勋的部队,却在解放战争期间背离了历史的潮流,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1946年5月,18军整编为11师,师长胡琏。
在解放战争中,他率领的整编第11师一直充当着救火队的任务,哪里有难便被投入哪个战场,1946年10月章逢集大战,中野主力近6万人(3、6、7纵),三个纵队围攻整11师32团一个团五天五夜,最后打成平手,中野伤亡四五千人,11师32团伤亡2700余人。
32团本不想撤退,因1营营长牛镇江擅自带两个连突围撤走,才不得不带余部撤走,战斗连头带尾总共5天。
32团一个团能够面对十倍以上解放军人海般猛攻,奋战5天,坚守章缝集3天3夜,重创对手,最后安然撤退,保存了500多人的骨干。
中野受到重大挫折,全军不得不后撤100余里休整,丢掉了鲁西南所有根据地,损失重大。

山东南麻战役,华野集中五个纵队,其中一个打援,四个纵队外加鲁中军区三个团猛攻南麻5天5夜,仅歼11师一个团,自身伤亡达1万余人(比较有名,不再多说)。
1947年9月曹县战斗,整11师孤军突出到土山集、大义集一带,华野急于报南麻一箭之仇,调动5个绝对主力纵队(华野1、3、4、8、10纵,中野11纵)设下口袋阵,严密包围,11师师长胡琏嗅觉敏锐,马上停止前进,进驻两个村庄挖掘工事固守。
解放军还是老战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以3、8两纵猛攻土山集守军18旅,4 纵阻击大义集增援。
18旅坚定守住土山集,经过3天激战,重创3、8两纵,同时大义集的11旅及时出击,打垮4纵坚强阻击,猛烈从后攻击3 纵后方,华野知己知彼,迅速撤退。
解放军伤亡4413人,11师伤亡3000多。

18军也是名将辈出,以罗卓英、黄维、方天、胡琏为代表。
毛泽东最为看重胡琏。
毛泽东对胡琏有“狡如狐,猛如虎”的评价,曾多次告诫中原和华东战场上的刘伯承、粟裕对胡琏要多加提防。
粟裕也称胡琏为“悍将谋才”。
在解放战争的华东战场、淞沪战场上,胡琏成为粟裕的劲敌。

胡琏(1907-1977),原名从禄,又名俊儒,字伯玉,陝西华州(今陕西华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
他因出众的指挥才能而深受蒋介石器重,被称为“常胜将军”。
与同僚相比,胡琏在战场上的表现确实要略高一筹。
关注胡琏生平的人们都普遍认为他有张灵甫的“悍”,但无张灵甫的“骄”;其“忠”不比黃百韬少,其“谋”却比黄百韬多。
他麾下的18军,是国民党的5大王牌部队之一,被称为“吃人部队”。

所以面对老对手,陈赓准备牺牲,邓小平下决心打光中原野战军,也不是随口一说,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中野12万多人小米加步枪,黄维12万多人加美械装备,无论是淮海战役总前委还是中原野战军指挥部、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都没有轻敌,在往来的电报还有给中央的电报中都提出了,要求华野抽调主力部队参加围歼黄维。

粟裕心细如发,敏锐地感觉到中野的捉襟见肘,主动派出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率领战略预备队华东野战军第7、第13纵队和特种兵纵队炮兵一部(前后有5个纵队),星夜南下来助中野一臂之力。

三、“谦陈赓”虚心让贤,“王疯子”临门一脚

一切似乎都在计划之中,一切又都需要时间来完成对黄维兵团的合围。
时间从哪里来?时间必须从阻击战中赢出来。
同时也要把有效地削弱它,才能最后一口吃掉它。
自11月18日至24日,阻击战正式开始。
中原野战军1纵、2纵先在蒙城、板桥集浴血阻击,接着陈赓的4纵第11旅又在南坪集拼死阻击了黄维兵团三天,直到23日夜。

11月24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中野主力今夜出击:

一、昨(二十三)日向我南坪集攻击的是118师,据俘其副连长称:该师伤亡很大,有二个团已丧失战斗力。

二、昨(二十三日)夜今(二十四日)晨,敌除控制南坪以西五里及以南十里浍河两岸,主力正向东靠李延年、刘汝明,可能从南坪集、蕲县集以东段过河,背靠津浦线。

三、我主力按原计划今(二十四日)夜出击,但我在宿县、蕲县集之线,及蕲县集以南,仅秦(基伟)李(成芳)9纵及王(秉璋)张(霖芝)11纵,东面兵力薄弱,因此请粟陈张至少先以三个纵队今(二十四日)夜赶至西寺坡车站、胡沟集、靳县集地区,并以一个纵队进到蕲县集以南,断黄维与李(延年)刘(汝明)联系,并准备以强大部队由浍河以南地区向西出击,向西歼敌。

南坪集阻击和接着的浍河大出击之后,中野的主力已经集结,从此就转入对黄维兵团的大合围,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

在刘陈邓指挥下,中野1、2、3、4、6、9、11等七个纵队及陕南12旅、豫皖苏独立旅就完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大合围,把敌整个兵团压缩在浍河、淝河之间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纵横只有十五华里的狭小地区之内,为我军在浍河、淝河之间对黄维兵团的大围狩,奠定了基础。

双堆集位于蒙城、宿县公路以东,南坪集东南,在这平野上,有两个土堆,一为较大的平谷堆,在双堆集西北,一为较小的尖谷堆,紧挨着双堆集西南,堆上建有庙宇。
这两个土堆之间的一个居民点,就叫作双堆集,在双堆中东北是小马庄。
12兵团的指挥部,及第四快速纵队,就位于小马庄和双堆集。
把85军部署在这个小圈子内的西南方,18军以进攻时的态势,位于西北方的突出部位,10军置于阵地的中央,14军置于东方的突出部。
整个地形象一个口袋,而浍河象一根扎口袋的麻绳。

黄维把大王庄和尖谷堆连在一起,构成一个村落阵地。
他把王牌军18军中的118师王牌团33团放在大王庄,在南面守住司令部和保持一个南下逃跑的通道。
此时的大王庄,房屋屋顶都被国民党扒光了,屋顶上的梁柱、门板都被拿来盖了地堡,每间房子都修成了一座座室内暗堡。

陈赓既是中野最锋利的匕首,又有牺牲的决心,围歼黄维兵团,他的4纵担任主攻,自是当仁不让。
自12月3日夜至15日夜为对敌总攻并全歼阶段。
根据黄维12兵团的防御姿态,中原野战军及时调整作战部署,分为三个集团:以第4、第9、第11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的炮兵主力以及豫皖苏独立旅为东集团,由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统一指挥,先歼灭双堆集以东之沈庄、李围子、张围子、杨围子、杨庄地区之第14军残部及第10军之第75、第114师;以中原野战军第1、第3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及炮兵一部为西集团,由第3纵队司令员陈锡联统一指挥,歼灭周庄、小马庄、三官庙、马围子、玉皇庙、许庄地区之第10军之第18师、第85军各一部;以第6纵队、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陕南军区第12旅为南集团,由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治委员杜义德统一指挥,歼灭双堆集以南之敌。

首先攻击重点明确的是东集团,重武器基本上都配属给了东集团。
因为攻占沈庄、杨围子、杨庄等地后,就可以使敌人的防御体系残缺不全,就可以将敌兵团的核心阵地完全暴露,并使敌人处在东西不过三里长的狭长区域,以便于我们割裂。

但是开打后发现,黄维的12兵团虽然已是疲惫之师,但是战斗力依旧强悍,无论是东集团、西集团还是南集团都无法快速取得进展。

陈赓指挥的东集团位置靠近津浦路,黄维只要突破了这里,就能够快速向刘汝明、李延年靠拢,总攻发起前,陈赓到李围子村正面检查了一圈,通讯连的战士跟在身边拉电话线,他一转身说:“不需要拉了,我已经不起作用了,只有观战了!
”张围子、李围子随之陷入苦战。
西集团在杨大庄、马围子的战况更胶着,伤亡太大,攻击被迫停止。
战斗到了最艰苦的时候了,如果不能及时歼灭黄维兵团,杜聿明兵团就会跑掉,还有可能对我们实施反包围。

陈毅急得直给华野指挥部打电话,不停询问他们歼灭黄百韬兵团的经验。
这时身在中野的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发脾气了,要求中野让出一个指挥位置,由他指挥华野的部队上。
在战场上让开指挥位置,这个谁也不敢答应。
最后,只能协调一个指挥位置给他。
于是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接管了南集团的指挥权,这也为后来的突破打下了基础。

邓小平不仅给了陈士榘南集团的指挥权,还立马改为由南集团主攻。
陈士榘本性刚烈,想着粟裕给他交代的,你是代表华野的,陈毅又刚到中野履新,于是便存下来要和中野比试比试的心思。
所以他指挥华野的7纵不顾一切,一鼓足气就打进去了。
平心而论,倒不是中野的战斗力不行,而是华野7纵的重武器装备比整个中野都多好几倍,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黄维兵团修筑的坚固工事,没有重武器是根本没有办法打下来的。

12月5日,总攻开始,黄维兵团的防御阵地不断缩小。
4天后他的南面阵地后退到距离双堆集核心阵地不足1公里的大王庄。
就此,国共双方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拉锯战。
大王庄右边是尖彀(谷)堆。
打下大王庄,是攻击双堆集或者尖彀堆的必然选择。

横据大王庄的是黄维的18军118师352团和33团。
33团3000多人,全部都是老兵,全副美式装备,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号称“老虎团”,堪称内战爆发以来解放军遇到的最强硬对手之一。

大王庄外的平原上,华野60团的战士们,正争分夺秒开挖交通壕,展开近迫作业。
田野里满地是霜,战士们把热乎乎的身体贴在冰凉寒冷的霜地上,用铁锹把冰冻坚固的硬土一点点挖开。
据中野6纵49团团长张镰斧回忆之子张谷林转述,挖好的交通壕四通八达,上面铺了1000多面门板,门板上写的是山西的、河北的、河南的、江苏的、安徽的,起码五个省的各个地方的老百姓门牌号、家里的、哪个村的、谁家的门板之类的信息。

12月9日黄昏,天空下起小雨,夹杂着雪花。
成钧率领的华野7纵首当其冲,20师58团和60团在炮火掩护下,首先向大王庄强行攻击,经过激战,攻占了大王庄,俘敌副团长以下700余人。
敌随即集中炮火向大王庄实施猛烈的火力反击,并集结了两个团进行疯狂反扑,双方在血腥的搏斗中反复争夺阵地,最后因为伤亡太大退出战斗,只剩替换下来的59团一部坚守在大王庄西南角,而且也快支持不住了。

60团团政委谢雪畴,后来对儿子谢子展回忆说,那是真不怕死啊!
国民党军战防炮只开了一炮,还没有等开第二炮,就在装弹的时间里,战士们就冲上去了。
时任58团某营营长张斌后来回忆,颈项处、胳膊上、双腿都有负伤的。
当时受伤的根本就没有感觉,子弹、手榴弹、炮弹掀起的尘土像狂风卷起的沙尘暴一样,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大王庄早已是一片火海,村庄里的土地都已变得烫脚。
华野3纵司令员成钧说了一句:“这回老谢(谢雪畴)完了”。
意外的的是谢雪畴把部队靠最前沿部署,躲过了炮火。
谢雪畴后来回忆,国民党也先后投入了4个团。

国民党33团团长一口气发动了十几次反扑,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胡琏又从南京飞回来了。
胡琏曾长时间担任过18军的军长,18军许多战功都是在他的指挥下取得的,威望很高。
据说,黄维还给他在简易机场举行了欢迎仪式。
胡琏带回了蒋介石的空军配合和空投物资的许诺,尽管他自己都不相信,他已下定决心与阵地共存亡。
普通官兵一看,老军长回来了,还带来了“委员长”的问候,于是乎又打了一针强心剂,在胡琏的指挥下,嗷嗷叫地发起了冲锋。
据当时身为中野6纵16旅46团1营教导员左三星回忆,这个时候,华野3纵的首长亲自给王近山打电话,请求王司令员派部队支援。

要王司令员派部队支援,王近山的中野6纵其实也无兵可调了,因为在阻击战中也快打光了,只有战略预备队唐明春的46团了。
之所以唐明春的46团是战略预备队,是因为经由定陶战役中的大杨湖血战,46团伤亡过半,虽然后来有新兵补充,但是还没有恢复元气。
要知道46团可是有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25军73师、74师和75师的老红军底子。

定陶战役前,46团里面不但全部都是经过抗日战争洗礼的老兵,而且至少百分之60都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
这些老红军随便拿一个出来放在其他普通连队,都是连长、指导员的军事素质,这都是以后部队扩编的优秀种子。
眼看着大王庄,那些新兵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还要靠这些老红军上阵肉搏。
王近山踅摸着这一仗下来,不知道还能剩下几个老兵,难免心疼得厉害。

但是革命理想高于天,邓小平准备把中野打光,陈赓也准备牺牲,王近山再舍不得,也要识大体,把46团的“种子”拿上去拼。
革命到这个节骨眼上,要是失败了,“种子”留下来又有什么用呢?

四、“不怕死”死战得胜,心有余悸念妻儿

唐明春倒没有想那么多,一向以“大胆”著称,心里想什么样的恶仗没有打过;二来46团经常被作为战略预备队使用,看着别的部队在前面吃肉啃骨头,心里痒痒,憋得难受。
唐明春决定以政委钟良树带2营作为预备队,待机由西向东参战。
团长唐明春与59团团长组成联合指挥所,由参谋长张超带1、3营恢复大王庄,并在前线统一指挥两个团的部队。

10日凌晨4时,46团顺着前夜挖好的交通壕,一举攻进了大王庄。
10日7时,敌18军军长杨伯涛将118师堪用的兵力悉数调上,连同11师1个团,在18军全部炮火和85军野炮营及7辆坦克的支援下,分3路向大王庄反击。
我59团渐渐不支,被迫后撤,后撤的部队一时堵塞了交通壕。

待到46团1营在营长高俊杰、教导员左三星带领下埋伏在大王庄南侧的水塘边,已经是8点了。
敌人已经全部重新占领了大王庄。
1营两翼齐飞,3连就顺着水塘边的水沟向左攻击前进,2连向右攻击,夺回了失去的村西南角。
但是,已经无法再深入了,因为敌33团已经发起了反冲锋,一轮接着一轮,步兵和炮兵、坦克协同,给我们杀伤力巨大。
敌人的炮火从北面向潮水一样汹涌而来。

据左三星回忆,三四十颗榴弹炮一下子就砸在他们的头上,左三星一下子就晕过去了,一分多钟后被通讯员叫醒后,一看,阵地上几十个人也都牺牲地差不多了。
接着又来了一阵榴弹炮,通讯员也牺牲了。
据战后国民党18军33团营长廖明哲讲述,“始终这么来来去去,大王庄大概丢了又拿回来,丢了又拿回来,五次!

6纵的三位营长决定调整部署,分左中右三路直插老虎团阵地。
就在准备冲锋时,地面猛烈地震动起来,从他们的后面又来了15辆坦克,敌人实施反包围成功。
1营的张姓副营长这时候沉不住气了,哆哆嗦嗦地一个劲问左三星“指导员,怎么办?怎么办?”左三星立马训了他一顿“怎么办,打!
死!
”1营的营长高俊杰专门组织火箭筒、爆破手打敌坦克。
火箭筒弹打光了,就用爆破筒、集束手榴弹同敌坦克继续战斗。
该营2连某排排长张大兴多次负伤不下火线,带领仅存的两名战士打退敌人多次冲锋。

3营这时从1营右翼加入了战斗,攻占了村南的阵地。
敌人再一次在飞机、坦克和大炮的支援下,开始反扑。
暴风骤雨般的榴弹炮,倾泻而下。
据老战士回忆,整个村庄都开始发抖、震颤,硝烟和尘土早已遮天蔽日,人都开始有窒息的感觉了。
敌我双方的步兵开始在一片混沌中冲过去、扑过来,逐屋逐户厮杀。
这个时候对死亡的畏惧早已经不存在了,只要有对方在,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消灭他。
前一个倒下了,后面一个嗷嗷叫冲上去,没有丝毫犹豫,没有一丝胆怯。
战争的怪兽已经失去了理智,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喊杀声刺破苍穹,46团有的连已经伤亡过半,有的达到三分之二,10连的干部全部牺牲,9连的副连长和3个排长全部阵亡。
大王庄西南侧的壕沟,尸体已经将其填平,鲜血已经浸透了沟底。
46团死战不退,和59团的联合指挥部已经前推至离敌不到200米了。
唐明春已经急得红了眼睛,几次摔了望远镜,想要冲上去带着战士们一起反冲锋。
但是毕竟是和59团联合指挥,不能表现得“太出格”!
只好憋着一肚子闷气,一次次又捡起望远镜。

战至15时,46团已经打退了敌步、炮、空、坦联合进攻10余次了,敌我双方已经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了。
16时,敌118师在军长杨伯涛的指挥下,又集结了2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和优势火炮的掩护下,并以坦克机动火力和履带碾压相配合,疯狂反扑。
46团没有反坦克武器,怎么办?而敌人已经冲进我阵地后侧,1营和3营已经被敌分割。
这个时候大家提出了“要发扬红军团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攻如锥,守如钉,誓与大王庄共存亡!
”的口号。

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在这时候,体现出了火力大的好处了。
但是怎么投到敌人的头上去呢?残酷的真相在战后被老兵们道出,哪有什么扛着炸药包往前冲锋,都是反背着右手,托着炸药包或集束手榴弹,藏在背后,让自己的胸膛迎着子弹冲锋。
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捡起来,还是藏在背后接着冲锋,挺起胸膛迎接着枪林弹雨,一个接一个的年轻生命地倒下,直至那一辆辆坦克、一个个地堡被摧毁。
怎么打坦克,战士们也摸出了门道,先点燃的高粱杆腾起浓烟遮蔽它的视野,然后再快速地用点燃的高粱杆围困,最后用炸药包或集束手榴弹去炸履带,履带一歇菜,不一会儿坦克的“王八盖子”就要掀开了,因为里面的国民党战斗人员被烟熏得受不了了。

国民党18军33团营长廖明哲回忆说,他们一下冲上去,将庄子恢复了,解放军又冲回来。
阵地白天在他们手上,夜晚又到了解放军手上。
“老虎团”的步兵打光了,汽车兵、勤务兵、伙夫、马夫等残余上阵,又发起了多次冲锋。
廖明哲的回忆很有趣:“没有兵,补充了输送连的兵。
输送连是挑弹药的,他们根本就没有拿过步枪。
那都是四川人,发牢骚骂道‘格老子,拿枪我都没干过的!
格老子,我是挑扁担的!
’拿枪他都没干过的,临时告诉他们拿枪搞两下,都打光了。
”二十多年后,逃脱的胡琏回忆说,两军搏斗,生死只呼吸间。
三百步难以应援。

工事被敌人的炮火把工事摧毁了,战士们就把国民党军的尸体堆砌起来当做掩体;弹药打光了,就去乘着战斗间隙去捡敌人的枪支弹药,来不及了就用刺刀和圆锹与敌肉搏;指挥干部阵亡了,年长的也主动站起来替代指挥;建制打乱了,战士们自己组织起来,分配战斗小组。
据左三星回忆,接连打退了敌人十五次冲锋。

唐明春这个时候反而不那么焦躁了,变得比较平静了,虽然1营和3营已经陷在大王庄里了。
透过望远镜可以看到,阵地上还有一些人,大概也就十几个吧,到底还是守住了,而敌人好像也打不动了。
天也快黑了。
呵呵,天黑了好啊!
我还有底牌呢!

20点,唐明春下达了新的作战命令,在政委钟良树的率领下2营也投入战斗。
成钧这个时候也是“倾家荡产”了,把华野七纵司令部150多人的警卫连也拉了上去。
夜幕中,也分不清那个是46团、59团还是60团了,一口气迅速歼灭了突入之敌,恢复并巩固了大王庄全部阵地,国民党残敌逃向了双堆集。

大王庄争夺战,不但是46团,而且是16旅乃至中野第一次经受敌步、炮、空、坦克的联合进攻,其战斗之激烈,时间之持久,部队伤亡之大实属空前,仅46团主攻第1、3营两营伤亡就达800多人,鄂豫皖老红军伤亡殆尽。
这场战斗是歼灭黄维兵团最惨烈之战,成为我军历史上恶仗、硬仗的经典战例之一。

在附近守备小王庄的国民党85军23师67团官兵自始至终都目睹了这场血战,看得心理崩溃了。
其团长把把望远镜一丢,沮丧地对大家说:“弟兄们,莫打了,咱们投降吧!
”竟无一人有异议,当晚该团就整团主动缴械投降了,小王庄不战而克。

淮海战役结束后,46团在蒙城休整。
中野《人民战士》报社采访唐明春,唐明春说,他是12岁参加红军的,打了这么多年仗,还从来没见过像大王庄这么残酷的战斗,一个排上去,不到几分钟就没有了,到处是死人、火光、鲜血……

来源:中红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